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 论文 (设计 ) (二零 届)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统计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 要 :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了重大的调整和转变,把过去所讲的“经济增长”转变为“ 经济发展”。这一提法的创新投射出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标志着我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预示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正在由“量”向“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消耗能源型”向“科学发展型”,由“单一经济型”向
2、“人文综合型”的重大转变。本文牢牢抓住这一热点问题,把它同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在借鉴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和调研,并以天 津滨海新区为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如何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波动; 计量经济模型 - 3 - Jiaxing Industry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new mstorical period,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d cha
3、nged the idea of gui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terms which is called“economic growth”in the past transform int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term innovation reflects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S new ideas, new goals an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new h
4、istorical period,manifests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chiev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ll and fast,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 future road of econornical development will have significant change from“quantity”to“quality”,from“extensive”to “intensive” , from “e
5、nergy consumption“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type”, from“single economy”to“Human integrated”.This paper holds the hot issue firmly and put it combines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sults 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rmc growth fr
6、om the formerl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 paper carry 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Tian jin Binhai newly developed area as the example, mak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 two relatio
7、ns,propose some policy suggestion about how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promoting econonnc development.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fluctuations; exponential smoothing; Econometric Model - 4 - 目 录 1 导论 .1 1.1 引言 .1 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关系 2 1.2.1 经济增长的内涵 .2 1.2.2 产业结构的含义 .3 1.2.
8、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 1.3 研究文献评述 .4 1.3.1 国外有关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4 1.3.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8 2 嘉兴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2 2.1 产业 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发展阶段明显 .12 2.2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第三产业正在优化 .15 2.3 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16 3 嘉兴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差距与问题 .17 3.1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低于长三角其他先进城市 .17 3.2 中心城市首位度低,区域分工体系尚未建立 .18 3.3 行业发展不平衡,现在服务业体系尚未形成 .19 3.4 企业规模
9、较小,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20 4 第三产业与嘉兴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22 4.1 嘉兴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2 4.1.1 建立模型 .22 4.1.2 数据来源 .22 4.1.3 模型结果及分析 .23 4.2 嘉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25 4.2.1 模型建立 .25 4.2.2 数据来源 .25 4.2.3 模型结果及分析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1 1 导论 1.1 引言 关于经济增长的话题由来已久。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
10、rdo)等创立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各国发展值得借鉴的结论。回顾这些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在 20世纪 60年代以前,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竞争均衡,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较少考虑产业部门差异,对经济结构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不够。在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包括 库兹涅茨和钱纳里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统计和历史分析,得出结论: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
11、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 显然,经济现实中更多地存在着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的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因此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会加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已成为相关经济增长理论研 究中的内生变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2003年、 2004年、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 10 0、 10 1、 10 2。 n3中国作为一个维持了 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世人的瞩目。许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和经验论证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经济增
12、长的影响因素。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成果。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旨在为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 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关系 1.2.1 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论题,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领域。正确地把握经济增长的内涵有助于本文分析的展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即物质产品和劳物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后者是指由
13、于经济增长引起的包括收入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转变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是指国民经济总 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一般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一定速度国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从概念上看,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第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经济活动的考察点侧重不同。经济增长反映的是一定发展阶段上劳动者人均产值持续增长的变化,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种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反映经济活动关系演变、进化的历史过程,是一
14、个既包含质量又包 含数量的概念。第三,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但并非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社会结构的转换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有效改善,从而也就无法维持现有的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与产业政策不符,经济增长不是依靠国家提倡的产业增长而获得,仅仅是依靠某一产业的增长而增长,这种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就不是经济发展。 1.2.2 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与分配结构、资源结构、需求结构等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结构系统。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 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可以从行业构成与区
15、域分布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行业构成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产业结构的第一层次是“量 “的结构,也即分析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各产业内部行业的数量关系。它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第二层次为“质”的组合,所谓“质”的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技术素质的分布状态。它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3 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它相应的“结构”效益。 从区域构成看,产业结构是
16、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区域分布状态。产业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上形成和存在,产业的空间分布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则基本上可以认为这种产业的区域分布是合理的,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1.2.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 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均 GDP发生显著变化,会引起消费需求结构和供给因素的变化,而消费需求和供给环境的变动又会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动。作为一种趋势,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另一方
17、面,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变动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首先,从静态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状态。因为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而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其 次,从动态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变。技术创新会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增长,并向其他产业不断扩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主导产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建立在主导产业部门不断更替基础上的整个产业结构的不断高度化,推动了经济增长。此外,产业结构变动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配置。产业结构可以调整社会供给结构,使稀缺资
18、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行业重新进行有效配置,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的衰落,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国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相对衰落和 90年代实力的恢复,都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找到答案。英国在 19世纪末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建立在第二次工业化革命成果之上的新产业发展迟缓,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大量海外投资,国内产业空心化,结果被美国超过。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竞争力下降,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一些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汽车等,受到欧洲、日本和新兴工业国的激烈竞争,优势明
19、显削弱。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美国进行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本质上是把美国的竞争优势从传统 工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从泡沫经济崩溃的打击中恢复,意识到自己与美国的差距,为此也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 15个新兴产业。可以说,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浪潮。 4 国际经验充分证明: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二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变化节奏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避免衰落,长期保持发达国家的地位。因此,产
20、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5 1.3 研究文献评述 1.3.1 国外有关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一 )对产业结构的早期理论分析 早在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 (Will Jam Petty)就在其著作政治算术 (1672)中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做过描述,并发现了“配第定理” 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价值高。 魁奈 (F Quesnay)在经济表 (1857)中首次把各阶级的收入来源、资本和收入的交换、生 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把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因素,为对
21、国民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世纪,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将社会各产品从实物形态按其最终用途划分为两大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一部类 )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第二部类 )。马克思的产业分类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矛盾而提出来的,后来为社会主义国家运用于其制定产业之间的比例计划。 生活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马歇尔在其一系列名著经济学原理 (1890)、工业与贸易 (1919)、 货币、信贷与商业 (1923)等中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所提出的“组织”概念,包含了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国家组织等多元
22、结构的内容。我们认为,他首次提出的包含“组织”在内的四要素论十分接近于“产业结构”概念。 1935年,费雪 (A G B Fisher)在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初级、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中分析了三大产业生产结构的变化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 (C G Clark)依据费雪提出的三 次产业分类法,搜集和整理了二十几个国家总产出和部门劳动投入的时间数据,在 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各产业发展的差异并进一步引起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变化和流动。
23、这与配第的分析一起,通常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笔者认为,早期经济学家往往多从产业本身孤立的运动来考察宏观经济结构转换的趋势,对产业的关注也仅限于产业的增长,由于当时各个产业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可能出现产业方面的结构性研究。 (二 )关 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6 笔者认为, 1940年科林克拉克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的发表,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研究的序幕。克拉克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指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第三次产业流动。这一定律通过揭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
24、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从 20世纪 4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分别 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从其他经济理论中脱颖而出,产业结构理论从依附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走向独立,但两者之间依然处于分合的临界状态。 20世纪 6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以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和帕西内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相互联系,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
25、,才可能对它们加以适当的权衡比较,缺乏所需要的总量变化就严重地限制了内含的战 略性的部门变化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在总量和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总量增长,通过总量的增长来带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研究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库兹涅茨探讨的一个重点,他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搜集了几十个国家的统计资料,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 动力在全
26、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和略有上升。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Rostow)认为,近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他没有否定总量的概念,但是却强调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加以研究,离开了部门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的发生。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进 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更替为特征。“在任何阶段中,甚至在一个成熟并且继续增长的经济中,前进的势头能够得以保持,是因为少数主要增长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这些部门的扩张具有重要的外部经济效应和其他间接效应。 换言之,增长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主导部门不断重复起飞阶段的经验而进行的。” 1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