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8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太仓市人民政府目 录第一章 “十三五 ”发展基础与环境 .1第一节 “十三五 ”发展基 础 .1第二节 “十三五 ”发展 环境 .6第二章 “十三五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 .8第一节 指导思想 .8第二节 发展目标 .8第三节 总体战略 .10第三章 构筑太仓空间战略布局 .12第一节 实施空间开发的分类引导 .12第二节 完善城镇空间布局 .13第三节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15第四节 构建绿色生态空间 .16第四章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17第一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17第二节 大力
2、发展现代服务业 .21第三节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23第五章 着力做强战略增长极 .26第一节 推进太仓港跨越发展 .26第二节 加快融入上海步伐 .29第三节 打造中德合作标杆典范市 .31第六章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33第一节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 .33第二节 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 .34第三节 培育外贸新优势 .36第七章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任务 .37第一节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8第二节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39第三节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41第八章 努力建设创新创业城市 .42第一节 加快企业创新发展 .42第二节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43第三节 构建创新支撑体系 .4
3、5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6第九章 加快构建现代田园城市 .48第一节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48第二节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49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51第四节 塑造人文城市风貌 .51第五节 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 .52第六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53第十章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55第一节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56第二节 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56第三节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59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60第一节 加强城市文明建设 .60第二节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61第三节 繁荣文艺创作生产 .62第四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62第五节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 .
4、64第六节 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65第十二章 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 .65第一节 全面建设法治太仓 .66第二节 深化提升“政社互 动” 实践 .67第三节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70第四节 加强人口服务管理 .72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 .73第一节 强化规划分工落实 .73第二节 加强政策项目配套 .73第三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74附表1 .75附表2 .76附录:部分名词解释 .781“十三五” 时期是实 现党确定的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太仓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型期。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5、要(20162020年)是指导太仓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一一一 “十三五”发展基础“十二五” 时 期是太仓发 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 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阶段。在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胜利完成了“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 标任务(见
6、附表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10位。“十二五” 期间 ,地区生 产总值突破1000亿 元,年均增长9.8%;人均地2区生产总值15.5万元,比“十一五” 期末增 长48.4%;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预计数,下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0.3%;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4.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8.3%。太仓港实现货物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0万标箱。转型创新加快推进。“十二五” 期间,全市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期初的3.7:57.4:38.9调整为期末的3.3:
7、51.5:45.2。全社会研 发投入占GDP比重 2.35%,较“ 十一五”末提高0.42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较“十一五” 末增加23.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较“ 十一五” 末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3个、省级载体4个,新认定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50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 人才 2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省“ 双创” 人才 33人。荣获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16亿元,年均增长7.4%。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0%,比“
8、十一五” 期末提高17.2个百分点,位于苏州各县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6.2%,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6.1个百分点。各 类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基地入围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45.2%,比“十一五” 期末提高 6.3个百分点。现代农3业园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海运堤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沙溪古镇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太仓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国信被评为201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LOFT工业设计园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
9、地,4个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入围服务业“十百千” 计划。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6家。新增金融机构11家,荣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高效农业优化发展。“四个十万亩”农业生产布局上图落地,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建成5大粮食高产示范方、4大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区以及优质蚕种生产示范区。连续6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现代农业园区入围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沙溪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新区与陆渡镇、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与浏河镇实现“ 区政合一 ”。工商注册资本登 记制度改革取得成效,“营改增”试 点全
10、面实 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港区、沙溪行政(便民)服务分中心正式运行。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实施了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完成注册外资52.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积水置业、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201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0亿美元,较“十一五” 期末增长19.4%。太 仓港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接轨上海成效明显,沪太区域联动共建机4制不断完善,两地产业、交通对接快速推进。“十二五” 期间,共引进529个沪上项目,注册资本130.71亿元,比“十一五” 期
11、间增长88.6%。被工信部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内第三家德国中心成功落户。与英国威勒市缔结为友好城市。社会民生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1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35元,“十二五” 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2.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率先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低保城乡并轨,大病保险“太仓模式”被植入国家医保新政。通过了首批“全国 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 认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获评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健康市创新发展奖” ,建成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功举办联合国人口基金国
12、际会议,被国家计生协会列为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探索项目试点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承办了2014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 长 安杯 ”大奖的县级 市,蝉联全国和 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社会治理“ 政社互动” 创新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建设全面提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现代田园城市总体定位确立,一市双城三片区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加速5提档,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新港城框架拉开
13、,浏河、沙溪和璜泾新镇区建设加快。一批部省交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太仓港疏港高速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开工建设,杨林塘航道整治及吴塘河配套工程快速实施。完成了七浦塘等一批重点水利水务工程建设。“智慧太仓 数字城市全覆盖”系 统启动实施。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了城市环境“五大整治、五大提升 ”和综合整治 “931”行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大对固体废物、水、大气、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关停一批化工企业。沙溪、浏河成为“美丽城镇” 建设苏州市示范点,12个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工程等10大生态项目加速实施。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核。“绿色太仓 ”建设力度加大,被列 为省级首批绿色建筑示范市,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十二五” 实 践为我市 积累了宝贵的发展 经验。一是坚持量质并举、推动科学发展。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在稳增快转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后劲。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障。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