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欢迎下载继不久前的“新型地沟油”风波,“毒胶囊”再次把浙江拉入舆论的漩涡。事件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回应,要求彻查、问责。细究近几年接踵曝出的“染色馒头”、“牛肉精膏”、“三聚氰胺奶”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链条:媒体曝光“群情激愤”执法跟进。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严重危及公众健康的食品药品问题,为什么非要等到媒体披露,致使公众“群情激愤”之后,执法部门才姗姗而来?从报道来看,“毒胶囊”等存在显然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事实上,一些无良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身试法,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归罪于道德的沦丧和缺失。我国法律法规对食品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着严格的规定,一系列的准入制度、许可制度、检查制度,不可谓不严不细。归根到底,还是政府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出了问题。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在食品药品监管中,瞻前顾后,为了当地的税收、就业等考量,对问题企业一味迁就、纵容;日常大量的所谓“检查”、“验收”无关痛痒,流于形式;有的执法部门甚至与企业之间有着不明不白的利益纠葛“一团和气”之下,严格执法最终往往沦为“纸上监管”。除了监管不力之外,对发现的问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