1、紧扣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式, 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决定了其课程实施要以活动性为主,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因此,教学设计应围绕某一主题,以板块化的活动来呈现的,知识的学习、情感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应在活动中完成,课堂因活动而精彩。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把教材还原为学 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指导学生生活的教育目的
2、。 这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上法有所不同:激情 -明理 -导行的。明理怎么明?搞不好就成了说教,贴标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是一门活动课程,在本课程里,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品德教材的开发者。教学时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与学生共同享受学习过程。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活动 和组织形式,做好预设,关注动态生成,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成因子,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
3、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独立思考,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言。 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 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现在的孩子普遍会使用电脑、手机等上网,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会不会的问题,只是反复提醒要将电脑和网络当学具使用,而不能一味地当玩具使用。 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
4、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目前,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提倡政府主导,鼓励社 会资本参与。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今天黄丹老师关于坐、立、行的很多活动,都较好地让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在教赞美地球这一活动时,让学生模拟没有干净、氧含量适中的空气时怎么生存,就是让学生捂住口鼻
5、 60秒,感受一下缺氧的难受程度。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 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 老师多次让学生展示坐、立、走等动作,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怎么做才显得有精神。我在教学防震演练、防车祸碰撞、防食物中毒时,直接让学生做动作,更能加深他们的记忆。 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 “ 玩 ” 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6、,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7.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 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在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同时,提倡研学旅行活动。省教育厅今年在麻城办试点,以后会逐步推开。 8.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 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
7、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同学和自己的进步等等。 今天 老师在开课时播放了阅兵式军人英姿飒爽的镜头,让师生共同欣赏,还让学生评价同学坐得有精神,表现在哪些细节上,鼓励他们向正确的、美好的方向努力。 9.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 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 10.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
8、。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 “ 故事大王 ” 演讲会等。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1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老师精讲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掌握知识。 主要的教 学活动方式有:体验学习(情感体验包括直觉情绪体验、道德情感体验、操练式体验、实践式体验)、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 二、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各种课
9、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包括: ( 1)、整合学科资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融合了德育、社会常识、地理、历史、民族、法律、人文、经济、科技、时政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涵盖在 “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中。其中不少内容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都有衔接的,是递进的、螺旋的关系,既为学生将来学习做奠基的,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载体。同时
10、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 2)、调整教材顺序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根据教学内容的提示,合理选择教学法; 如以公民的名义的教学:包括三个小板块,神圣的一票、公民的声音、我们也是公民。 生的现实生活做出指导。 设计春游地点的选择及学校实际生活的体验,在活动中明确选举应循序的原则、方式等,不是靠说教,而是在活动中感悟。 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典范! 如 寻访 伟大的古代文明的教学: 这个小提示,实际告诉大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模拟 小导游,引导大家去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 如与历史文化名人 对话 的教学: 这几个对话框,就是提醒我们,可以模拟小记者采访
11、音乐大师的情景,从而实现与历史名人对话。这几个对话框,实际也是小记者的采访提纲。 ( 3) 、吸纳社会信息、增强教育的时代性; 如战争带来了什么:可选取现 代战争中残酷的画面或视频,意在告诉学生战争的危害及对和平的向往。 如“飞天”圆梦:教材编写于 2006 年,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国防、航天、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只有神舟 7 号飞船,现在已到了神舟 11 号了。那时仅仅有飞船,现在已经在建太空站了。这些最前沿的科技等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 4)、丰富多彩的人力资源(学生、家长、社会
12、人士)。如平安才能回家、学会感恩、学校的工作人员等教学,可 以让交警、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学校的门卫、其他学科教师、学校校长等等走进课堂。 ( 5)、鲜活的文本资源(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 ( 6)、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要树立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每节课前,老师明确要求,多形式多途径引导学生收集要学习的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既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能力。 ( 7) 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多媒体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 得 更加丰富多彩从
13、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如六年级我们的邻居,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与我们陆地接壤的国家、隔海相望的国家后,展示了我们历届 国家领导人对待邻国的态度,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很有创意的理解“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重要意义。使课堂教学有了高度和深度。 三、
14、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依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课针对性的课题。 新教材给人的初步印象:一是没有什么内容,课本被视觉化了;二是不实际,课本皆为范例,很难与自己的环境一一对应;三是难教,有无本可宣的感觉。 那么“教什么”?“怎么教”? 一是构建全新的、发展的教材观,二是读懂教材,合理利用弹性空间,三是结合实际,开发教材。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如 六 年级品德课向往明天,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出示了书本上的中学富丽堂皇校貌图,老师用意为让学生参观感受新学校新环境,进而产生向往之情。但这与我们现实的中学有着巨大的反差,当六年级的学生步入要就读的中学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巨大
15、的心理落差是谁之过?这说明我们有些老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正确的处理是选择大多数学生要就读的对应中学的亮点来展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课前要用心收集、开发教学资源。 四、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老师“放手” 。 “激情 明理 导行”的授课模式也是成功的课例,也具有某种活动的成分, 但是它不具有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虚置了。 这则案例想必大家都熟悉,授课者的引导作用似乎也比较完善。不过它的效果还是值得质疑的。一是为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做四个相同类型的活动有没有必要?二是学生通过四方面的体验究竟能够深化怎样的认识?三是整个活动中,老师除了 设计四方面的活动形式和小结外,还做了什么?四是这类
16、活动之后,学生能够真的体味到实际生活中残疾人的困难与要求吗?五是四个雷同的体验活动,学生课中、课后的真是感受是什么? 课后孩子们或许只对活动本身留下印象,但真的觉得关心残疾人很重要的问题就说不清楚了。也就是说,老师的实际引导和指导不到位,自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重构的建议 : 活动一:让每位学生都蒙上眼睛,在教室里独自一人行走,适当设置障碍,体验个体的残疾人的无助甚至从心里发生的恐惧感。 活动二:全班所有学生一半扮演盲人,另一半扮演帮助者, 重新体验。 活动三:全班所有人都扮演盲人,但需要两人一组,相互帮助。 活动四:学生交流扮演的体会。 重构的用意 : 1、 提升了学生的
17、社会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课堂通过不断变换活动的视角,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体验,由计较充分的身体活动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品德教育在这种较为扎实的体悟中才能实现。 2、 老师的引导或教导不是教条式的,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而是在学生充分感悟,有感而发的基础上,有条理、有意义而且纪委简洁的引导学生去做他们该做的,他们想做的事。 3、 活动或游戏本身就是教学重点,它可以通过简洁的方式,有效的生成和有意义的体验, 是课程达到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即我们追求的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五、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有“综合”意识 。 而现阶段,有很多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教材单元编排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笔者在
18、听课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没有树立单元意识。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单课教学方式,注重一课一得,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课与单元脱节,课与课之间的逻辑结构被忽略。老师们常常把后一课的目标或内容拿到前一节课来上,或后一节课上的内容完全重复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本来教学中恰当的逻 辑重复是可以的,但无效的简单重复是应该避免的。 问题二、不能把握和吃透教学目标。 教师对单元中各课目标的点位抓不住,不从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来思考各课目标,也就是说,不能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深度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它在整个单元中的点位,以及这一
19、课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 问题三、不能很好地进行课时划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很多课都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降低知识密度,尽量组织学生的体验活动,如四下四单元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这一课如果教师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密度就相当大,既要讲古代通信又要讲现代通信,还要展望未来的通信,如果用两课时完成,教师就可以多设计一点学生参与的体验活动。如可以设计一些将学生带入历史情景的活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古时候人们的通信方式,从而悟出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地理环境,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利用水、火、声、飞禽、牲畜等来进行通信,从中也体现了古代人们观察和利用
20、大自然的智慧。 问题四、不能依据目标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 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为:引入的课程资源不丰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典型,教师不能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并将获取的信息加以综合。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大多数老师还缺乏上好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观原因是品德课教师大都是语文课教师兼,又是大班教学,老师的教学负担很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来钻研教材,再加之品德课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资料和开发课程资源,由于资源的缺乏,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受到一定限制。 那么,如何依据
21、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 首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备单元。弄清单元主题目标的指向和单元内容包括的各种目标元素和内容元素。 如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 , 主题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而根据单元主题指向的内容,其中的教学元素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学元素。教师还要了解本单元共安排了几课,每一课各包括了哪些内容元素。编者将这些课文编排在一起,其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第二、备课文。 根据单元目标,教师要弄清本 单元各课的目标与内容,搞清楚每一课
22、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它与单元主题和目标是如何对应的。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承接的还是并列的。如通信与生活这个单元,各课之间就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这一逻辑关系。同时,确定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后,还要确定出这一课应当划分成几个课时来上才恰当。 第三、备学生。 要分析和思考学生与课文目标与内容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一课是经验性课程,还是知识性课程?可利用学生哪些生活经验,学生有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获得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备了 学生后,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
23、 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做 到心 中有目标,用目标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首先 , 教师导课时要做到根据目标设计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要注意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参与性、体验性。每一个 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学生的活动之后,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同时,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个别单元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对单
24、元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一些是并列关系的单元,也可以调整内容,换课次进行教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然后再根据目标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单元编排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跑标,才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六、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标对合作学习的要求:要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正因为品德这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责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现场写真 )教学设计是:故事导入激趣;小组讨论开拓思维;联系生活谈感受;制作爱心卡片献爱心。整体设计不错,教师个人素质也很出色,但给听课教师的感觉却比较糟糕的。探其究竟,两处的合作学习成了整节课的败笔:在进入第二环节的时,学生各说各的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