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实施 “人才强校” 战略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努力 建设 国内 知名 的 综合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 大学 在 温州大学二届一次 教职工代表大会 、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上的 报告 ( 征求意见稿 ) 蔡袁强 ( 2010 年 1 月 23 日) 各位代表 ,同志们 : 现在 ,我向大会 做 工作报告, 请各位代表 审议, 请列席代表 、特邀代表 提出意见 和建议 。 一 、 过去三年 的主要工作 一届一次教代会、工代会以来的 三年,是学校 在融合中提升 、 在 改革中 发展的三年。三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 教职员工 团结拼搏、乘势而上, 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 取得
2、了一 系列 重要 突破 :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 , 获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 获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个 ,新增 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学校 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 ; 建成 省重中之重学科 1 个, 承担 或参与 “ 973” 项目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等高 层 次科研项目实现新突破, 建成 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 个, 获 首批省重点创新团队 1 个和省高校创新团队 3 个 , 实现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的结果, 更 是全校 上下抢抓机遇、 锐意改革、创新实践的结果。 回
3、顾过去 三年, 我们 的 主要 工 作 及成效体现在 : 第一, 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富 。 三年新增 7 个 本科 专业 , 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了全面的 论证和 修订 ; 全面实施 “质量工程” ,教学成果 显示度逐步增强 , 除国字号教学成果外, 建成 省教学示范中心 1 个 ,增 省重点专业12 个、省精品课程 24 门、省教学优秀团队 2 个、省教学名师 4人及一批市级教学成果 ; 教师教育、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进一步强化 ,学校被确立2 为省教师教育基地,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 人才培养质量 逐步 提高 。 近三年 , 学生参加十大学科竞赛, 114
4、 人次 获得国家级奖励、 463 人次 获 省 部 级奖励 。 其中,在 2009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 国家一等奖 2 项 ,是 省 内 参赛 学 校获一等奖最多的 院校 ;在 2009 年 首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 获高校组 12 个一等奖中的 2项,列北师大之后居 全国 第 二 位 ; 在 2008 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获一等奖 2 项 , 与南开大学并列第一。 生源质量 不断 改善 ,毕业生就业率 连续三年稳定 在 90%以上 。 研究生教育 发展 迅速, 2009 年 在校 研究生 773人 , 比 2006 年增长了 2 倍多 。 第二, 学科 综
5、合实力 稳步 提升 学科 顶层设计能力 加 强。 确立了“ 为申报博士点打好基础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 学科建设 目标, 投入专项建设经费 6000 万, 实施 “ 558”学科 建设工程 , 文、理基础学科进一步巩固 , 工、经、管应用学科 进一步发展 。 2009 年,再次 投入 5200 万,启动了“十二五”学科 ( 专业 )发展前期重点 建设项目 。 科学研究水平 提 高 。 近三年, 获 国家级科研项目 72 项、省部级 科研 项目 209 项 , 年均 增幅分别为 46%和 17%, 尤其 是 2009 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社科基金 21 项,创学校历史新高 。 SCI
6、 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前 100 名,出版专著 96 部 。 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科版影响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4.9%和 60.2%。 服务地方能力增强。 学校与温州各县市区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成立 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等一批服务地方科研机构; 启动了 服务 温州 基础教育行动计划 ; 实施 “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带动校地优秀人才实现共享与互动 ; 20 位 科技特派员 到基层开展对口科技服务 。 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先后承担、参与温州“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组织编撰“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丛书、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温州篇等 。 尤其是, 主动 面向区域 技术需求 开展集成攻
7、关 进步较快 , 与正泰集团、海螺集团合作开展的“线路板老化系统的研制”等重大企业招投标项目填补了相 关领域的国内空白 , “金属(无铬)复合鞣制技术”、“ 温瑞塘河 治理 项目”、“附二医隧道关键技术”等 有效解决了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共性技术难题 。三年 科技服务经费达 5000 多万元 , 实际到校外来科研经费年 均增长 40%以上 。 3 第三, 师资 队伍 结构 持续 优化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 梳理 、核定 编制 , 推行 全员岗位 聘任 制 、教学科研岗位分级制 及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 等重要举措 ,有 4 人低职高聘、 35 人高职低聘、 16 人待聘, 初步形成了
8、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 和“ 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 本着“总量平 衡、 动态 调控、注重发展”的原则, 逐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引进 和 晋升正高职称 教师 44 人, 引进 和培养 博士(后) 112人 。 截止 2009 年 11 月底,校本部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 48.75 ,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20.05 , 校本部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科、年龄等生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两个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也得到了充实和提升 。 第四, 和谐校园建设 稳步推进 积极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 “校训”、“校歌”等校园 文化标识, 建成 校
9、史博物馆、发 绣 馆、民俗馆和 八组主题 文化 景观 等校园文化载体 , 创设 罗山讲堂、校园文化节 等一批 品 牌特色文化项目 ,出版 校史文化图书 2部 ; 成功举办 庆祝办学 75 周年纪念大会 和“走进温大”活动 ; “厚培德本 、深 濬 智源” 的办学传统 进一步升华 ,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 的办学理念 逐渐 深入人心。 深入实施 民生工程 。 建立了对学生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 机制, 三年 帮助 13112 人次 申请 国家奖助学金 3434.65 万 元 , 帮助 3249 人次落实助学贷款 1795 万元, 发放 困难补助 979.2
10、万元, 有 4743 人次参加 勤工助学 , 学费减免、社会助学基金 资助了 65406 人次; 完善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机制; 启动茶山教师住宅建设工程 , 各二级工会 设立 “教工小家” ; 建成 老干部活动中心 ,为离退休 老 同志垫付房补款 210 万元 ; 成立校友联络组织,以情感为纽带整合校友资源 。 办学 经费 逐步改善 。 三年里, 先后 落实 合并专项经费 1.7 亿、本科教学评估专项经费 3000 万元、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9200 万元 ,学院路校区 68亩土地置换工作基本落实。 后勤 服务 与 平安校园 建设 等保障机制不 断 完善 。 校院两级安全保卫责任
11、制 和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进一步深化 ; 通过 后勤体制改革 , 初步达到了 减成本、优服务、增效益 的目的 ; 校园总体稳定、后勤保障有力 。 党 的 建设 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 加强 。深入开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全面推行 学院党总支直选 ;建立健全 党员干部惩治和预防腐败 体4 系 ; 基本完成 民主党派、无党派组织机构 建设 。 全面贯彻 中央 16 号文件精神 ,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积极探索 学生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新体系 ; “学生党员 50 小时义工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 共青团工作、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形成了优良传统;创办青年马克思
12、主义者培养学院,承建 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 干部和服务管理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 建立了 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在线学习 的干部 学习体系 ,三年 共有 14 位干部挂职、交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服务管理 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 。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几年建设,学校各项事业有了良好的开局,但 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尤其 是 在“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主要诉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最现实、最紧迫任务”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地方 本科 院校,我们的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 以“有为”换“有位”, 提升 内涵 建设是 加快推进建设 具有国内知名的综合
13、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 的 根本出路 。 今后一个时期 , 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 科学谋划 、 脚踏实地 ,不断提高 办学 层次和水平。 二、 关于 “十二五” 及 今后一个时期 学校 发展 的战略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定位转型期 、 办学 层次和 水平的提升期。这一时期,学校 发展与改革 的 总体目标是: 在巩固已 有 办学 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到“十二五”末,办学综合实力跃居省内高校第二方阵前沿, 力 争进入第一方阵;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框架, 同时,为到 203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 国
14、内知名的 综合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 ,进而把学校 建 成 温州的“威斯康星”打下坚实基础。 之所以 对 学校 的 发展定位与目标 做出这样的 转变,主要是基于 以下 几点考量: 一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6 年以来,学校办学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尤 其是本科教学工作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一批“国字号” 教学成果和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 教学 中心工作的发展,部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正提速进入省内同类高校的前列,“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和目标对学校下一步的 改革与发展 难以起更好的引领作用。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省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和竞争形势来看, 不进5 则退。 作
15、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没有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没有学科、专业 结构布局的综合化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化,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有效发挥,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也将无法赢得未来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目前,省属高校中的浙江工业大学作为省部共建大学已首先跻身于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列 ; 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 综合实力明显高于我校;与温大同 为 市属高校的杭师大 更是提出了建设“杭州的斯坦福”、打造“新杭州大学”的宏伟目标。 三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驱动。 浙江省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 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 、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和 文
16、化创意产业大省 等都离不开高水平大学的支撑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发祥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并且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面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中心的“大温州”、“大都市”建设工程也已然启动;且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三大高教中心之一,其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没有一流的综合 性大学一直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和“隐痛”。面对这些,温大 责无旁贷。 办学定位与目标必须体现出科学性、引领性 和实践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与时俱进的办学指导思想,知名的特色
17、学科,规模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相对丰富的科研业绩,良好的办学条件,较高的办学水平,先进的校园文化,公认的办学声望,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等。我们确立建设“ 国内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这样一个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只要内、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具备和成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一) 围绕上述发展定位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学校 改革 与 发展的总体思路 是: 把探索创业型人才、设计研发型人才培养的新 模式和新内容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加快构筑具有温州创新型城市特色的服务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把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博士)、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
18、支撑点,加快集聚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 6 把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启动“博士点学科建设工程”作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加快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设计并 围绕 若干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重点攻关,把提升服务 社会的能力建设作为科学研究的立足点,加快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力争把“建设国内知名的 综合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纳入温州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把与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与改革的突破点,加快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二) 围绕上
19、述发展定位与目标 ,“十二五” 时期 ,学校 改革 与 发展的战略重点 是: 第一, 实施“ 人才强校 ”主 战略。 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十二五”期间,要以“ 2112 人才计划”作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 即到 2015 年,以省重中之重学科、省重点学科和省 级创新平台为基地,引进和选培 20 名能站在学科前沿、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更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强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10 个;培养 100 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争取进入浙江省中青
20、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级以上名师工程等;在年轻的博士和中青年教师中,培养 200 名左右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后备力量。 为此, 要 重点从 创新 人才 引进 机制 、 加大人才引进和 培养力度 、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上 着手。 在引进机制上 要坚持“刚柔相济 、 显隐并举 、 为我所用”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务必不惜代价在引进对于“申博”和学科长远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上实现大的突破。 在培养机制上 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做好人才储备为基础,以“双师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导向,充分利用“钱江学者”等 特聘教授 岗位 ,
21、激励和凝聚优秀人才和团队,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在进修、访 学、晋职、资助等人才培养环节上,对中青年学术骨干予以重点支持 ; 从 2010 年起,学校每年将选派 10 名左右优秀中青 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力争到2015 年全校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和背景的教师达到 100 人 。 加大经费投入,7 从 2010 年起,学校每年将安排不少于 2000 万 元的 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设立高端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各学院也要从自主理财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 , 在住房、科研经费 、家属安置、子女入学 等 方面 保障重点人才、优秀人才的需要。 第二, 实施 学科 重点 跨越与对接战略
22、。 “十二五”期间,学校 最重要、最紧迫 、最明确 的任务是 为申报博士点打好基础,同时,增加硕士点尤其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即“增硕申博”。 要 通过制定“新 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建设规划” , 启动“博士点学科建设工程”, 扎实 推进重点方向、重点团队和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关键性 指标建设 , 使 学校 有 3 个以上 拟“申博” 的 一级学科首先 成为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到“十二五”末,至少 3 个学科达到申报博士点水平。为 实现 这一目标,学校将以学科为基础,以资源为杠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共享。 针对温州区域经济体制转轨 、 社会结
23、构转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以及沿海产业带建设 的 重大 需要, “十二五”期间 , 学校要对接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海洋产业、土木建筑( 防灾减灾、海涂围垦、道路交通)、新能源(风电及其装备、太阳能电池)、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 LED 等电光或电光转换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智能电子电器、电子信息、服装皮革、文化创意、经管经贸、港口物流 等 产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全面提升服务和引领能力,部分学科、专业力争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 实施 服务型 教育教学 改革与人才培养战略。 “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最早是美国 威斯康星大 学提出的,而大学服务地方最直接和最根本
24、的途径就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十二五”期间,学校教 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务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以 学生就业 和 社会需求 为导向, 以专业为载体, 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为重点,以 产学研合作 为途径 ,联合其它高等院校 和相关 行业、企业 ,力争 建成 15 个以上 产学研紧密结合、为 区域发展 服务 、 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基地的 中心 与辐射作用, 不断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基本形成 具有创新型区域(城市) 特色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 创业型人才。 8 三 、 2010年工
25、作重点 2010 年,是 学校总结和检视“十一五”发展成 果、谋划和展望“十二五”发展蓝图 承上启下重要一年 , 是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建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 工作 在 规划 制定过程中 ,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要坚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使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与五个子规 划有机衔接,各个学院发展规划与学校总体规划、五个子规划一脉相承; 要 坚持群众路线,广泛深入开展再调 研
26、,凝结新智慧,达成新共识,汇聚新动力;要坚持解放思想,保持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经营大学的理念,在目标创新、理念创新、 战略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上有力有为,努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 二 ) 大力开展 师资队伍建设年 工作 把 2010 年定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年, 全面 启动“ 2112”人才工程;集中资源,力争在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团队的引进上实现新突破 ; 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 千方百计解决专任师资结构性短缺、青年教师培养欠缺、教师实践教学欠缺三个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体对学校人才培养 工作的主导性作用。以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为载体,着力加强教师
27、 教学 能力建设 ;大力开展“抓教风、促学风、树校风”活动 。 积极谋划在新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下的岗位布局和结构优化问题,完善岗位分级聘任制度和人事考核分配制度,探索和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 ( 三 ) 继续 深化 教育 教学改革 深入实施 “质量工程”, 力争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新增 1-2 项 突破 , 确保 获得 省级精品课程 3门 、 省重点教材 8-10 门 、省 教学名师、教坛新秀 2-4 名 。 继续 强化教师教育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 推进和完善 实践 教学 改革,创造条件积极 探索 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 ; 探索 与企业开
28、展产学研合作 教学 。 全面实施学生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新体系,构建大学生课外育人方案,9 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推进共青团工作创新, 加强对学生 的 学业、就业指导。 ( 四 ) 加快推进 学科 建设与科 研 工作 重点做好全国第十一次学位点增列和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完成“ 558 学科建设工程”的评估验收 ; 启动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 ;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启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力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成功 ; 力争在省部级高等级科技 奖项 上取得新突破;确保 获得国家基金项目 26 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 目70 项以上,科研到校经费同
29、比增长 30%; 重视已 有科研平台和已 承担的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 统筹抓好各 级 各类 科研平台建设, 力争在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 加强与温州各县市区的全面科技合作,建设好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 加强 学报 栏目建设,刊出 “ 温州地域文化 ” 和 “ 浙江民间文化 ” 等专题。 (五) 深化 校内管理 体制 机制 改革 立足于 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 、立足于 更好地调动学院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学院工作目标考核 制, 构建责、权、利相统一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宏观调控的内部管理机制。 深化 机关 效能建设 和 部门 考核
30、 , 探索 适度调整校部机构 设置 和学校机关职能 。 (六)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拓展 外宣 、外联 工作 完善校园景观建设 ; 坚持“用地域文化滋养,以温州精神办学,与地方发展互动”,推进特色鲜明的文化校园软实力建设 ; 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温州大学影像管理系统。 加强 对外宣传 的组织和策划 ; 根据分类型、分层次,校院共管的原则,建设校友组织和校友工作网络,巩固和发展与海内外校友建立的联系和感情。 以积极务实 态度 深化 与现有友好学校的合作 ,加强与国外知名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有针对性的 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推进孔子学院建设 。 (七)加强综合保
31、障 建设 多渠道改善办学财源, 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做好在建工程项目10 的管理工作和校产资源的管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科学采购,注重 提升设备与实验室的 使用效益 ; 巩固和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 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目标, 完善后勤管理 ,区分后勤经营性服 务和政策性保障工作,提高 服务质量。 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 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 校园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 ,巩固平安校园建 设成果。 (八)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 进一步 完善干部队伍 建设 机制, 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班子建设 和执行力建设 ; 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探索 建立开放型
32、组织生活模式;切实抓好在青年教师、“双高”人员中的党员发展工作;深化支部创新工作。 关心教职工生活, 使 教职工生活待遇和福利水平 的提高与学校发展同步 ,把茶山教师住宅建设工程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工作 抓好;创造条件 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 深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 , 推进校务、院务公开 ; 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作用 ; 落实 “惩防体系”,强化对干部人事工作监督、收入分配监督、办学管理监督和校风、学风的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们处在社会大变革、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伟大时代, 一定要 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解放思想、明目扩胸、深谋远虑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 锐意 改革,依法治校,民主办学, 为把温州大学 建设 成为 国内知名的 综合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 而努力奋斗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