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4539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122055)本大纲由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讨论修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一 课程说明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时学分:20 学时 1 学分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漂泊母题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绵延不绝,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些重要作家,如苏曼殊、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沈从文、穆时英、刘呐鸥、路翎等,都具有明显的精神漂泊特征,漂泊是贯穿现代中国文学精神内涵的主线之一。对漂泊母题的研究,是现代中国作家精神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部分。把握住现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走势无

2、疑对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以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漂泊母题分析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漂泊母题形成的心理机制、作家的生命体验及其意象形态的生成等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体会,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走向。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学后续课。学生应在学习本科之前具备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的基本素养,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学时分配:章次 内 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第一章 漂泊母题形成的历史文化语景 4 4第二章 漂泊母题与作家的生命体验 4 4第三章 漂泊母题的表现形态

3、4 4第四章 漂泊母题的意象形态 4 4第五章 从漂泊母题的比较中看现代作家的精神走向 4 4二 教学内容第一章 漂泊母题形成的历史文化语景(4 学时)教学目的:对漂泊母题的喜爱与表现,是中国现代作家一种比较普泛而持久的精神现象。而且由于这一母题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蕴与现代中国社会革命的求索精神息息相关,它的构成本身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章要求了解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文化语景。教学重点:漂泊母题形成的历史文化语景;从中国现代作家的生存处境中去寻找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繁盛的历史原因与心理机制。教学难点:对漂泊母题精神实质的认识讲授要求:结合作家作品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漂

4、泊母题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文化语景。讲授要点:一、 “国” 、 “家”的坍塌由于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因此中国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的动荡,人们为了生存开始背井离乡,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他们内心造成了一种漂泊意识,在心灵上没有归宿感。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不仅是生存空间上的迁徙,也是文化主题的转换。同时,对于家的叛逆也是许多现代作家甘于漂泊的重要原因。二、 “出走”与“寻找”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或由乡村到都市,寻求救国救民的思路和办法,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趣等与当地格格不入,逐步发生转变。在情感上,由于他们对故乡的牵挂

5、,或者与都市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格格不入,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深深失望,他们往往严重地缺乏归属感,形成浓厚的有家难归的,寻找失望再寻找的精神漂泊感。三、 “放逐”与“救赎”动荡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十分的痛苦和疲惫,使他们既放逐自我,同时又进行着自我拯救。因为对自我精神的内在超越的重视与自觉,使得现代作家在漂泊之途中拒绝停留,主动放逐,不求归宿,生命不息,跋涉不止。第二章 漂泊母题与作家的生命体验 (4 学时)教学目的:漂泊母题文学的兴盛,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渗透着现代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作家都曾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作,并且留下了许多经典

6、作品。以对作品的解读为基础,以漂泊母题为切入点,分析现代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教学重点:以对作品解读为基础,以漂泊母题为切入点,分析现代中国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教学难点:作家生命体验的表现形态。 讲授要求:在比较分析中,结合作品解读,引导学生把握漂泊母题与作家的生命体验的深刻关联。讲授要点:一、公共空间与深层心理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城市变得日益繁华,中国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得到日益扩展。在高楼耸立,人群拥挤的繁华背后,个人的生存空间却日益狭小,日趋机械化的生活环境,难以使曾经长期浸染在乡村文明中的现代作家们在心理与情感上产生认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同日益狭小的个人生存空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

7、着人类的孤独与空虚。二、 “逃”与“围”由于受现实社会的挤压,人们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寻出路。走不出的“寻找失望再寻找再失望”的生命怪圈,使他们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他们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被浓重的孤独感所包围。三、独特的生命体验现代漂泊母题文学是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中体验到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加大了现代文学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提高了现代文学的精神品位。这些漂泊者的生命意识,无论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还是对漂泊本身的意义的追问,都是相当个人化的体验,独特而不可重复。四、文化心理冲突随着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与社会格局的瓦解,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转型不免是痛苦的、剧烈的,它要为老态龙钟的社会注入新鲜的生

8、命,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动荡、裂变、分化与新的组合。在这种种形式的社会迁移中,有两种较为集中而突出的大趋势对于文化与文学的变化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这就是由乡村向都市、由中国向西方的迁移。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代作家都是在这两种社会迁移的大趋势中上下求索,寻觅着自己的生存与文化之根,煎熬着一颗焦灼不安的漂泊之魂。第三章 漂泊母题的表现形态 (4 学时)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的主要表现形态。教学重点: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分析,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的主要表现形态。教学难点:表现形态背后的精神实质。讲授要求:结合作家作品讲解漂泊母题的主要表现形态。讲授要点:一、感伤的行者许多乐

9、于漂泊的现代作家认识到,漂泊最适合艺术家的生活,漂泊的生涯最能激发与培养艺术家感伤的艺术天性。不过,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于传统的凄切感伤情调之外,在审美特质上更添了一份悲壮与苍凉。在中国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作品中,表达离情别绪这一传统的创意与叙事固然被继承下来,但许多作品显然已把表意的重心转移到漂泊者生命本身的活动上来。二、生活流浪者在现代文学中,穷愁困顿似乎是漂泊者共同的形象特征。超然的才华、高远的志向同生存条件匮乏形成强烈的反差。对社会不公的诅咒是漂泊母题文学不时发出的激愤之声,而漂泊者的漂泊不息恰恰是他们不愿与腐败社会同流合污的必然结果。高扬生命意志,坚守生命尊严,生存的危机与压迫最终转化成了现

10、代作家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三、不息求索者现代作家始终不渝地倾听着心灵声音的呼唤,永不言悔地承担着漂泊追寻的自我天命,具备了进取、求索、永动不腐的精神品格。藏在作家心灵深处的浓重的个人命运感,是那些杰出的现代作家为了人类进步与正义的事业而漂泊不息、超越不止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由人类的良知、时代的理想、艺术的追求以及个人优秀的文化素养等因素凝聚而成的人格自律力量,它由作家自我认定、自我赋予,同时也必须由作家自我勇敢与坚定地去担承。四、精神乌托邦一些现代作家认为人类应该有更好的生存方式,应该更多地保留了人的自然本性,更富有自由感的生存方式;而未经文明染指的原始的和自然的境界,是最能体现出自由理想

11、,最符合人性的。以沈从文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创作中通过乡土叙事的想像性建构塑造着一个个精神的乌托邦世界。现实的丑陋使他们在心灵深处,通过文字虚构一个美丽、纯朴的故乡,一次又一次地在精神上回归故乡。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使疲惫不堪的身心得到暂时的放松和使漂泊的灵魂找到暂时的栖息之地,尽管现实中的还乡给他们带来的大多是梦境的幻灭与深深的失望。第四章 漂泊母题的意象形态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的主要意象形态。教学重点: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分析,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中漂泊母题的主要意象形态。教学难点:意象形态背后的精神实质。讲授要求:结合作家作品讲解漂泊母题的主要意象形态。讲授要点:一、

12、“家庭”从情感联系的角度看,漂泊着的现代作家们并不是没有感觉到家的重负。这种情感联系正是现代童年母题文学之所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从意志选择的角度看,无论与家的情感联系有多密切,现代作家们却宁愿漂泊,无意回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无家可归者如叶紫,有有家归不得者如郭沫若、萧红与丁玲,因为回家就意味着要向封建家族势力妥协。现代文学作家不仅大力歌颂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毅然从家庭出走去寻找,没有留恋与反顾。二、 “乡村”许多现代中国作家都自称“乡下人”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的农村社会及农民的那种渗入血液、骨髓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不同程度的“乡土化” ,无

13、以摆脱的“恋土”情结等等。这种作家气质上的“乡土化”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并且是现代文学发展道路的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三、 “都市”现代作家是人文精神的守望者,与都市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格格不入,保持着一种“从来不能和都市的生活相通的固执” ,尤其是伴随着都市的畸形繁荣,现代文明所特有的“都市病”也在迅速地蔓延。现代作家往往在疯狂的都市生活中,在都会的繁华生活背后,品味的却是人生的孤独感、寂寞感和漂泊感。四、 “旷野”钱理群认为, “旷野”是 40 年代战争文学的中心意象。40 年代文学中的“流亡者”形象多是知识分子, “流亡”是作家对于处于战争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精神特征的一

14、个艺术发现,是作家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发现。这使 40 年代中国文学的漂泊母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五章 从漂泊母题的比较中看现代作家的精神走向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走向。教学重点: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走向。教学难点: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走向。讲授要求:结合作家作品讲解。讲授要点:一、古今漂泊母题的比较现代作家的精神上的漂泊体验是对人身自由和心灵自由的渴望,而古人所表达的漂泊体验则大多是旅途中的感伤、忧伤之苦,古人往往是为了生存、生活和功名而到处奔波,而现代作家则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自由的

15、追寻。二、中西漂泊母题的比较西方文学定下了由漂泊到归宿的基本叙事框架。近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上帝这个西方文化的终极归宿受到质疑甚至否定。西方近百年来的文学尤其是先锋派的文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母题就是精神上的漂泊。西方人不得不在无尽的漂泊中焦虑地探寻着人类的家园与归宿究在何方。中国现代作家大都是吸取着西方世纪末的果汁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学中这种精神漂泊的整体倾向不可能不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在漂泊母题文学的创作中自然地体现出一种不同于古典形态的新的质素。同时,中国现代作家毕竟有其必须要面对的时代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与同时代西方人寻找人类家园与终极归宿的问题相比,无疑更加现实,更加直

16、接地切入人的生存,更加需要个体道德伦理的实践担承。因而,中国现代漂泊母题文学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具有一种既不同于古典形态也不同于西方文学鲜明的意识特征。三 教学方法、手段说明说明本课程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阅读相结合。教学手段为普通教学手段。四 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的方式:考查、开卷。主要考核内容:重点章节。总评成绩中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 30%、70%。五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许纪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忧患与风流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 ,张宝明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 年出版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谭桂林著,载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