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7321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 监测预报我国森林害虫种类众多,根据其危害部位,大致分为叶部害虫和蛀干(枝、梢、果)类害虫。叶部害虫是指取食林木叶片的害虫,包括松毛虫类,以及部分蚧虫、鞘蛾、舟蛾、毒蛾、刺蛾、尺蠖、叶蜂、竹蝗等。蛀干害虫是指危害林木树干、枝梢以及果实等的害虫,包括天牛类、蠹虫(蠹蛾)类和象甲及其它害虫。第一节 松毛虫类害虫的危害与调查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多、分布广,但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只有 6 种,分别是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1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

2、、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危害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黑松 P. thunbergii 、湿地松 P. elliottii、火炬松 P.taeda 和南亚松 P.latteri 。形态特征成虫 雌蛾体长 20mm32mm,翅展 42.8mm80.7mm;雄蛾体长 21mm32mm,翅展36.1mm62.5mm。头小,下唇须突出。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 3、4 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沿外横线黑褐斑列的内侧为淡褐色。后翅三角形,无斑纹。幼虫 头黄褐色,胸部第 2、3 节间背面簇生毒毛带,明显,蓝黑或紫黑色,有光泽。体侧生有许多

3、灰白色长毛。3 龄以后幼虫第 9 腹节腹板前缘 2/3 处有 1 个近透明的浅色圆斑。生物学特性1a1 代5 代。在河南信阳地区,1a 以发生 2 代为主;在长江流域诸省 1a 发生 2代3 代;而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 1a 发生 3 代4 代,海南 1a 发生 4 代5 代。 越冬幼虫于翌年 2 月上旬至 3 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在长江流域一带越冬幼虫于 4 月下旬结茧化蛹,5 月上旬羽化产卵。5 月中、下旬第 1 代幼虫孵化,7 月上旬结茧化蛹,7 月中旬羽化产卵。7 月下旬孵化出第 2 代幼虫:一部分第 2 代幼虫正常的于 9 月上旬结茧化蛹,9 月中旬羽化产卵,9 月下旬至 10

4、月上旬孵化出第 3 代幼虫,第 3 代幼虫于 11 月中旬越冬。幼虫多在树冠顶端松针丛中或在大树树干的树皮裂缝内越冬;在树冠针叶丛中、树皮裂缝间或灌木上及地被物中结茧; 卵产于松针或小技上,聚集成块,产卵部位多在树冠的中、下部,初孵幼虫嚼食卵壳,然后在附近的针叶上群集取食。l、2 龄幼虫受到惊扰即吐丝下垂,并可借风传播。3、4 龄幼虫分散危害,遇惊即弹跳掉落。5、6 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在松林被害严重时,常可见到大量的老熟幼虫在地面爬行。松毛虫大发生的“虫源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低矮丘陵地区,地势向阳的山谷,四面环山或阳坡林地;窝风,向阳,冬季气温较高;林地树种单纯,多为马尾松纯林;郁闭度小通

5、风透光,林内湿度小;土质较瘠薄;林下植被少而单纯;多为中幼龄林。调查方法采用踏查与详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的虫态采取不同的观测方法。沿林班线、林道、公路、铁路等线路调查,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虫情或灾情应立即设临时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抽取 20 株标准株详查。 卵期调查 在雌蛾羽化高峰后1d2d,调查平均卵块数、卵块平均粒数。 幼虫期调查 1 龄2 龄幼虫调查枯黄卷曲的枝头数,推算幼虫数;3 龄以上幼虫 3 m 以下小树直接查数统计树冠上的幼虫数;大树用“虫粪粒推算法”调查,即利用树冠上食叶害虫 1 昼夜所排出的虫粪粒的数量、大小推算食叶害虫的数量和虫龄。在树冠下铺塑料薄膜,

6、或将树冠投影处的地面杂草等清除干净,收集虫粪,统计虫粪数量,即可通过查预制的相关关系表推算出幼虫的虫口密度;幼虫越冬期,调查树干基部树皮缝中幼虫数推算全树虫口。 蛹期调查 在结茧盛期(结茧率达50%)后 2d5d 剖茧,调查雌性比、平均雌蛹重、死亡率、寄生率。 成虫期调查 在成虫羽化前 2d3d 及羽化期内用黑光灯诱杀,统计其诱杀数量和雌雄性比,或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悬挂在林间进行诱捕。 预测方法利用松毛虫发生期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预测式:Y=a0a 1X1a 2x2a nxn ;式中:Y 为松毛虫预测指标(发生期或发生量);X i为测报因子(如气温、降雨、相对温度等) ;a i

7、为回归系数。贵州省研制的预测模型为,Y=48.130.8232X 可以预测马尾松毛虫成虫发生期。 2落叶松毛虫 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河北。危害落叶松 Larix spp.、红松 Pinus koraiensis 、油松 P.tabuliformis、樟子松 P.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和冷杉Abies。形态特征成虫 雌蛾体长 28mm45mm,翅展 70mm110mm,触角栉齿状;雄蛾体长24mm37mm,翅展 55mm76mm,触色羽毛状。体色和花斑变化较大,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

8、前翅较宽,外缘较直,内横线、中横线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 8 个黑斑排列略似“3”形,其最后 2 个斑若连成一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斑大而明显,后翅赭色。卵 椭圆形,长 2.5mm,宽 1.8mm,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 55mm90mm。灰褐色,有黄斑,被银白色或金黄色;中、后胸背面有 2 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八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蛹 长 30mm45mm,暗褐色至黑色,密布黄色微毛。茧灰白或灰褐色,表面粘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生物学特性东北由北到南 2a1 代、3a2 代或 1a1 代。新疆 2a1 代为主。以 3 龄4 龄幼虫越冬

9、。越冬幼虫于春季日平均温度为 810时上树危害,先啃食胸足攀附的松针,从针叶顶端马尾松毛虫茧开始取食,遇惊拢则坠地蜷缩不动。成虫具强烈趋光性、寿命 4d15d,通常在黄昏及晴朗的夜晚交尾,羽化后 1d 即可交尾,交尾后多飞向针叶茂盛的松树上产卵于树冠中、下部外缘的小枝梢及针叶上。卵成块状,排列不整齐。每头雌虫可产卵 128 粒515 粒,卵经12d15d 孵化,幼虫共 6 龄7 龄。初孵幼虫多群集枝梢端部,受惊动即可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其他枝上。2 龄后渐分散取食,受惊动不再吐丝下垂,而是直接坠落地面。小幼虫食量小、危害不明显,末 2 龄食量剧增,约占幼虫总食量的 95%。 调查方法调查分为越冬

10、前幼虫调查、越冬期幼虫调查、越冬后幼虫调查和卵期调查。调查次数一般 1a2 次3 次。 在松毛虫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根据需要,以林班或小班为单位,每 26.7 hm266.7hm 2设 1 块至少有 100 株以上松树的标准地,在其中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的方法,选 20 株标准株,进行每木调查。越冬前或越冬后幼虫调查。小树可直接清点树上的幼虫数;对较大的树木,可抽查样枝,以样枝推算全树的幼虫数;或采用“振落法” ,在树下铺塑料布,振动树干,使幼虫落于塑料布上,数清塑料布上的幼虫数。越冬幼虫调查。每年幼虫越冬期间,在标准株树冠投影下,详细调查落叶层下越冬幼虫数量。

11、油松、赤松大树还要调查树皮粗裂缝内的虫数。卵期调查。产卵盛期后,在标准地内调查标准株上的卵块数。如卵已孵化,可根据初龄幼虫群集取食造成针叶枯黄的情况,数清树上的幼虫群记为卵块数。预测方法1、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平均产卵量预测模型:Y=88.1468+0.0738X1-0.4754 Xl +0.7664X3 +1.2701 X4。复相关系数R=0.7847,通过0.01极显著检验。式中:Y为平均产卵量;X 1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累计降水量;X 2为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X 3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相对湿度;X 4为4月中旬至7月中旬温雨系数。2、雌性比大于50;雌蛹重大于4.0g;产

12、卵量达到361粒以上要做好防治准备。3、用物候期预测方法对大兴安岭牙克石林区2a1代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进行预测,柳花始盛时始见幼虫上树活动,盛末时上树高峰,兴安杜鹃花始盛时上树盛末期;稠李花始盛时始见老熟幼虫化蛹;蒲公英飞种盛末时始见成虫羽化;兴安老鹳草花盛开时始见当年幼虫孵出;兴安落叶松落叶盛期始见幼虫下树越冬。应用二十四节气预测认为奇数年谷雨始见越冬后幼虫上树,立夏前后上树高峰期;小满后一周老熟幼虫化蛹始期,芒种化蛹盛期;夏至后一周始见成虫羽化,小暑前后羽化盛期;大暑前后当年幼虫孵出高峰期;秋分大、小虫纷纷下树越冬。 油松毛虫 Dendro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

13、t Liu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和山西。危害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樟子松 P.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华山松 P. armandii、赤松 P. densiflora 和白皮松 P. bungeana 。形态特征成虫 雌翅展 57mm75mm、体长 23mm30 mm,雄 45mm61mm、体长 20mm28 mm。体翅淡灰褐至深褐色,花纹清楚。雌蛾前翅中横线内侧和锯齿状外横线外侧具 1 条 浅 色 纹 ,颇似双重,中室端白斑小;后翅中央隐现深色弧形斑;雄虫色深,前翅亚缘斑列内侧具淡褐色斑纹。卵 椭圆形,长 1.75mm,宽 1.36m

14、m。精孔一端淡绿色,另一端粉红色。幼虫 老熟时体长 55mm72mm ,灰黑色,体侧具长毛,花纹明显。头褐黄色,额区中央 1 深褐色斑;胸部背面毛带明显,腹部背面无贴体纺锤形鳞毛,各节前亚背毛簇的片状毛窄而扁平、纺锤形,毛簇基部有短刚毛。体两侧各 1 时有间断的纵带,丛带上白斑不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一斜斑伸向腹面。蛹 长 20mm33mm,栗褐或棕褐色。臀棘短,末端卷曲排成近圆形。茧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生物学特性1a1 代,以 3 龄4 龄幼虫在寄主根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草根盘结和有覆盖物的凹坑中越冬,多群集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翌年 3、4 月出蛰上树危害,幼虫危害期一般为

15、 140d160d。6、7 月老熟幼虫寻找密集针叶丛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交尾后产卵,平均产卵 200 粒300 粒,卵大部分产在密集的松针上,卵块呈不规则红圆形。约 10 余天卵孵化,低龄幼虫群居取食。调查方法参考落叶松毛虫。预测方法1、期距预测法 调查松毛虫在林间的发育进度,然后按各虫态或虫龄相应发育期的平均期距值,预测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下一虫态发生期当前虫态发生期下一虫态期距值标准差。如辽宁省 2010 年油松毛虫上树始见期为 3 月 28 日,上树始见期至高峰期的时间为 20d。上树高峰期3 月 28 日20d4 月 17 日2、多元回归预测法 松毛虫发育与气候因子的预测式为 Y=a0

16、a 1X1a 2x2a nxn;式中,Y 为松毛虫预测指标(发生期或发生量等),Xi 为测报因子(如气温、降雨、相对温度等) ,a i为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如,在辽宁朝阳地区 Y=10.8521.347X 可以预测油松毛虫上树始见期。 4赤松毛虫 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危害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樟子松 P.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赤松 P. densiflora、 华山松 P. armandii 和白皮松 P. bungeana 。形态特征成虫 雄蛾翅展

17、 48mm69mm、雌 70mm89mm,体灰白、灰褐或赤褐色。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亚外缘斑列黑色呈三角形,雌蛾亚外缘斑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的斑纹白色,雄蛾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之间具深褐色宽带。卵 椭圆形,长 1.8mm1.3mm。初淡绿色,后粉红色、紫褐色。幼虫 初孵体长 4mm,体背黄色、头黑色,体毛不明显。2 龄体背现花纹,3 龄后体背花纹黄褐、黑褐或黑色。老熟幼虫体长 80mm90mm,体背第 2、3 节丛生黑色毒毛,毛片束较明显。蛹 纺锤形,长 30mm45mm,暗红褐色。茧灰白色,附有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以3龄4龄幼虫在寄主根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草根盘结和有覆

18、盖物的凹坑中越冬,多群集蜷曲成团。越冬幼虫翌年3月下旬出蛰上树危害,幼虫危害140d160d。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寻找密集针叶丛结茧化蛹,蛹经14d18d后羽化成虫,雌成虫寿命10d13d。雌成虫傍晚产卵,多产卵于落叶松树冠外围当年生枝条的针叶上、或产于油松较密针叶处,每雌产卵200粒500粒,卵块呈不规则长条状粘于针叶或枝条上,未经交尾的雌蛾所产卵只1粒3粒排列。7月末8月初幼虫孵化,初孵幼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处集中取食,并且只啃食针叶部分侧面,取食的针叶剩余部分枯黄而呈现出黄红色丛针,俗称“枯萎丛针”.2龄3龄后整株树均有分布,幼虫7龄9龄。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大部分老熟幼虫迁移至灌木丛上结茧,

19、蛹期14d18d。调查方法 8 月下旬9 月下旬,沿一定的踏查路线在松林内踏查。发现松树树冠中上部出现黄红色“枯萎丛针” ,则随即设立面积为 0.2hm2的临时标准地 1 块,在其中随机选取 20 株标准株,调查“枯萎丛针”数,并计算有虫株率。预测方法根据“枯萎丛针”所占林木针叶百分比值,判定发生程度。根据多年调查数据统计,一般每枯萎丛针为一个卵块的幼虫危害所致,每块卵的平均卵粒数为283粒,平均卵孵化率为88,初孵幼虫自然死亡率为24。其各发生程度的判别值如下:枯萎丛针株率在l3,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2头/株5头/株,为低虫口林分;枯萎丛针株率在3.110,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5头/株20头/株

20、,为轻度发生林分;枯萎丛针株率在10.133,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20头/株50头/株,为中度发生林分;枯萎丛针株率在33.1%以上, ,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50头/株以上。为重度发生林分。 5云南松毛虫 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re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国内分布于云 南 、 贵 州 、 四 川 、 浙江 、 福 建 、 湖 北 、 广 东 和 湖 南 。危害思茅松 Pinus kesiya、云南松 P. yunnanensis、高山 松 P. densata、 华 山 松 P. armandii Franch.、 马 尾 松 P. massonia

21、na、 海 南 松 P. fenzeliana、 柏 木 Cupressus funebris 、 圆柏 Sabina chinensis、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和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形态特征成虫 雌成虫翅展 110mm120mm 、雄翅展 70mm87mm。体、翅灰褐、黄褐、棕褐等色。雌虫前翅较宽,有深褐色弧形线条,外缘呈现弧形凸出,亚外缘斑列褐色、56 斑最大,外横线呈稀齿状,中室下部色浅、中室端白斑明显;后翅外半部色深。雄虫体色较雌虫深,前翅条横线不明显,亚缘斑列黑褐色,中室端白斑较雌虫清楚。卵 椭圆形,长 1.5mm1.7mm

22、,灰褐色,表面具有黄白色环状带纹 3 条,中间环带两侧各有 1 灰褐色圆点。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90mm116mm,体黑色,中、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带,两毒毛带之间竖生白色毛片。腹部各节背面有 2 丛发达的黑色毒毛束,每节上 4 个白色小斑点排列成四方形,45 节之间 1 灰白斑。 蛹 纺锤形,长 33.5mm50.5mm,各节疏生淡红色短毛,腹末具钩状臀棘。茧长椭圆形,长 60 mm80mm,枯黄色,表面杂有黑色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2代。 在湖北恩施市1a1代,以卵越冬,卵产于叶或小枝上,成串整齐排列,或单粒、双粒或几十粒不等堆产;翌年4月中旬幼虫孵化,4月下旬5月初为盛期,7月下旬结茧化

23、蛹,9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中旬为羽化末期。 在云南景东县1a2代,以2、3龄幼虫在松针基部或松枝上于当年12月中旬翌年2月上旬越冬;第1代成虫期为10月上旬11月下旬,雌成虫寿命10d15d,平均12.5d,雄成虫寿命2d11d,平均6.5d;越冬代成虫期为2月下旬9月上旬,雌成虫寿命5d11d,平均8d,雄成虫寿命2d11d,平均6.5d。第1代卵期为6月上旬7月上旬,越冬代卵期为10月上旬12月上旬;幼虫第1代8龄,平均历期1龄12d、2龄10d、3龄9d、4龄8d、5龄10d、6龄13d、7龄19d、8龄16d(仅有个别出现) ;越冬代幼虫9龄,平均历期1龄21d、2龄19d、3龄87

24、d、4龄23d、5龄22d、6龄25d、7龄20d、8龄18d、9龄22d(仅有个别出现) 。 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2龄以后的排粪量为1435粒1680粒,平均每昼夜排粪23粒25粒;第1代4龄以后的幼虫排粪量为1450粒1680粒,平均每昼夜排粪32粒35粒。第1代蛹期为9月上旬10月中下旬,蛹历期24d52d,平均34d。越冬代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蛹历期27d41d,平均32d。茧多结在树枝顶端及基部,或2头至数头聚集在石头缝、灌木丛结茧,茧外有毒毛。调查方法在2月下旬3月上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在固定标准地的标准株上进行幼虫期调查。树高6m以下的标准株用“振落法”调查。即于晴天的中午

25、幼虫取食时,在标准株下铺1块塑料布,塑料布的大小略大于树冠投影面积,然后手摇、脚蹬、锤敲用力振动树干,将幼虫振落坠地,统计振落的诱虫数量。高大树木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同马尾松毛虫。 预测方法发生期预测 应用“期距法”进行预测。如,2002年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第1代1龄幼虫林内调查高峰期为7月12日,1龄至4龄幼虫历期33d1.5d。则4龄幼虫高峰期=1龄幼虫高峰期+期距+标准差=7月12日+331.5=8月14日16日。危害程度预测 调查危害程度的计算公式P i=(V in)N(V a+1)100%;式中:P i为某危害级值;n为某等级株数;V a为最高级值;N 为调查总株数;为总和符号。 也可根据

26、单株实际虫口数量、该虫的虫灾级数表估算危害程度,如某林地调查结果级22株,级36株,级12株,级5株,将这些数据代入危害程度公式Pi=(122+236+312+45)75(4+1)100%=40%,即该调查林分危害程度达到40%,应组织开展防治。 6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贵州等地。主要危害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 P. kesiya、 华 山 松 P. armandii 、 马 尾 松 P. massoniana、 南亚松 P.latteri

27、 、圆柏 Sabina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和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形态特征成虫 雌虫黄褐色,体长 25 mm36mm,翅展 65mm75mm,触角双栉齿状。近翅基处无黄色肾形斑,中室白斑明显,翅面四条深色波状纹较明显。雄虫体色较雌虫深、棕褐色至深褐色,体长 23 mm34mm,翅展 53 mm65mm,触角羽毛状;前翅翅基至外缘处有黑褐色波状纹四条,8 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 1 条亚缘线,顶角处的 3 个斑及中室白斑

28、明显,中室白斑至基角之间具 1 大而明显的肾形黄色斑纹。卵 椭圆形,咖啡色,直径约 1.9mm,卵面 3 条黄白色环状花纹,中间环纹两侧各 1 咖啡色圆点。幼虫 1 龄幼虫头部桔黄色,体红色,有黄绿色花纹,前胸背面色泽与头部近似,胸部第 1 节有两束长毛束,犹如两只角;2 龄4 龄幼虫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5 龄幼虫头部仍为桔黄色,中、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丛,其间有 1 丛桔黄色毛,前胸每侧有 2 束长毛,尖端为白色;老龄幼虫体增长,体色为黄褐色,色泽斑纹与前几龄无明显区别。蛹 长椭圆形,黄褐色,初期淡绿色。茧为灰白色,表面附有老熟幼虫的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3代。云南省滇中地区、贵州省等1a1

29、代,以卵越冬;云南西南部地区、福建省等1a2代,以幼虫越冬;海南省1a3代,以幼虫越冬。在云南省禄丰县1a1代,于当年11月中旬翌年2月下旬以4龄幼虫,伏于林下灌木的叶背或卷叶内、低层云南松的梢头以及滇油杉萌枝的针叶基部越冬;成虫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卵期为6月上旬7月下旬,幼虫7龄,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下旬。在云南省思茅1a2代,当年12月中旬翌年2月上旬以2、3龄幼虫在思茅松针叶丛中越冬。 第1代成虫期为9月中旬10月中旬,雌成虫寿命 4d11d、雄6d9d,卵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26d;幼虫6龄,1龄7d、2龄8d、3龄9d、4龄14d、5龄12d、6龄12d,4龄后的排粪量为136

30、8粒1410粒、24h排粪39粒41粒,蛹期为8月下旬9月下旬、15d24d。 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雌成虫寿命5d13d、雄4d11d,卵期为9月中旬11月上旬、平均34d;幼虫7龄8龄、202d,1龄10d、2龄21d、3龄71d、4龄35d、5龄16d、6龄14d、7龄13d、8龄19d(仅有个别出现) ,4龄后的排粪量为2991粒3115粒、24h排粪43粒45,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20d23d。 卵、13龄幼虫、47龄幼虫、预蛹、蛹、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日度)分别为:15.47,115.25;20.97,56.02;12.71,399.93;12.59,4

31、0.31;13.03,212.61;19.37,39.07。 调查方法在 2 月下旬3 月上旬进行幼虫期调查。具体方法同云南松毛虫。预测方法期距预测法 已知第 1 代化蛹高峰期至成虫羽化高峰期历时 17d1.5d,2002 年实际观测第 1 代林内化蛹高峰期为 9 月 2 日,则成虫高峰期=化蛹高峰期+期距+标准差=9 月 18日20 日。有效积温预测法 (思茅市) 卵、13 龄幼虫、47 龄幼虫、预蛹、蛹、成虫各虫态有效积温预测式分别为:N=(115.2528.22)T-(15.472.11),N=(56.0210.92)T-(20.970.41),N=(399.9352.99)T-(12.

32、711.19),N=(40.314.97)T-(12.59-1-0.85),N=(212.6146.18)T-(13.032.06),N=(39.074.16)T-(19.730.58)。采用各虫态的有效积温预测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可推算出该虫各虫态出现的始盛期。 第二节 蚧虫的危害与调查蚧虫类害虫均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个体小、数量多、世代重叠严重。有的危害树叶,有的危害树干和枝梢,还有的危害果实。 1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国外分布于日本。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和澳门。危害马 尾 松Pinus massoniana、 黑 松 P

33、. thunbergii、 湿 地 松 P. elliottii、 火 炬 松 P. taeda、 本 种 加 勒 比 松 P. caribaea var. caribaea、 洪 都 拉 斯 加 勒 比 松 P. caribaea var. hondurensis、 巴 哈 马 加 勒 比 松 P. caribaea var. bahamensis、 南亚 松 P. latteri、 琉 球 松 P. luchuensis、 光 松 P. glabra、 短 叶 松 P. echinata、卡 西 亚 松 P. kesiya、 晚 松 P. rigida var. serotina、 展 叶

34、 松 P. patula、 裂 果 沙松 P. clausa var. immuginata、 卵 果 松 P. oocarpa 等 松 属 植 物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呈宽梨形,淡黄色,体前端最宽,第 2 腹节4 腹节侧缘稍突出,疣状触角具刚毛 1 根,口器发达,体背于口器前在近体缘处有 1 圆突,胸气门 2 对,臀板较宽。雄成虫体长约 0.78mm,触角 10 节、各节散生数根细毛,单眼 2 对,胸足 3 对,前翅展约 1mm。后翅棒状、棒端刚毛 1 根,腹部末端交尾器稍弯曲。雌介壳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直径约 2mm,白色或浅灰黄色,被蜕皮壳 2 个;雄介壳长椭圆形,前端稍宽、后端略

35、狭、尾端扁平,淡褐色,白色蜕皮壳 1 个、位于介壳前端中央。若虫 初孵若虫椭圆形,长 0.2mm0.3mm,淡黄色。单眼 1 对,触角 4 节、端节最长,口器发达,足 3 对,臀叶 2 对,中臀叶发达、间生有长、短刚毛各 1 对。 生物学特性 松突圆蚧在广东 1a5 代,世代重叠,主要以雌蚧虫在老叶鞘内、新针叶中下部、嫩梢基部、新球果的果鳞吸食汁液危害,该蚧为卵胎生,卵产出后数分钟内即孵化,产卵前期是雌成虫大量取食和严重危害阶段。3 月中旬4 月中旬、6 月初6 月中旬、7 月底8 月上旬、9 月底11 月中旬为若虫涌散高峰期,若虫孵出涌散后即沿针叶爬动、取食,固定生活后 5h19h 开始泌蜡

36、,再经 2d3d 形成圆形介壳。2 龄若虫后期雌雄分化,部分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若虫,蜡壳颜色加深、尾端伸长、体前端显眼点,发育为预蛹、蜕皮变成蛹,进而羽化为雄成虫。另一部分虫体和蜡壳继续增大、无眼点,蜕皮后成为雌成虫。雄成虫羽化后常在介壳内蛰伏 1d3d,出壳后寻找雌虫多次交尾,数小时后即死亡。雌成虫交尾后 10d15d 后产卵,产卵期 1 个月3 个月以上,第 1、5 代产卵量约 64粒78 粒,第 3 代约 39 粒。气温是影响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其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风。天敌有 20 余种,捕食性天敌以红点唇瓢虫 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

37、i 为优势种,寄生性天敌以花角蚜小蜂 Thyscus fulvus Compore et Annecke 为优势种。调查方法边缘区踏查 每年 5 月6 月以镇、乡、场为单位,在发生区边缘地带 2km 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过调查地进行调查,每隔 500m 选择受风方向松树 3 株5 株,调查调查树冠下部枝条是否枯死、上部针叶是否枯黄、灰褐色、落叶、新梢是否卷曲缩短或死梢、整株濒临死亡或枯死;调查中、下部当年生针叶基部、叶鞘包被内或叶鞘外显露处、新抽嫩梢基部及鲜球果鳞片等处是否有松突圆蚧虫体。在 1 调查点发现松突圆蚧后,在 1500m 范围连续踏查 3 个点后再未发现该虫,则该点确定为虫情边缘

38、分布点。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调查林地是否有松突圆蚧,从而确定该蚧的分布范围。有虫分布区踏查 在有虫区内选择适当的线路,踏查原发生区松林是否仍有虫,再与上年发生情况比较以确定危害减轻或加重。临时标准地调查 连片松林按 200 hm2以下设 3 块、200 hm2以上不少于 5 块、零星林地以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置临时标准地,每块样地面积不少于 0.2 hm2。以平行线隔株法随机选 20 株标准株调查虫口密度,即在每标准株株冠中部的东、南、西、北 4 个方向各取1 枝条,随机抽取 2a 生的针叶 10 束,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松突圆蚧,统计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另外抽取一定数量蚧虫,挑开虫体检查死活情况,

39、计出死亡率。危害程度调查 观察标准株树冠枝条枯死、针叶枯黄、变色、落叶,新梢卷曲缩短或死梢,松树濒临死亡或整株枯死等情况。测算单株针叶枯黄量占整株树针叶量的百分比,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样地针叶平均枯黄率。 2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Lobdell) 国外分布于美国。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湖南。危害湿地松 P. elliottii、火 炬松 P. taeda、 、 萌芽松 P. echinata、长叶松 P. palustris 、矮松 P. virginiana、裂果 沙 松 P. clausa var. immuginata、 黑松 P.thunbergii 、马尾松 P

40、. massoniana 和加勒比松 P. caribaea 。主要以若虫危害湿地松松梢、嫩枝及球果。针叶伸展长度均明显地减少。严重时梢上针叶极短,不能伸展或顶芽枯死、弯曲,形成丛枝。形态特征 成虫 雄成虫有翅或无翅,有翅型体长 0.88mm1.06mm,翅展 1.5mm1.66mm,粉红色,触角基部和复眼朱红色;中胸大、黄色,前翅白色;腹末 1 对长约 0.7mm 的白蜡丝;无翅型浅红色,第 2 腹节具 1 白色质环,腹末无蜡丝。雌成虫体长 1.52mm1.90mm,浅红色,梨形;复眼半球状,口针长度为体长的 1.5 倍;触角 7 节、具有细毛,端节为基节长度的 2 倍,并具数根感觉毛;气门

41、 2 对,胸足 3 对,体背面后端 1 对背裂唇,腹面第 3、4腹节交界处 1 脐斑。第八腹节的肛环有刚毛 6 根。卵 长椭圆形,0.32 mm0.36mm0.17 mm0.19mm,浅黄色至红褐色。若虫 圆形至梨形,体长 0.44mm1.52mm,浅黄色至粉红色,足 3 对,腹末 3 条白蜡丝,中龄若虫体被颗粒状白蜡质,高龄若虫固着生活、蜡包覆盖虫体。雄蛹 体长 0.89mm1.03mm,粉红色。触角可动,复眼朱红色,足 3 对、浅黄色。头、胸、腹具 2 倍3 倍于体长的白蜡丝。茧白色、蜡质、绒团状。生物学特性在广东省 1a4 代5 代,世代重叠,冬季发育迟缓,以初龄若虫在母体蜡包内、或以中

42、龄若虫在针叶基部及叶鞘内度过低温期。雌成虫寄生在松针基部或叶鞘内取食、在所分泌蜡包内产卵,产卵期达 20d40d。越冬代产卵量 213 粒422 粒,其它世代 52 粒372粒,卵期 8d10d。初孵若虫在蜡包内停留 2d5d,天气适宜时爬至 2a 生梢头、嫩梢、针叶、新鲜球果上取食,并可随气流向外扩散,4 月中旬5 月中旬、9 月中旬10 月下旬为扩散高峰期,扩散距离可达 22km。1 龄若虫期 10d13d,2 龄若虫期 7d10d,而后雌雄分化。雌若虫爬向嫩梢,固定于新针叶基部取食并形成蜡包。雄若虫于 2 龄末期聚集老针叶叶鞘内或枝条、树干的裂缝等隐蔽处,虫体变长,分泌白绒团状蜡茧,并化

43、蛹和羽化其中,成虫寿命 1d3d。越冬代可见无翅型雄成虫。调查方法采用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发生区与未发生区的调查方法有所不同,应重点调查发生区的边缘林地。根据上年该蚧虫分布情况,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对确认有湿地松粉蚧的松林设样地进行详细调查。连片松林按 100 hm2以下设 3 块、100 hm2以上应不少于 5 块、零星分布的以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不少于 0.2 hm2。采用对角线法,在样地中随机调查松树 20 株。在每标准株树冠中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取 1 个新梢,每梢取顶端 10cm 长;调查每枝梢虫口数,统计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头/梢) 。预测方

44、法采用历期法进行发生期预测。即根据该蚧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不同虫态的高龄数向低龄数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 16、50、84以上时,即为此虫态(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即可推算出各虫态(龄)的发生期。预测某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日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 日本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分布于山东、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危害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马尾松 P.

45、 massoniana 和黑松 P. thunbergii。形态特征成虫 雌成虫卵圆形,体长 2.5mm3.3mm 左右,橙赤或橙褐色,体分节不明显;口器退化,念珠状触角 9 节、有微毛;眼 1 对,黑色;胸足 3 对,腹部末端钝圆,有一纵裂呈“” 形的生殖孔。雄成虫胸部黑褐色,腹部淡褐色;复眼大而突出、紫黑色,无口器;线形触角 10 节,胸足 3 对;前翅发达、半透明、羽状纹明显,后翅特化成平衡棍、其端部有丝状钩刺 3 根7 根;腹部 9 节,第 7 节背面隆起成马蹄形硬片、上生有分泌白色长蜡丝的管状腺 10 余个;腹部末节有一向腹面弯曲的钩状交尾器。卵 椭圆形,长约 0.24mm,宽约 0.14mm。暗黄色,包被于卵囊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