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 录 1 嘎拉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 3 1.1 嘎拉村概况 . 3 1.2 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 3 1.2.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3 1.2.2 社会保障方面 . 4 1.2.2.1 社会福利状况 . 4 1.2.2.2 社会保险状况 . 4 1.2.2.3 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状况 . 4 1.2.3 教育卫生状况 . 4 2 嘎啦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4 2.1 农民增收困难 . 4 2 1.1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 4 2 1.2 农民缺乏科学务农观念, 农民主体意识薄弱 . 5 2 1.3 资源分布不均、收入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 . 5 2.2 教育和卫生状况较差
2、 . 5 2.2.1 教育发展水平低,农民对教育不够重视 . 5 2.2.2 卫生事业受经济、环境等限制明显 . 5 2.3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 6 2.3.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6 2.4 乡风文明建设滞后 . 6 2.4.1 大操大办现象泛滥、礼事影响严重 . 6 2.4.2 农民团结意识薄弱、觉悟低下 . 6 2.4.3 集体观念淡薄、思想文明程度低 . 6 2.5 村建设施效能发挥失准、缺乏管理 . 7 2.5.1 基础设施建 设监督不到位,效能发挥失准 . 7 2.5.2 公共产品缺乏管理 . 7 2.6 管理民主水平低 . 7 2.6.1.村级领导、村民民主法治意 识不强
3、. 7 2.6.2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形同虚置 . 7 2.6.3 民约建设相对滞后,村务公开不规范 . 7 2.6.4 民主监 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构不完整 . 8 3 解决嘎拉村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 8 3.1 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 8 3.1.1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 8 3.1 2 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 8 3 1.3 整合区内资源、 发展集体经济 . 8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教育卫生状况 . 8 3.2.1 由政府带动深化教育卫生发展 . 8 3.2.2 增强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建设教育主力 . 9 3.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
4、水平 . 9 3.3.1 扩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区内社 会保障事业发展 . 9 3.4 转变观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9 3.4.1 改变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旧观 念 . 9 3.4.2 开展宣传活动,弘扬精神文明 . 9 3.4.3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打击歪风邪气 . 10 3.5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 . 10 3.5.1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10 3.5.2 建立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 制 . 10 3.6 推进民主化进程 . 10 3.6.1 提高村领导民主法治意识和村民民主权利意识 . 10 3.6.2 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机制 . 1
5、0 3.6.3 加强村规民约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 11 结束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 谢 . 13 - 1 - The research abou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Fu Yuan county Take Gala Vill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 great practice of the social
6、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lues to the analysi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aLa village in the country of FuYuan,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or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GaLa vil
7、lage in the country of FuYuan . Key words Fuyuan count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Gala Village ;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 2 - 富源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以嘎拉村为例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 内容 ,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实践。 本文以 对富源县 嘎拉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探析为线索,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 富源县 嘎拉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富源新农村建设;嘎拉村;问题分析;解决对
8、策 - 3 - 富源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以嘎拉村为例 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 内容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实践。对富源县 嘎拉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探析,对提高该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内城乡差距,促进与其他地区的平衡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嘎拉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1 嘎拉村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 云南省 富源县黄泥河镇,地处 云南东南区域,位于富源县 黄泥河镇西南边,距 近级乡镇中心 黄泥河镇政府所在地 黄泥河镇 14.5 公里,到黄泥河镇道路为 二级柏油公 路,该村距黄泥河镇所接壤贵州黔西南州的南昆铁路威
9、舍站点(码头) 15.5 公里, 距 县城 129 公里。辖 暮色谷、六格、嘎拉、箐脚、 田边、上补米 、下补米、板桥、祭羊山等 19 个村民小组。嘎拉自然村设有乡村市集, 现有农户 910 户, 个体户有 36 户, 有乡村人口 3777 人,劳动力135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239 人 ,人口就业结构单一。 全村国土面积 17.06 平方公里,海拔 1724 米,年平均气温 14.1 ,年降水量 1436 毫米, 属高寒边远 山区, 适合种植农作物有 玉米、洋芋等。全村耕地面积 2709 亩,人均耕地 0.7 亩,林地 136 亩。 近五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如下表所示。 嘎拉村
10、近五 年经济收入 统计表 年 份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单位(万元) 人平均纯收入单位(元) 2006 638.50 1472.45 2007 1162.00 2345.00 2008 1743.00 2814.00 2009 1724.00 2994.00 2010 2212.20 3323.20 资料来源:云南省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 1.2 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2.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建设,该村基本实现了 水、电、路、电视、电话 “ 五通 ”。 全村 910 户现有 790 户通自来水, 120 户饮用井水, 8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尚有 1 个自然村 12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
11、未达标的问题。 9 个自然村都已通电。全村 910 户经电网改造现使用全镇统一管理电网。- 4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距离最近的车站 14.5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7 辆,拖拉机 5辆,摩托车 61 辆。目前全村均使用广播电视网络,网络覆盖率 100%。全村 488 户拥有电视机。 349 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其中 297 户拥有移动电话。 1.2.2 社会保障方面 1.2.2.1 社会福利状况 建设期间,在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下该村在农村合作医疗上取得长足的进展,由原来零基数参加(所有人都要自费看病)增长为现在的 3777 人,合作医疗参加率为 100%,村民的基本医
12、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1.2.2.2 社会保险状况 全村 3777 人中,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294 人,占全村人口比重 7.8%,接近于 全国平均水平 8.87%。据预测, 2030 年将达到 2.31 亿人,占总人口的 15.3%。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将面临着空前的养老压力。 该村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养老压力,据调查,该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零。 1.2.2.3 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状况 该村有 4 户独居鳏夫 ,无法定扶养义务人 , 无劳动能力 , 无生活来源 ,符合五保条件, 但却不是五保户。全村五保户数为零。同时在各个自然村均发现全村 3777 人中,享受低保人数为
13、 113 人。 1.2.3 教育卫生状况 教育方面,全村仅有一所完全小学,地处村委会中心嘎拉自然村。此外 8 个自然村的办学水平仅为复式班的小学二年级,三年级以上升学需到完小寄宿就读。各自然村距完小路程不一,最近的六格村 2 公里,最远的祭羊山长达 15 公里。全村 23 个教师中有 12 名代课教师。小学教育仅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其他课程由于教学条件限制,无法正常开展。中学教育需到距离 15公里的镇中学就读,调查中发现近三年升学初中的 287学生,现在只有 156个在读,流失近半。医疗方面,截止 2010 年底, 全村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的有 3777 人。村民的 卫生 医疗 条件 主要依靠
14、村 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 。村 卫生所面积 150 平方米,有 2 名 乡村医生 ,距离乡(镇)卫生 所 15 公里 ,全村仅有一个条件较差的私人诊所。卫生方面,牲畜饲圈排放没有规划,村民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 2 嘎啦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增收困难 2 1.1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全村收入几乎都来源于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非常小, 无法替代第一产业 http:/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8.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 5 - 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增收非常困难。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农业产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
15、的小农经经营模式。另外,农作物种类单一,主要为玉米和土豆两种。 农业产出率低 , 增产不增收或增收不快还是一个 很明显 的问题 ,甚至都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 农业基础还十分脆弱 。 2 1.2 农民缺乏科学务农观念,农民主体意识薄弱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劳作科技含量低, 传统落后的 原始 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还未转变过来,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 。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对政府依赖性强。在访问过程中发现该村群众广泛持消极不配合思想,绝大 多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要做的事情。在政府兴办的发展特色经济,如万亩核桃打造和蓖麻种植中,胡乱种植,不顾成活率。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摆正,想依靠政府一次性解决
16、所有的问题和困难。 2 1.3 资源分布不均、收入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 该区局部储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煤矿准许私营,矿产开发商 煤老板垄断经营,年收入可高达千万元,而贫困家庭年收入却不足千元,收入悬殊如此巨大,难以共富。两极分化的危害,其直接后果是使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困难,难以度日,有的甚至“活不下去”。 2.2 教育和卫生状况较差 2.2.1 教育发展水平 低,农民对教育不够重视 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集中办学程度低。由于该行政村各自然村民小组分散,地形复杂,教学点布局不够合理,导致教育无法集中统一。教育设施落后,在走访中看到除嘎啦中心完小外的教学点只有破旧的黑板和简陋的教室、
17、课桌椅,缺乏基本的教学工具。在所走访 8 个自然村的 11 位教师口中了解到,他们的教育计划中都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由于教学场地设施等条件限制,其他如音乐、体育等课程都形同虚设,无法正常开展,给教育目的实现造成了困难。 11 位教师均不同程度认为本村农民对科学文化教育认识不够,不重视 对子女的教育,单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部分家长对子女的上学、升学持漠然态度,认为读书无用,有甚者竟强令子女初中阶段便辍学随其外出打工。 2.2.2 卫生事业受经济、环境等限制明显 由于该行政村地形复杂,各自然村分散不一,乡村医生分布不均, 9 个自然村中,只有嘎啦、六格、暮色谷 3 个自然村有并没
18、有职称的乡村医生,其他 6 个自然村的农民则小到感冒之类的小病都得 5 到 15 公里的外的地方就诊,全村唯一的卫生所设施简陋,村民就医环境差。贫穷的生活条件加之大多村民健康生活意识差,生病都抱着“拖拖就好”的思想,不敢浪费 钱,新农村合作医疗在部分村民思想中并不知道是什么,缺乏定期检查的健康意识和条件。每个自然村都有在身体无法支撑时才去医院检查出病症已经很严重的案例,病痛的严重或贫穷使村民无法治疗大病只能无奈的等待死亡。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该地卫- 6 - 生事业的发展。 2.3 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2.3.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该地区全范围 的
19、三大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难以看到并行,大多农村地区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都 无从谈起。 文献调查中有该村社保统计资料显示:该村除 3777 人参加新 农合外,只有 113 人参加低保,(参加低保人数与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水不对应),而在养老保险五保等参加人数栏目显示为 0。和 农保事业发展现状与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不适应 ,成为 该区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2.3.2 社会保障覆盖率低 该地的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仍 存在 以传统方式对农村贫困群体进行救助 ,绝 大多数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比如针对特定灾害的救济、对
20、困难群体的不定期救济、对鳃寡孤独的 “ 五保 ” 等。在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和 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大部分 村民都 未被纳入基本保障体系 ,在与各自然村约 90 位村民的抽样访谈中了解到, 每个自然村约 10 名的村民均各有七八个村民表示不知道什么事社会保障,极少数对社保有一些了解的人却都说“没钱参加”。 这些不规范的保障制度很难起到确保 该地 所有人基本生活的 效用 。 2.4 乡风文明建设滞后 2.4.1 大操大办现象泛滥、礼事影响严重 农村婚丧 事 大操大办现象 泛滥 ,庸俗的礼尚往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生活稳定 和 生产发展。有的农户在举办丧事时,互相攀比,还邀请吹鼓
21、手和一些粗俗的 班子 演出。班子表演一些粗俗下流的节目,污染了精神文明,也严重增加了群众的支出。 2.4.2 农民团结意识薄弱、觉悟低下 有的农户 常 因一些无谓的小事闹矛盾纠纷,影响邻里团结,淡化了亲情友情乡亲之情,成为 区内 农村不稳定因素。少数人因一些小事,不听镇村干部劝阻解释和处理,甚至无理取闹,恶意上访, 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镇村工作的开展。 2.4.3 集体观念淡薄、思想文明程度低 少数村民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利,对农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从来 不尽义务。 有 甚 者如 违反计划生育的 农 户,抗拒管理,拒交社会抚养费,也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不仅影响了 地区 社会事业的开展,也大大增加
22、了镇村干部的工作难度。 对环境卫生重视不够, “ 粪土乱堆、柴草乱垛、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 ” 的现象 依然 广泛存在。 严重破坏原来的环境整治成果, 农村家庭屋内,室外垃圾臭不可闻;一些农民言行举止不文明 ,甚至极 不雅观;一些地方农村甚至黄、赌、毒蔚然成风,道德、法制水平亟待提升。 - 7 - 2.5 村建设施效能发挥失准、缺乏管理 2.5.1 基础设施建设监督不到位,效能发挥失准 在建成设施中,存在一些只为形象政绩铸建工程的现象,如老年娱乐活 动室,农家书屋等,自建成后几乎就没有真正的开放过,在与 300 名村民访问中发现,只有约 20 名农民约略听说,将近 280 名农民都表示
23、这些工程的验收不知情,也不知道这些房子盖了干什么,这些设施的应有效能都没有得到发挥。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建有沼气池的 31 户农户中,有 3 户在建成后从来没有使用沼气,有 24 户农民只使用几次。严重影响了建成设施的实际效用发挥。 2.5.2 公共产品缺乏管理 公共产品 (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 非竞争性 和受益上的 非排他性 的产品。 该村的很多公共设施在建成后,存在后续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小,书类结构不合理,科普作用小。参观过程中发现接近 100 平方米大的书屋,却稀疏摆放 1000 本左右书籍。大半是故事类书籍和一些深奥的党史文献,
24、种植、养殖类书目稀少,在与负责人交谈中了解到建成以来期刊报纸都 没有更新和补充。有几户农民甚至都擅自在书屋、活动室外围的地方存放柴禾和农具。沼气和活动室等设施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折耗更为加剧,调查中看到一部分的设备已经破损,如活动室的窗玻璃有几块已经破裂。在那些很少使用沼气的农户家中发现沼气池、沼气灶和沼气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设施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在缺乏管理和维修的情况下很难看到建设设施的能效和时效。 2.6 管理民主水平低 2.6.1.村级领导、村民民主法治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形式比重偏大,负责选举的村级领导,很少主动向村民宣传选举事宜,改选成了“暗 箱”操作。村民民主权
25、利意识较弱,参与选举热情不高。全村抽样调查显示, 400 名村民对即将举行的村级选举认为没有必要参加的有 150 人,参不参加都一样的有 121 人,有必要参加的 92 人,观望态度的 37 人,近 77的村民对选举漠视等于放弃了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 2.6.2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形同虚置 走访的 500 名村民,有 376 人对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是什么回答“不知道”,只有 48人回答“听说过”,进一步问及其作用时,几乎无人回答的出。与此相对的是,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成为本村重大事务决策中坚力量。从村级领导与村民的回答可以看到,该村村民会议制度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使村级事务的民主
26、决策效用大打折扣。 2.6.3 民约建设相对滞后,村务公开不规范 公共产品百科词条 http:/ - 8 - 村规民约和村务公开是管理民主的重要环节。调查发现,嘎拉村村规民约建设相对滞后,能见到的只有村委会工作章程和乡政府下发的村民自治章程,更不用说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的村规民约了。村务公开不规范,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程序混乱。在嘎拉村作为村务公开的主要形式是位于村委会外墙的黑板报,面积 4 平方米,且多处“露白”,村务公开的内容一般是由村委会确定,没有相关监督,具有很大随意性。 2.6.4 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构不完整 嘎拉村民主监督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完整,配套制度尚未建立。作为
27、村级民主监督的主要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在嘎拉村,民主理财小组至今没有建立起来,其民主监督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同时,调查中还发现,那部分认为有的所谓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其实就是由村委会成员领头,加上几个村中较有威望的村民构成,实质上就是村级领导自己监督自己。致使领导在任期间主观决策,不用担心决策带来的后果。 3 解决嘎拉村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3.1.1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新农村建设农业深化的投入, 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完善区内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变农
28、业生产观念。根据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丰富农业品种,辅助增强农产品商品化,积极发展品 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3.1 2 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推广对农民务工的培训工作,引导、培育强化农民政治意识。 应该 由政府组织并 鼓励 安排地区 内部的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迁移,特别鼓励一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居民向自然条件较好同时有大量人口长期外迁的地区转移。这种人口的自然迁移不仅有利于内部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有助于落后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 3 1.3 整合区内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兴办旨在服务农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经营。充分利用区内矿产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 。因地制宜地采取兴办纯集体性质的 企业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政府应切实发挥在兴办村级集体经济中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 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教育卫生状况 3.2.1 由政府带动深化教育卫生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对区内农民生存环境的关注度,鼓励支持区内人口合理迁移,克服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