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香港青少年體育運動文化,傅浩堅香港浸會大學講座教授,引言,一直以來,發展青少年的體育文化,其中最大的阻力,在於對學業成績的過分重視。然而,在一九九七年後,香港已步向成為國際化的大都會,大城市,服務性行業成為經濟的主流。因此教育制度也必須著重個人的全面發展。本地的大專學校,在收取學生方面,己經不再單是著重學業成績,而同時亦考慮學生們,有否積極地參與社會服務以及各類課外活動。,根據最近的研究,我們的年青人經常處於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大多數(超過67%)青年人,都沒有在一星期內進行三十分鐘的體育活動,但他們卻會花上四至六小時於電視遊戲,聽音樂,和電話談話等活動(Fu, 1933, 1998 &
2、2001)。最值得我們警覺者,就是他們其中15%屬於體重超標,而他們的體能在過去五年是不斷地下降(Fu, 2002 & 2003)。自一九六二年,冠心病(CHD)已成為香港的第二號殺手,因此,是時候評估一下,本地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發展,和為未來作出針對性的策略。,體育活動與體能,在一九五八年,當美國政府發現他們的兒童,在體能方面比不上歐洲的兒童們,便成立了一個特別關注體能的議會(President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目的在提高美國人民的體能,而主要是針對學童方面的發展(Clark, 1976)。雖然,也有人認為,隨著身體的發育成長,一般兒童都能自然地保持相
3、當的體能,但由研究所得,體育活動與體能的發展是有着顯著的關係(Naul et al, 1998)。,四十多年後,根據二二年美國的一份報告(US Surgeon General Report, US Health Dept. 2002),大部分美國人,都是久坐不動和超重,遂提議每人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以作保健。另一項研究(Pate et al, 1998),根據一九九五年的調查,64%的美國青少年,在十二歲時每天都會用上兩小時進行體育活動,但當由十二歲至十八歲期間,參與率卻明顯地跌至30%,尤以女孩子為甚。在香港,也有相類似的研究,在一項青少年冠心病危機因子的調查,欠缺運動是排列首位(15%),而
4、十八歲的女孩子的運動參與率又是最低(Fu & Xao, 2003)。,價值觀,態度與生活方式,從一項超過二萬五千人的調查報告,反映香港的公眾人士,對體育活動,一般都有正面的態度。小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較中學生為正面,而男性學生隨著年紀的長大,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更愈見正面。最為有趣的是,報告指出長者對體育活動,大都抱有正面的態度,足見他們並非是孫輩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障礙(Fu, 1993)。雖然,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二二年的施政報告中,一再強調體育課在學校的重要性,並且在學校課程中,撥出5%作為體育課堂,然而,我們必須首要改變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基本觀念。,我們必須使學生們感到學校的體育活動是富有
5、意義和趣味性(Morgan, 2001) 。 為了成功地達到這個目標,老師和家長們的態度必須有所改變,沒有他們的支持和積極參與,孩子們的價值觀和態度是難以改變。當態度是轉變了,下一步,是如何付諸行動,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並針對其他窒礙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逐一擊破,使孩子們能隨著他們的信念,進行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近期的研究結果,影響我們健康的因素,實在不少,本文只集中討論冠心病(CHD)的誘因。可分為三大類:與個人相關者:(例如:年齡,性別,家族成員有冠心病的歷史);與行為相關者:(如:吸煙,酗酒,壓力,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相關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高血脂,高密度脂疍白不足,糖
6、尿病,肥胖)。由於冠心病的誘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並互為因果,所以,我們必須盡早找出成因,對症下藥,有所防範。( Beyers et al, 1998;Fu et al, 2003 Mensink et al, 1997; Naul et al, 1998; 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1998; Wannamethee & Shaper, 2001)。,在過去十年的研究,足球,籃球,游泳和羽毛球,經常都是本地青少年所喜愛參與的四項體育運動,而女孩子們則比較喜歡參與一些非接觸性的運動,例如游泳和羽毛球(Cheung, 2002; Fu, 199
7、3; Lindner Fu et al, 2003)。,歐洲近期的研究報告,說明體育活動與青少年的體能有顯著的相關性(Telama et al, 2002),但亦有其他的研究報告指出,體育活動與體能雖有關係,但卻是很小,而孩童的體能,一般都很好(Naul et al, 1998; Pate et al, 1990)。歐洲青少年的閑暇活動,主要是聽音樂(66.7%),看電視/錄影帶(60.3%)與友人遊遊逛逛(48.8%),幫助家務(48.3%),進行康樂性的體育運動(40.5%)。而在喜好的活動中,參與康樂性的體育運動是排列於第三位(75.1%),遜於聽音樂和閱讀(Telama et al,
8、2002)。同類的研究,在本地亦有進行,但本地青少年所愛好者,大部分卻是電視遊戲與聽音樂,而不是任何體育活動(Fu, 1993; Fu et al, 2003)。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注意,如何提起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包括製造具吸引力的環境,氣氛,社交機會,使他們知道參與體育活動的效益,是得到健康與強壯的身體,是尋求快樂與樂趣的途徑,同時亦是舒緩壓力的良方(Beyers et al, 1998; Fu, 1993; Lindner Tolama, 2002)。,父母的影響,固然不容忽視,尤其在生活方式的建立與體重控制方面(Ishee, 2002) 。 兒童是很受父母的影響,他們之所以參與某些
9、運動,往往是由於父母們,希望藉着孩子的參與,仿彿自己也經歷該運動中。教練,父母們對勝利和失敗的觀念,是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往往是孩子們的模仿對象。我們必須以盡力爭取勝利,尊重失敗者,作為我們推行體育運動的座右銘。如果你已經盡了全力,卻輸了,只是因為別人比你更強,你必須能夠面對失敗,欣然接受,從失敗中學習,勇於改善,以迎接下次的挑戰。所以,比賽的過程應較其結果更受重視,我們應該讓青少年有機會參與競技性的比賽,從而領會這方面的經驗(Hochstetler, 2003),對未來的建議,從十二歲到十八歲期間,青少年在生理上作出不少的變化(見圖一)。十二歲時,腦部的發展已達95%,一般器官亦達50%,到了
10、二十歲時,便達到100%的完全發展。自十二歲開始,青少年踏入青春期,由十八至二十歲,也就因發育完成而踏入成年人的階段。青少年時期是面對身體器官的成長期,不同的器官組織,成長的速度也各有不同,但其成長卻對日後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讓它們有適當的轉變和成長,例如我們肺部的細胞等,使能發揮最大的效用。,過去五十年,在中國人的家庭,對青少年的體育活動,是不甚重視,這是由於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香港的政治因素所造成。近年,政府方面,已開始注意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問題,以及對整個社會人口的健康生活,有所關注。在推行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方面,必須符合以下的目標:能夠處理日常的活動而沒
11、有過勞的感覺。能夠享受良好的健康。能夠應付壓力。能夠懂得如何鬆弛,以及享受進行體育活動的樂趣。能夠保持正常的體重能夠參與競技比賽,而享受比賽的過程。能夠尋求一個動態的生活方式。能夠參與並感受有意義的體育運動和活動的樂趣。,由於在校內分配予體育活動的時間,甚為不足,因此,各團體所擔當的角色也就很重要(見圖二)。學校推行以健康為本的體育活動,必須得到不同團體在各範疇的支援和協助(見圖三)。學者認為向青少年推行體育活動,目的在培養他們建立動態的生活方式,這樣便會提高他們於成年後把進行體育活動成為習慣的機會(Welk, 1999),圖四顯示,學校,家庭,以至社區,都具有關連和互為影響的作用。,社會上的
12、價值觀,往往建基於五大社會體系(教育,宗教,經濟,家庭,以及體育運動)。政府必須制訂政策,為這五大體系作出協調,而最終的結果,將會是人人能夠在本地愉快地工作,和享受優質的生活。為家庭而提供的體育運動,一向都被受忽略,政府必須把它們列入未來城市規劃的發展範圍,這樣得益者,將不止於市民本身,就是在經濟上,對旅遊業的發展,也有所幫助。在運動比賽中,為了爭取勝利,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付出和承擔,作出忍耐和犧牲,與團隊合作和尊重對手,並且經過艱苦的訓練。誠然,體育運動是現實生活的縮影,青少年其實可以藉此而準備如何面對成年人的世界。,無論如何,由於精英比賽的參與,每每只局限於部分天資優秀的運動員,全民運動,
13、即任何體力活動與康樂式的體育運動,將成為發展青少年體育活動重要的一環。而參與的目的,也就在於尋求樂趣,與人交往,自我認識,找出終身的運動項目,以達至健身和強體。總而言之,家長,教師和教練們的啓發和誘導,是對青少年推行體育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Butler & Anderson, 2002)。隨著影響我們健康的危機因素,例如肥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以及冠心病等,日趨嚴重,對青少年提供的體育活動,也就必須以預防這類危機因素,作為計劃活動的基本概念。只要有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我們的下一代,必定能夠邁向優質的人生。,Figure 5.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Lifestyle in School Children圖五發展學童動態生活習慣,School Support PE Support Professional Support Parental CommunityCurriculum 學校支持 體育支持 專業支持 家長支持 社區支持 課程 Physical Fitness ACTIVE LIFESTYLE Diet 體適能 動態生活習慣 飲食 Quality of LifeHealth生活質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