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论李白浅探.doc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5513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论李白浅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轼论李白浅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轼论李白浅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轼论李白浅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轼论李白浅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2014)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苏轼论李白浅探 专 业 对外汉语 院 系 文学与对外汉语 院 学 号 1001030417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副教授 2014 年 5 月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1 苏轼论李白浅探 学 生: 指导老师: 摘 要: 李 白乃唐代以来最富盛名的 “ 诗仙 ” ,其独特的个性和至高的诗歌成就被无数的后人追捧、推崇。尤其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眼里,李白更是显得与众不同。本文将以宋代词人苏轼对李白的评论为主线加以展开探讨。文章将 从苏轼对李白从永王璘、李白的大言、李白飘逸诗风、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四 个方面来浅探苏轼对李白的“偏爱”以

2、及真实态度 。 关键词: 苏轼;李白;永王璘;大言;飘逸;杜甫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2 Su Shi commented Li Bai Undergraduate: LuoChenxi Supervisor: ShenShudong Abstract: Li Bai is a tang dynastys most prestigious “god“, its unique character and high poetry achievement are countless generations popular and respected. Especially in t

3、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Su Shi, one of the eight people eyes Li Bai it look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to song dynasty poet Su Shi Li Bais comments as the main line to discuss. Articles of Li Bai from Yong Wang lin from Su Shi, Li Bais big speech, Li Bai and elegant style, Li Bai and Du Fus fou

4、r aspects to the shallow ground “preference“ of Li Bai and Su Shi real attitude. Key words: SuShi; LiBai; YongWanglin; BigWord; Elegant;DuFu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3 目 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1 论李白从永王璘 4 1.1 自愿从璘 4 1.2 被迫从璘 6 2 论李白的大言 6 3 论李白的诗风 8 3.1 众人眼中李白的诗风 8 3.2 苏轼眼中李白的飘逸诗风 9 4 李杜之论 10 4.1 “扬李抑杜

5、”论 10 4.2 “李杜齐名”论 11 4.3 “扬杜抑李”论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4 前言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我国宋代文艺造诣的代言人。其成 就虽高却为人谦虚,反而常赞赏他人。如韩愈, 苏轼称他 “ 文起八代之衰 ” 。 如柳宗元, 苏轼 则 评价说: “ 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可见苏轼对其评价之高。除此之外还有如陶渊明,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 “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6、、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 ,苏轼用“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八个字准确概括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可看出二人交情极深。苏轼甚至 评价陶渊明 “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扣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苏轼虽对诸多诗人有着极高的评价,但唯独对李白有种特殊的偏爱。目前学术界对苏轼论李白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苏轼对李白充满了欣赏,也有学者认为苏轼对李白的评价并非如我们所知的那样高。 本文拟用力并不同于已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以苏轼对李白评论,如苏轼文集中的 李太白碑阴记 和书学太白诗书李黄子思诗集后一首为基础,浅探苏轼对李白的真实看

7、法。 1 论李白从永王璘 据旧唐书李白传载 :“禄山之乱 ,玄宗幸蜀 。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白在宣州谒见 ,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 ,兵败 ,白坐长流夜郎 ,后遇赦得还 ,竟以饮酒过度 ,醉死于宣城。” 1 旧唐书中记载了关于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从永王李璘的大致经过。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亡蜀地,并在半道上任命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而李白这时恰巧在宣州,当李白知道玄宗在逃难之时还不忘重用李璘后,李白就想着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谒李璘,借此机会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爱国抱负。而李白的想法也正中李璘的下怀,因此李白就这样成为了永王璘幕中一员。谁知,李璘在得到玄宗 的重用

8、之后却兵乱谋反了,结果是落得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而李白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玄宗的赦免,李白却因高兴过头而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此后 ,这事即被宋人认为是政治污点 ,故世人对李白从永王璘有多种看法。 1.1 自愿从璘 朱熹认为“李白见永王璘反,便怂之”。在朱熹看来,李白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来施展其爱国抱负,此时的永王璘谋反,无疑是天上刚好掉了一个馅饼,李白当然会抓住机会大施拳脚。于是从永王璘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其着重点还在于李白在从永王璘后“ 精神亢奋,眉飞色舞”,无丝毫被迫的迹象。而这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李白诗永王东巡歌 2中“永王正月东出师 ,天子遥分龙虎

9、旗。”在水军妄晴幕府诸侍御 3 “永王理庙略,秉钺清酉边。”这是李白对李璘出师谋反持肯定态度,并兼有鼓励成分。暗含其起兵谋反是合理合法的。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5 永王东巡歌 4之二“云族卷海雪 ,金戟罗江烟。聚散百万人 ,弛张在一贤。”“秋毫不犯三昊说,春日遥看五色光。”这是李白在永王璘幕中的所见所闻,并对其严格的军容和军纪给予满满的赞许。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5“绣服开宴话 ,天人借楼船。如登黄金台 ,遥渴紫霞仙。”这是李白寄人篱下的自慰说辞。 “卷身偏蓬下 ,关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 6永王东巡歌之三 同 2“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是

10、李白对自己政治才能过分乐观肯定的掩饰。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7“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这是李白甘心为永王璘鞍前马后的决心。 李白的这些作品均表现出李白从永王璘后精神亢奋,眉飞色舞 ,其间没有一点“胁迫”的影子 !故朱熹认为李白从永王璘是自愿的。 而李太白全集 8的编者王琦也认 为李白是自愿从幕永王璘,只不过王琦认为李白在入幕时因报国心切的心理而误从永王璘。他在书中记载关于李白从永王璘一说极具代表性:“考天宝末年,宗室诸王若吴王祗、虢王巨等皆受命将兵,文人才士岂无入其幕者?太白之受辟于永王璘,何以异是 ?后之擅领师东下 ,命将交兵 ,其始岂遽料至此乎 ?新唐书

11、 9载季广琛谓诸将之言曰:吾与公等从王,岂欲反耶?上皇播迁,道路不能,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挂叛逆,如后世何 !太白初,要亦类此。” 天宝末年,因安史之乱皇室各王皆受命带兵保卫 大唐江山。故文人志士加入各王之幕并借此机会施展才华,而为其主出谋划策则是最佳途径。当时永王璘也在招募天下有志之士,李白一直在为忠君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寻找契机,此时又受到永王璘的赏识和邀约,所以李白认为是到自己大展才华的时候了,或许因一时激动,或许因报国心切,李白不顾一切后果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永王之邀。后来,永王璘擅自领兵东下谋反,李白也是始料不及的啊! 10新唐书中季广

12、琛对各位将领说:“我们文人志士服从各王并为其出谋划策并不是为了谋反,如今大唐有难,皇帝都逃难去了,且没有比各王更贤能的人了,如总江淮 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于是名正言顺的成了功臣,然如今的状况却截然不同。而我们就这样被挂上了叛逆的罪名,这让我们以后怎么在世上立足啊!”所以李白的情况也可以以季广琛为例推测其被后人诟病之因。 而王琦的焦点在于突出李白报国之心,认为李白因报国心切,加上对永王璘的认识不足,所以误入永王璘幕导致最终遭受牵连而流放夜郎。李白虽是自愿入幕,但后人因其误入永王璘幕之事而忽视李白的爱国之心,则是不全面的。在当时,文人志士往往是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机,急于入幕以施展自己的政

13、治才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通过李白从永王璘这一事 ,我们得以窥见诗人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李白从小热爱祖国,他同情人民,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为社会有所贡献,他不甘于平庸并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所以希望用独特的进仕方式如仗剑行侠 ,交流干谒 ,隐居结社等可以像马周、张玄素、张九龄等人般偶遇帝王重臣并得到赏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6 识 ,由布衣一跃为卿相然后功成拂衣去。然而李白却凭借自己的天之骄才自恃甚高,最终导致其从政的人生悲剧 ! 1.2 被迫从璘 旧唐书中明确指出李白从永王璘事实上是李白想借助 永王璘的权势而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可这在苏轼看来却不尽然。在苏轼看来,李白是被迫

14、从永王璘。苏轼作品李太白碑阴记云 :“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胁迫 ,不然 ,璘之狂肆寝陋,是庸人知其必败也 ;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之无成 ,此理之必不然者也 ,吾不可以不辨。” 11苏轼认为李白从永王璘完全是遭胁迫。永王李璘是个狂妄之人,即使是庸人都知道其起兵谋反必败无疑,更何况是李白。不仅如此苏轼还搬出郭子仪这位名将为李白做辩解。在李白眼里,只有像郭子仪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李白不可能连永王这样的肆妄之人都看不出 来。所以基此立场苏轼坚定的认为李白从永王璘是被迫的。 苏轼因知永王璘是无知反贼,故其谋反失于合法合理。此外,苏轼还认为李白实际上是知道永王最终必败的。在当时外患

15、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永王却还在窝里反,更甚的是永王此时招募李白,却只是想借助李白的声望和在诗坛的地位来谋求更多的支持,故然这是失于民心的,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在从永王璘之后,李白曾“规劝永王以二帝为重 !去救河南 ,扫胡尘,成就勤王救国的勋业”。从李白仍规劝永王璘以“二帝”即玄宗和新上位的李亨为重,并“救河南”、“扫胡尘”、 “勤王救国”的话语中我们可窥见诗人李白的忠君爱国之心始终如一。 12但又因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父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故于必败方面似得而失。所以苏轼坚持用胁迫说来为李白做辩护。 在李白的一生中,从璘案一直是桩著名的公案,历史上此案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李白

16、从永王璘是出于“胁迫”还是“自愿”。综上文所述,朱熹、王琦坚持自愿说,二者认为李白身负绝世才华却报国无门,而永王璘反却是给李白一个大展才华的契机,故得出李白是自愿从永王璘。而苏轼坚持胁迫说。在苏轼看来,永王璘的谋反失于合法合理,加之李白当时身陷内忧外患的情 况下,故李白被迫从永王璘是合乎情理的;一方面李白希望以其始终如一的忠君爱国之心规劝永王璘以二帝为重,另一方面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父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故苏轼坚持以李白被迫从永王璘之说来为李白辩护。无论自愿说还是胁迫说都自成一家之言,也都有充其分论据来论证各自的观点,故笔者在此不多加赘述。 2 论李白的大言 若要追溯李白“大言”的渊源那就得

17、从李白的小时候开始说起 ! 李白小的时候就对司马相如子虚赋的铺张夸饰极为感兴趣,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云 :“余小时 ,大 人令诵子虚赋 ,私心慕之。”长大后因心里时刻惦记司马相如赋中对云梦的夸大描写,遂不惜长途跋涉亲自跑去观赏。上安州裴长史书 13说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 ,云梦有七泽 ,遂来观焉。”李白还特别羡慕那些能够以“大言”而获赏识并得到皇帝重用的人。如蔡泽用“大言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7 直取秦丞相” ,田千秋“以一言悟意 ,旬月取宰相封侯”。这些事实则让李白更加坚定的想用“大言”来实现自己积极用世的抱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自诩甚高 ,理想极其宏大 ,

18、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凭借其特有的天才“大言”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因此不走寻常 路的李白“游说万乘” , 幻想自己可以成为管仲、晏婴一类辅弼大臣中的一员。李白好“大言”家喻户晓,除了在其政治抱负中的显现,在李白诗中尤其将“大言”展露无遗。常表现为故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以及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等。 首先,李白诗中喜爱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望庐山瀑布其一 14 “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其二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其中的数字词如 “ 三百丈 ”“ 数十里 ”“ 三千尺 ”“ 落九天 ” 。还有将进酒 15“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9、 ”“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其中的“三百杯”千金裘”万古愁”等。 其次,还有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其手法变化多端,常将事物比例关系或夸大或缩小,甚至改变事物的形体规模以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以抒发他那热情洋溢的激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把极小的天姥山夸张得极其高大伟岸。在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中将漫漫人生路缩短为只若蚍蜉般朝夕的时光。除了在诗中的“大言”之外李白还以行动来加以佐证。他在将进酒中饮“斗十千”的“金樽清酒” ,食“值万钱”的“玉盘珍馐” ,不时还“黄金白璧买歌笑”。为了“消愁” ,他

20、甚至不惜连“五花马”“千金裘”也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再次,是对宏伟广大和瑰丽秀美意象的描绘。如蜀道难 17“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描绘连绵不断、秀美高耸的山峰。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大江河 。 18 从李白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李白对大言的极度推崇,接着李白所熟知以大言得以重用的大臣如蔡泽、田千秋等,则更加坚定了李白希望以大言获取仕途顺利的想法。因此便产生了李白诗歌中大量 极富表现力的“大言”作品。 而 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 云“ 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此岂济世之人哉。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不亦过乎!曰:士故有大言而无实,

21、虚名不适于用 者, 然不可以此料天下士。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故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倖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 ” 19 苏轼在其作品 李太白碑阴记 中写道:李白其实就是一个狂士,曾失节于永王璘,而李白又总是以济世之人为标签行走于凡尘,如今却做了济世之人最不该有的所为。 毕文简公 长期辅佐王,对此评判道:“有 些文人志士喜欢说大话却往往是没有真正的才华,所以只是浪得虚名罢了,然而这却不是针对所有文人志士而言。文人志士是非常看重气节的,就如高力士得势时,所有的公卿大夫都去巴结他,而李白却在大殿之上公然挑衅高力士,让他亲自脱靴。因此李白当时的气节

22、已经令天下人为之折服。当时的李白也已经算得上是得志之人,但以李白的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8 个性是坚决不肯巴结权要之人以博取高官厚禄,李白愿意顺从君王是因一己爱国之心而误入仕途,是李白一时的失策之举。” 李太白碑阴记 中说到李白是个众所周知的狂士,这点毋庸置疑。而后苏轼又引用了 毕文简公 对李白的看法,尤 其着重在李白的大言上。所谓的“大言”,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喜欢说大话,俗话说就是吹牛! 毕文简公 所言其实只是苏轼想用来说明李白既爱说大话却又有真才实学和真性情之人,而李白最大的特质偏偏就是爱幻想、爱吹牛。所以李白享用别人所赠与的美好名声是当之无愧的。 李白好“大言”是众人

23、认可的。可是李白的“大言”却不是像那些浮夸文人志士般只为谋求高官厚禄而作。再者,李白敢于并善于“大言”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 ,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诗仙”的美名才得以家喻户晓。李白的“大言”是与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天性分不开的,跟盛唐高昂奋 发的时代精神、豪迈自信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所以苏轼对李白的“大言”不仅持肯定态度,更是对李白无人能及的诗歌成就给予高度的赞誉。 3 论李白诗风 3.1 众人眼中李白的诗风 自古以来对李白的诗歌风格就有很多种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苏轼的看法。苏轼认为李白诗风用飘逸一词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然而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李白诗歌用浪漫主义来描述则更贴切易理解。

24、如 1922 年,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把中国文学分为“浪漫”与“写实”两个派别,并把屈原和李白看作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梁启超之后,“浪漫” “浪漫主义”等阐释视角逐步进入李白研究,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 20 持浪漫主义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李白的豪放旷达性格、非凡的自负以及渴望自由的人生态度创造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并以豪放、飘逸、离奇大胆的夸张、变化莫测的想象等艺术特点来说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1 李白早年漫游在外,受儒家、纵横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这也对李白豪放旷达性格、非凡的自负和自信以及渴望自由的人生态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

25、作用。儒家思想是唐朝的主流思想,对于唐诗人阶层影响非常大,而这则体现 在李白的积极用世上。李白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虽屡遭挫折,但李白豪放旷达的胸襟使李白仍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治世抱负,坚持自己的游说干谒方式,直到晚年入幕永王璘。纵横家的豪侠风范让李白结交各路豪杰和有权势的官宦之人,更为李白游说干谒之路铺平道路。而道家对李白的影响尤其深刻!李白自小信奉道教,并热衷于学道求仙。然而仕途不如意,而道家宣传的神仙世界似乎让李白为现实中的不如意找到了发泄口。对李白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而言,道家成了李白逃离现实最佳的温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道家 思想在李白一生中

26、的影响。 而所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诗风也在这些大家的影响下孕育而生。其诗歌的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本科毕业论文 9 飘逸如蜀道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般艰险却充满遐想。诗仙李白眼中的蜀道是那样令人敬畏和让人惊叹。蜀道连绵不绝的美妙,绝壁只能被枯松降服的霸气,飞旋着的瀑布互相嬉戏逗趣,其艰险让远道而来的人们都叹为观止。而这何尝不是李白人生片段的写照。仕途的不如意就如这蜀道般难以攀登直上。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选择坚持自己的抱负继续前行! 其诗豪放如将 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27、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需要这样的豁达和洒脱,既然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上天必然有他的安排,所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如今我得意了那就让我们烹羊宰牛尽情享受吧,今天的相遇相知也是一种缘分,所以我们要干杯三百!李白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满腔热情,而现实的残酷让豪放旷达的李白也只能在酒的世界里重拾自己济时用世抱负。 变化莫测的想象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向来都不是个按常理出 牌的人,他的想象插满羽翼,遨游于自我编织的奇特世界。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亦如白雪一般。仅仅在一天之内,青丝陡然变为白雪,这迅雷不及掩耳的变

28、化,使悲从中来。 离奇大胆的夸张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谁都见过,但谁又曾见过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却又像那还远在天际,银河般耀眼的瀑布。其夸张犹如喷薄欲出的火山般激烈而形象,李白的夸张往往发想无端却让人奇之甚奇。 李白诗中飘逸、豪放、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其豪放旷达、非凡自负的性格以及李白从小就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学者们认为李白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浪漫主 义的色彩。 3.2 苏轼眼中李白的飘逸诗风 书学太白诗“李白诗飘逸绝尘,而伤于易。学之者又不至,玉川子是也,犹有可观者。有狂人李赤,乃敢自比谪仙,准律,不应从重。又有崔颢者,曾未及豁达李老,作黄鹤楼诗,颇类上士游山水,

29、而世俗云李白,盖当与徐凝一场决杀也。醉中聊为一笑。 ” 22苏轼认为李白诗风飘逸不群,不落于凡尘,后人对于李白飘逸的诗风只能模仿,而无法超越。然古人李赤却自诩狂人,于是敢于向“谪仙”李白发出挑战,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是后来的崔颢还是徐凝,李白“谪仙”之位至今都是旁人无法撼动的。 苏轼不仅 在书学太白诗中对李白飘逸诗风充满赞赏与肯定,而且在苏轼的诸多作品中对于李白个人的评价也多为溢美之词和维护之意,如苏轼对李白从永王璘一事的态度中便可窥见苏轼对李白的维护之意 ! 李白飘逸诗风在其诗歌中也有所体现,本文就李白诗歌中想象和语言两方面来加以阐释苏轼眼中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李白总在其想象的世界里将现实与梦境、自然融为一体,更运用想象的画笔,描绘了一个个神话般妙不可言的意境。在蜀道难中诗人借用古老的神话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