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83061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家口市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张家口市农业区划办二一六,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出现了重新配置的需求。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而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机械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又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非农化、市民化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关键阶段,而农村经济落后和人多地少的现状又造成了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加快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此,按照河北省冀农区

2、办【2016】5号河北省农业区划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我市开展了农村土地流转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调研。,一、全市基本情况,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邻承德市,西与山西省接壤,南与北京市、保定市相接,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总面积3.68万平方公里,辖6区、10县、2个管理区、1个经开区,209个乡镇、23个街道,275个居委会,4175个村委会,户籍总人口469万人,常住人口442.17万人。,张家口地形、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横跨内蒙古高原,地势分坝下、坝上两个单元。区域间小气候明显,有利多种作物种植,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坝上为寒温区,坝下为凉温区,一年四季分明,没

3、有酷热期,冬季长达6个月,严寒期4个月。,土地资源:,【2015】张家口市土地总面积367.9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49.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9%;建设用地15.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未利用地102.2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全市拥有耕地93.19万公顷、园地14.34万公顷、林地110万公顷、草地24.15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37.3%、5.7%、44%和9.7%。按2015年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耕地面积达3.2亩。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为117.62公顷。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620.74万亩,占全市草原面积的38.9%。,农业

4、现状:,【2015】,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2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林业产值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畜牧业产值1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渔业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农业服务业产值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0.5%、林业3.4%、畜牧业43%、渔业0.5%和农业服务业2.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1.29万亩,比上年增长1.43%,粮食总产量达159.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粮食单产224.07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15%。油料总产量6.1

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单产78.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4.6%。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4.87万亩,比上年下降4.7%,蔬菜总产量达736.4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72.11万吨,比上年增长7%。,201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78.83万亩,比上一年增加0.12%,农业机械总动力328.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实际机耕面积827.57万亩,比上年增长0.4%;当年机器播种面积600.13万亩,比上年增长2.3%;机械收获面积259.17万亩,比上年增长8%.农村用电量10.33亿千瓦 小时,比上年下降0.1%.,二、调查情况,(一)、土地流转的基本

6、现状。(二)、城镇化的基本现状。,(一)、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全市19个县区209个乡镇共有转入土地户数36225户,面积168.3万亩,占全市农用耕面积的4.5 %,其中:耕地转入156.8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1.2 %;林地转入7.09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0.43 %;草地转入2.045万亩,占全市草地面积0.56 %。;转出土地户数192743户,面积186.76万亩,占全市农用耕面积的4.9 %,其中:耕地转出173.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2.4 %;林地转出8.15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0.49 %;草地转出2.63万亩,占全市草地面积0.73 %。,数据显示: 我市土地流转仍处

7、于起步期,农民仍在沿用原始的农作方式,不原放弃土地,同时也说明农民的出路很窄。其次转出土地面积大于转入土地面积表明我市公用土地在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占用农地在不断上升,社会公共服务在不断加强。,(二)、城镇化的基本现状,全市19个县区209个乡镇共有农村户105.7万户,农村人口281.7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3.7%;城镇户47.8万户,城镇人口112.6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48%,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4.02%;城镇户占农村户的45.22%;城镇人口占农村人口的40%。(注:调查人口不包含张家口市区人口,也就是不含桥东市区、桥西市区、宣化市区、下花园市区和经开区市区城市人口)数据

8、显示:张家口地区仍是贫困人口集中区,城镇不能有效吸纳农村人口,也就是城镇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三、土地流转与城镇化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突显问题主要是围绕着剩余劳动力和土地利用产生的,现有的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因此,合理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集约利用三个方面,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基础现阶段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可有效地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促使农村

9、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使农民在不丧失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摆脱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活动的牵绊,全身心投入到非农业生产活动中去,避免土地闲置和撂荒的现象发生。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刺激和召唤,最大程度地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得以继续享有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二)、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条件。,通过流转农村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得以实现,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能充分调动种田大户的生产积极性,主动在生产资料、农业技术

10、和经营理上增加投入,体现规模效益和科技效益,促使农业生产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经营,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预计能顺利实现农民的转移。,(三)、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民增收的保障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为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和乡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要加大对农民土地征用的规制,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更新农民观念。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而城镇化过程必然出现土地流转问题。增强农民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坚持维护农民利益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原则:一方面加大对土地征用的经济补偿

11、,完善对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集约化、高效化的使用土地尽量不占用耕地、林地、菜地等。多使用劣等地,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能帮助进城农民尽快完成身份定位,使大量小城镇居民从亦工亦农又不工不农的身份中解脱出来,主动城市生活,真正实现城镇化。土地流转带来的影响将是人口的流转,当进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重心转向城市以后,他们将告别市民加农民的双重身份,摆脱在城乡间频繁奔波的生活方式。进而才有条件在根本上解决困扰城镇化过程建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农民工医疗保障、留守老人儿童照顾等诸多社会问题逐步消除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镇化

12、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如沽源县移民搬迁进入城镇。以小厂镇和黄盖淖镇为例:小厂镇工搬迁386户、946人;黄盖淖镇搬迁187户、515人。这些人搬入小城镇后,调整了一部分的土地建起了设施种植农业园区,开辟劳务市场通道,农民家里的土地平地集中流转到种植大户手里,坡梁地退耕。这样农民就有了收入,流转土地承包费、退耕土地补助、园区高效种植收入和打工收入。如小厂镇建起了500亩大棚种植园区,移民户搬入小城镇。,又比如小厂镇梨宗沟行政村,整个自然村分布在山沟里,近几年先后搬出了乔家店、杨家营、明镜沟里、明镜沟外、吴家营五个自然村,喇嘛洞也列入到了2016年的搬迁计划。这些村地处偏远,耕地拥有量大,人均占有

13、耕地达到10亩之多。但是交通不便、山洪频发,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难以外运外销,农民靠牧养和种植粮食作物维持生计。近年来禁牧力度加深,对该地种植饲养来说,饲草、饲料运输都成问题,大大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实行移民搬迁后,以三口之家为例:土地流转收入(该地土地流转费占全县中等水平)6500元,退耕25亩*260元/亩。在小厂镇为搬迁农户建起了500亩大棚种植园区,按一户每年1000(补助10人*100元/户)2亩计算,可收入700010000万元。一家经营2亩蔬菜大棚还可以有空余时间打工。一家可收入1.52万元,全家共计可收入3万元,远高于全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千元。 以此为模式,2016年、201

14、7年九连城镇共搬迁26个村、6378人,集中安置到小城镇的为1377户、3368人。黄盖淖镇搬迁119个村、1329户,3351人集中到黄盖淖小城镇的人口为818户、2059人。小厂镇搬迁7个村、716户,1713人集中安置到小厂镇小城镇的为352户、801人。两年共计进入到小城镇的为2547户、6228人,以上事例表明通过移民搬迁后,会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和小城镇化进程。,四、存在的问题,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流转机制不健全。 2、宣传工作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3、流转受小农思想束缚影响。 4、农民社会保障滞后影响流转。 5、土地规模经营率不高。 6、流转渠道不畅。,1、流转机制不健全。,

15、土地流转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乡镇办农经人员缺少指导而忙于其他事务,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到村和乡镇办备案。流转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协议很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约定,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协议纠纷。,2、宣传工作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少数村干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理解不彻底,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流转过程中引导不力,方法不当,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理。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熟悉,思想认识不足,心存顾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经营权

16、,影响自己的利益,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转出去。,3、流转受小农思想束缚影响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特别是近年来征用土地频繁,大多数农民为了征地补偿款,不愿意流转。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民,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也存在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和不安全;另外,多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比较严重,小富

17、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或交亲戚耕种比较放心。,4、农民社会保障滞后影响流转。,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5、土地规模经营率不高。,流转土地面积小而散,多数为亲属、邻里之间自行流转,流转面积小,流转地块分散。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要把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成片,没有较好的利益导向或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很难取得所有承包户的同意。究

18、其原因,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小,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是由于责任制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块地多,难以成片,不利整治耕作,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也影响了规模经营农户的收入。,6、流转渠道不畅。,各乡镇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部分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但运行不够规范,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出租方和承租方存在脱节现象。其次是流转程序不规范。在流转过程中,大部分农户土地流转没有书面协议,经过登记、备案,鉴证或公证的只占少数,所签书面协议条款不规范,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再是流转文书管理不完整。有乡镇办没有建立流转台账。即使有的签订了合

19、同或协议,也没到村备案,更没有到乡镇办农经部门鉴证、存档和备案,至使农经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难掌握,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无依据,无法进行审核,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城镇化水平低。2、对城镇化存在着认识误区。3、规划缺乏制约力。 4、政策缺乏推动力。 5、城镇化的质量不高。 6、城镇缺乏聚集力。 7、进城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1、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受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镇化一直于一种低水平缓慢发展的状态,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2006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41.3,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9.2。而发达国家城市

20、人口比重均在80以上。,2、对城镇化存在着认识误区。,一方面我国农村的传统观念强调耕田种地是农民的本分,农民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很难完全舍弃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时候倡导农民“离土不离乡”。结果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困守在有限的土地之上,造成了劳动生产率低下,传统观念制约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

21、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 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

22、创业上的优惠政策等。 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5、城镇化的质量不高。,有些小城镇有名无实,大量农村人口只是完成身份改变,变成了城镇人口,并没有完成职业和空间上的转化。小城镇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其与农村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客观上造成许多居民身份不明确,处于“半工半农”或“不工不农”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既“难舍故土”又“若即若离”的农村情结使得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6、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

23、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产业基础总体薄弱,产业缺乏拉动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7、进城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由于认识偏见,农民及农民工在市民心中一直不具有高的社会地位,农民工就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受到政策排斥及制度压抑,进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住宅

24、建设等方面,都难以享受到和普通市民同等的待遇,很难进入到城市正规体制内,实现与城市的真正融合,进城农民为此要支付更大的显性和隐性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不高,从而导致他们在城市当中的就业竞争。,五、发展策略,(一) 区域统筹,城乡一体 从区域层面上来说,城镇化发展必须放眼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需求,在区域内的宏观政策、重大措施、产业布局、生态安全等方面予以协调。从城乡一体化层面上来看,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注重与城乡居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就业水平及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建设、以

25、及生态环境建设,将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一、二、三产的发展,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提高存量资源的运行效率,让更多农民分享城镇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五、发展策略,(二) 内涵增长,绿色崛起 转变单纯依靠外延式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得到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性功能也应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也应进一步提高,并且能更多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整合县域物联网和互联网,实现对交通、能源、商业、医疗等行业的实时管理和控制,为市民出行、购物、就

26、医等提供准确信息。生产、生活两方面打造绿色、低碳城市。优化城镇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加工工艺水平,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城镇运行效率,降低城镇对能源和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保护绿色生态基底,提高城镇绿化水平,提高城镇绿色服务水平。,五、发展策略,(三) 重点突出,中心强化 强化中心城区的作用。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合理扩大城市规模,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作用,发挥中心城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四个中心(乡)镇。中心(乡)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区域中心

27、。通过中心(乡)镇建设,将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及相关的生产经营企业集中,同时打造农村第三产业基地。从而进一步转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产业升级。,六、对策建议,(一)、推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1、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 2、以农业项目带动土地流转 3、培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1、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改变过去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单一信贷模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进而推动集约化金融模式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发展多元模式的形成。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信贷业务,一方面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土地的

28、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传统简单生产模式,农村土地逐步向集约和规模方向发展,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2、以农业项目带动土地流转,坚持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载体,坚持项目工作与土地流转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突出抓好项目培育、策划、招商。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和培训新型农民等方式,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制订支持性的税收政策及其相对应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现有的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为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可靠支点,以“专业合作组织

29、企业农户”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二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农户积极流转,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3、培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农村个人承包土地,由于责权明晰流转价格主要是由供需市场决定的。因此把土地流转投入市场,才能建立合理的土地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要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发展多样化的交易方式来多渠道地带动土地流转力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于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归属不明晰,在具体操作时也

30、面临利益分配难等实际问题。 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前进行资产价值评估,一方面可以为集体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地价标准和宏观导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公平交易、合理征收土地税费的基础。当前集体土地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有意识的根据当前国有土地流转市场的经验,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创造条件,同时也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尽管城镇化和工业化将一部分农户从农村分离,但毕竟大部分农户最终还是要回村,农户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很大部分原因是土地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替代农村土地的社

31、会保障功能。在农村,最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总体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农户参与率较低,国家应对贫困地区低收入者给予补助。维持农村最低生活水平,促使丧失劳动力的老、病、残、弱农户放弃土地依赖,加快土地流转。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型利用,为小城镇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保障。,(二)、加快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城镇化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

32、、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乡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规划超前。 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二要精细编详规。 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

33、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三要严格抓落实。 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

34、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一要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

35、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公共设施建设.,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城镇因地制宜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

36、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二要培育优势产业。 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三要壮大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

37、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镇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 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镇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

38、“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镇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镇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 二是完善社会保

39、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汇报完毕! 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区划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