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城区 级 非物质文化 遗产 代表作 项目简介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 2009年 8 月 一、 毛猴制作技艺 毛猴的诞生据说在 同治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 的药铺。店中的小伙计受到帐房先生欺负,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就这样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令人遗憾的是,毛猴技艺经上世纪 20-30 年代的短暂辉煌后,很快失传了。直到上 世纪 50 年代,经曹雪芹第 19 代世孙曹仪简 先生钻研与实践,毛猴这门独特的艺术才得
2、以重新传世。 胡絮青老人见到他的作品后,很是欣赏,大加赞誉,并写诗一首:“半过猢狲献京都,唯妙唯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2008 年,邱贻生正式成为曹仪简先生的关门弟子。 毛猴的制作主要有三大特点: “就地取材”是毛猴制作的首要特点;其次,器材简单,综艺组合性强;最后是个人特色。 从风格特点来说,汪、钱时代的毛猴只是民间中流传广泛的玩具,直到曹仪简时代,才把毛猴从玩具变成了艺术品。曹仪简的毛猴作品是 “毛猴漫画”的创造 者,反映政治题材,揭示出许多的人生哲理,是开创毛猴大型作品的创先者。而曹仪简的关门弟子邱贻生的毛猴作品 回味着过去“京味儿毛猴”,气派十足,完善了毛猴文化
3、,揭示当代社会人生哲理。 “ 毛猴 ”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再现老北京的风土、市井文化,同时它们又寓含着丰富的讽刺、诙谐与幽默。不仅在老 题材表现上融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也在新题材的创意中使 毛猴 艺术赋予了时代感。 二、 王氏装裱工艺 装裱技术最早出现在晋代,史籍中最早关于书画装裱记载的是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装裱技术在唐代蓬勃兴起,到宋代书画的装裱继承了唐代传统又独创新格,其成就之大是装裱史上最高水平,直至今日还有许多 装裱形式仍然延续宋代的做法与叫法,如著名的“宣和裱”。清朝在宫廷中有许多专门为皇室服务的装裱师,他们皆是书画装裱修复的高手,及至民国宫廷中许多皇家御用装裱师流
4、落到民间,使得民间的装裱技术又有很大发展。 1924 年, 16 岁 的 王殿俊在鼓楼前的著名老字号黎光阁拜琉 璃厂玉池山房名师马秀严、赵叔云为师。后王殿俊自立字号“华轩阁”。 由于他技艺精湛,民国时期就享誉京城。 1946 年 , 其长子王庆仁( 1933 年生)随他学习装裱; 1988 年 ,王庆仁长子王旭在北京画院随王庆仁学习装裱技艺; 2001 年 , 王旭的外甥徐建光随王旭学习装裱 技艺,至此王 氏 装裱技艺传至第四代。 王氏装裱注重作品的整体风格把握,其装裱修复的作品注重画心的布局构成。王氏装裱极注重用料,所用宣纸均是上好的安徽径县所产宣纸,绫绢都是产在杭州的优质品。为防止古旧字画
5、在修复中崩裂,他们采取独特的封缯方式,使得珍贵的古画不会被损伤。王氏装裱用独特的云头图案贴袢和全云头图案绶带作为独特的装饰和自己风格的标志。 1951 年,王殿俊与长子王庆仁在颐和园修复园内收藏的皇家藏画长达 10 年之久 。 其中 , 其 所 修复 的 荷兰油画家华士 胡博 的作品 慈禧画像 ,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用修复国画的方法修 复的油画,为中国的文物修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装裱工艺与书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互相依存,共同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装裱工艺,书画艺术就不成其为完美的艺术。现在第二代传人王庆仁已是 76 岁高龄,但他仍经常为装裱事业献计献策,发挥着余热,可谓 “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 目前,在北京画院 的王旭和徐建光继续着他们的装裱工作,各方面的领导 都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关心与支持,使得他们在装裱修复事业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三、 蒙镶錾雕工艺 北京“蒙镶”金属錾雕创建于 1862 年(清代同治年间),距今已有 一百多年历史。 当时中央集权掌控各地政府,包括蒙古、西藏等少数名族。每年要将大量的具有民族信仰的佛教器皿、法器、雕塑等供奉给皇宫。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外管斜街曾是内地与外省的联络处,同时驻扎着各地与本地的 “ 蒙镶 ” 金属錾雕工艺的民间艺人和作坊,宫中和寺庙里与宗教相关的法器都 由他们来制作。而当时最有影响的是石醒非创
7、办的“石醒非银蓝作坊”, 他的许多师兄师弟都他的作坊中做活,大部分佛教法器都由他们承做。比如雍和宫里面的大小佛像、佛塔还有三米高的宗喀巴像等都出自他们之手。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也叫“石醒非”(名号)接管,但 同时师兄师弟也各立门户,最后分流成大致三户。 以“石醒非”为首的私人作坊:康文生、裴万凯、何兰锦、李东水、李根起、刘福贵等在北新桥的雍和宫附近 , 主要做佛活。 以郝汉民为首的私人作坊 :李群茂、尚科员、崔国华、石随心、刘某某、左某某等在东大街附近, 主要做素铜。 以韩英才为首的私人作坊:赵殿起、周常清、万金等在北新桥的雍和宫附近 , 主要做民族日用品。 民国初期公私合营后 ,以上三家私人
8、作坊合并为 北京铜品厂和五金合作社。1970 年 , 政府把当时在东直门一带的五金合作社改为五金机电厂(当时归二轻局管) , 与北京 彩塑厂合并成为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其中从五金机电 厂 来 的 康文生是当时中国唯一 的 “ 蒙镶 ” 金属錾雕技艺大师。 1971 年 , 北京金属工艺品厂首次在北京招进学员 30 名,其中 2/3 分配在蒙镶金属錾雕一、二车间学习技艺。 第一代石醒非(生辰不详) “石醒非”银蓝作坊的创始人,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也叫“石醒非”(名号)接管。 第二代康文生(已故) 师从于石醒非,解放后进入北京金 属工艺品厂,经过多年的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被称
9、为 “ 蒙镶金属錾雕技艺大师 ” 。代表作 : 金镶玉、金执壶等。 第三代宋智礼、赵秀英 师 从康文生。宋智礼作品严谨、朴实无华,显现出艺人质朴的风格。代表作 : 捧盒、牛角刀等。赵秀英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是天然的艺术家 , 擅长制作各种动物花草。 第四代吴中凤 1971 年开始学习 “ 蒙镶 ” 金属錾雕技艺,先后师从赵秀英、宋智礼、康文生。 1992 年成立私人工作室; 2002 年成立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 上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 , 先后为国家博物馆、无锡佛博物馆、中国佛教会复制作品。 1992 年 , 用 三 年时间制造錾金镶宝九龙壁(黄金 30 公斤、各种宝石 2600 多颗)
10、,当时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字“国之瑰宝”、“艺术珍品”, 故宫国 家一级研究员朱家骥评价 为 “划时代作品”精品。吴中凤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巡展,并被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 改革开放后 ,“蒙镶”金属錾雕工艺出现空档。 虽说多年来始终制作加工,但 由于 以黄金为主, 风险太大, 生存发展的空间很小,很多人放弃了这条道路。加上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早期的艺人多已转行, 从业人员寥寥无几。 “蒙镶”金属錾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术,它需要艺术功底,要 热爱,要有激情去探索。吴中凤 由于 当年所谓的 “ 出身不好 ”, 配给三位手艺最强的师傅管理,从而造成特有的机会与能力。而今这些环境已经很难形成。 四、 意
11、拳 意拳 ,是中国拳学巨擘王芗斋先生( 1885 年 -1963 年)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云游祖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武术发展状况)期间 , 在“形意拳”(与古老的“心意拳”同出一源)的基础上 , 综合各家所长而逐步形成并创立的。 1937 年,王芗斋先生赴居京门,在北京大羊宜宾胡同 1 号正式公开传播意拳。 20世纪 40年代是意拳在北京发展的鼎盛时期, 意拳也一度被人们誉为“大成拳”而名扬四海。 王芗斋先生门人众多,其代表者首推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 1917 年 -1985年) 。 姚宗勋先生生前为国家武协顾问,并多次被邀请从事原国家体委的运动科学项目 研究工作。 1984 年,在
12、北京市武协的大力支持下,姚宗勋先生创建了北京武协意拳研究会,并就任首任会长。而今,北京意拳研究会(第三代传人们)在市武协的领导下,正为意拳的继承和发展事业而不懈努力着,并堪为国内外意拳发展的中心和旗舰。 意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内容所组成,重在 “ 健身 ” 与 “ 技击 ” 两个方面。 意拳一道,具 有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系统的训练方法。 目前,虽然意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意拳是一门科学和学术,故 要想全面掌握 意拳的拳学技能和理论 并达到高水准,学者必须对其学理及文化内涵 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13、和理解 并 具体而切实的体认功夫,否则难以继承和发展意拳 。目前,意拳(大成拳)虽不乏有习练者,但在传承之教学过程中, 受经济、选材、场地、宣传等种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普遍存在着对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难以系统和深入的问题,这就使得意拳当今之后人(尤其是第四代)的总体认知水平和鉴识能力上 不 去,故技 艺水平较之前人亦相差甚远。倘若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恐意拳 将有沦落为名存实亡之危险。 五、 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北京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茶制品以及茶具等茶衍伸产品的专业公司,创建于 1887 年(清光绪 13年),创始人吴老先生。吴裕泰几代传人继承 了前辈“制之唯恐不精,采
14、制唯恐不尽”的信条,一百多年来, 在花茶的加工工艺上始终坚持“自采、自窨、自拼”的原则。吴裕泰茉莉花茶素以“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而享誉中外。 说起茶的起源,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花茶,又名熏花茶、窨 花茶、香片,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其中,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用茉莉鲜花窨制加工而成,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味与花香巧妙的融合,构成了茉莉花茶特有的品质,被称为花茶中之珍品。吴裕泰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一贯秉承自 采、自窨、自拼的原则,其 基本内容包括茶坯制作
15、、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等九个部分。 自 1887 年吴老先生创建吴裕泰品牌 以来,一直由本人掌管; 直到 1893 年,公司由四房吴锡卿做主管; 1932 年,吴锡卿病故,将家业传给吴六先生吴澄波手中。 1955 年公司合营以后,吴家将 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了张文煜、罗宝臣、杜存玉三位管家管理,其中以张文煜为主负责 管理 。 1994 年,金雅丽任吴裕泰茶庄店经理 , 同时也是国家二级评茶师。 1997 年 1 月 9 日,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成立,隶属于北京奥士凯集团公司,孙丹威任经理 。 2005 年 8 月 , 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北京吴裕
16、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孙丹威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继续被聘任为总经理并作为工艺传承人 一直至今。 吴裕泰茉莉花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深深的扎根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吴裕泰茉莉花茶的窨制技艺经历了百年的历史磨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丰富,对中华 传统茶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 茶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茶文化的光荣与骄傲。吴裕泰花茶窨制工艺是我国茶文化宝贵的无形资产,本着“振兴中国茶产业 、 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使命,吴裕泰为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制定了五年保护、发展规划。 六、 京派 内画鼻烟壶制作技艺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 。 自清嘉庆年间( 1816 年)发明了内
17、画鼻烟壶以来,历经近 200 年,已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件璀璨明珠。 自 清朝时起,随着鼻烟的不断传入 , 鼻烟壶被大量使用。 皇宫内还设有专门的造办处, 主要为皇帝 所 使用。 1696 年,极好 鼻烟的康熙帝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设工大臣和外国使臣。鼻烟壶成为八旗子弟夸耀地位、身份的象征之一。 除了宫廷造办处制作鼻烟壶外,民间也有大量制作。清末民初(约在 1890 年 1945 年间)时,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到高峰。 当时北京就有如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叶仲三、桂香谷、闫玉田、孙星五、毕荣九、薛京万、张文堂等一批技艺高超的内画名家,其中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
18、叶仲三并称为“四大内画名家”。这些民间艺人构成了最初的“京派内画”。 现代“京派内画”和现代“冀派内画”同出叶仲三一脉。 第二代传人是他的两个儿子:叶 菶 禧(晓峰)和叶 菶 祺。第三代传人有:叶澍英、王习三、刘守本、丁桂玲。第四代传人有:高东升、姚桂新、郑旭晔、杨志刚、王东萍、孙保才等。 京派内画讲究料质和造形,其 构图严谨,笔法细腻, 画意生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明显区别于其他流派, 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 京派内画所用鼻烟壶以传统造型为主,题材较为广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诗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等。 高东升, 1964 年生, 1983 年拜刘守本为师,其作品题材广泛 ,技法
19、娴熟,色彩古朴典雅 , 尤善内画肖像。其肖像内画融合了中西绘画的 技法。他绘制的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色彩明丽,线条生动;山水风景气势磅礴;人物仕女秀美雅致;帝王将相形神兼备。他的作品不但注重东方的笔墨情趣,更讲究西方绘画的素描及光色变化 , 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和评价。 内画鼻烟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的青睐,在对外对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但由于市场结构调整以及工艺美术品市场不景气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京派内画 与 整个工艺美术品行业处于一个历史的低谷状态。 七、 清明习俗之家训格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 俗活动
20、及纪念意义。东四街道董氏家族自起家始,就 将“ 以德经商 、 以德治家 、 以德待人 、以德育后 ” 的处世理念 、 经营之策 、 治家之法 、 教育之略 和 生活方式深植在家族成员心中,实践于生活和事业中 ,同时也创立了“处世、为人、经营、治家、家教、谋生”的董氏家训。 2008 年 4 月 2 日,由东城区文委和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的“忆家训、谈家风、促和谐”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拉开帷幕。此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社区居民把好的家风、门风、家训等进行广泛的交流 、弘扬并 传承清明(寒食)文化,让社区居民重新认识拜祭先祖的真正意义,更好地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提升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
21、,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广泛的人文基础。 八 、立春习俗之鞭打春牛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三千 年前。“鞭春牛”是立春日重要仪式之一 , 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曾长期流传。春牛是泥捏纸糊的,也叫“土牛”。“鞭打春牛”不但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还表现出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 在现代 , “鞭打春牛”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 2008 年立春,北京建国门街道在古观象台举行了绝迹京城近百年的“鞭牛”民俗活动。 九 、西德顺爆肚王爆肚制作技艺 爆肚是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的代表。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就有了爆肚。清末民初京城爆肚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四九城的爆肚摊不计其数,其中
22、的魁首当数东安市场的西德顺爆肚王。 “爆字半边火,名满京城,全靠火候;肚字半边肉,化脏为鲜,全凭一焯;横批:王氏一绝”是对爆肚王手艺精湛的最好 诠释 。 西德顺爆肚王创建于 1903 年,创始人王福奎 。 那时每日清早, 王福奎 都要挑着担子去朝外北小关赶“果子市”,下午就在东安市场摆摊叫卖。王福奎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为人和气,对顾客总是乐着说话,人家给了他一个外号“喜神”。 1924 年,三儿子王金良在 14 岁的时候,继承了 父业,将摆摊叫卖的爆肚搬进大雅之堂,在老东安市场杂技场东路立下了字号“西德顺”。从此达官贵人来了,梨园名角来了,西德顺爆肚王誉满京城。 1984 年 , 北京市政府委托
23、东来顺的老经理马祥宇邀请王金良出山,重立 “ 西德顺爆肚王 ” 的牌子,一时间 “ 西德顺爆肚王 ” 成为北京小吃的主要话题。 2000 年,王金良去世,儿子王维章子承父业,立字号“金福顺”, 2002 年又改回“西德顺” 。 2004 年,第四代传人王欣接过生意,开始了创新发展。在这 105 年的岁月里,西德顺爆肚王爆肚的制作技艺在不断的创新,如今佐料翻新了,裁切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 变化,对水温的控制有了更细的要求。工艺细化了,适应市场能力增加了,正是西德顺爆肚王给与爆肚业的最大贡献。如今,凭单项小吃能存活市场的也只有爆肚了。西德顺爆肚王拥有3 家分店,经营模式各异,这是为小吃捆绑经营做基础
24、,也是西德顺爆肚王下一步发展的趋势。 十、来今雨轩文化空间 来今雨轩饭庄创建于 1915 年,现隶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下属的中山公园管理处管理 。 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奠,使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极具广泛的影响力。 来今雨轩位于中山公园(原 中 央 公园)坛墙东南角外 , 由当时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轩名为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 长朱启钤所定。名号中的“来今雨”三字,源于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秋述一诗的诗序,其中:“旧雨来,今雨不来”一句,抒发了杜甫交友应重友谊、轻权贵的感悟。“来今雨轩”取“新朋老友欢聚一堂”之意。 来今雨轩建立之初,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餐饮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典范,成为文化社团以及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青睐之地。鲁迅、张恨水、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章士钊 、蔡和森、朱自清、沈从文、老舍、齐白石、冰心、叶圣陶、李大钊等众多 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都与来今雨轩有着不解之缘。除此之外,冠绝京华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得来今雨轩在京城餐饮界堪称“第一”。可以说 , 来今雨轩纪录着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艺术史最生动的画面,浓缩着近现代极具代表性的思想风潮,使得植根于此的红楼饮食文化更加绚烂夺目,更凸显出来今雨轩红楼饮食文化继承传统与生生不息的风韵。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 2009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