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作者:任红,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一、前言,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五、临床表现,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防,十、副伤寒简介,前言,一,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中毒症状、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四字经)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一)概述,传染病学(第9版),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Willis首先描述具有前述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1873年,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1877年,KarlJosephEberth和RobertKoch从伤寒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GeorgT.A.Gaffky进一步证实其是伤寒的致病菌。中医:伤寒意指为寒所伤,包括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二)历史节点,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