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7 年 7 月目 录一、总体要求 .- 1 -(一)基本思路 .- 1 -(二)空间布局 .- 2 -(三)发展目标 .- 4 -二、合理划定三区三线,筑牢产城融合生态基底 .- 5 -(一)划定生态空间 .- 6 -(二)划定农业空间 .- 6 -(三)划定城镇空间 .- 6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城融合发展基础 .- 7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7 -1、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 .- 7 -2、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 8 -3、培育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 9 -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11 -
2、(二)壮大提升现代服务业 .- 12 -1、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 12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14 -3、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 14 -(三)全力拓展特色高效农业 .- 15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 15 -2、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 .- 16 -3、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 16 -4、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 17 -5、提升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 17 -四、 推动城镇功能复合,发挥产城融合集聚效应 .- 18 -(一) 建设生态宜居精品新城 .- 18 -(二)打造功能完善特色小(城)镇 .- 20 -(三)塑造田园休闲美丽乡村 .- 21
3、 -五、强化创新创业支撑,增强产城融合内生动力 .- 21 -(一)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 22 -(二)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 22 -(三)深入推进“双创 ”工作 .- 23 -(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 23 -(五)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 24 -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产城融合支撑能力 .- 24 -(一)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 .- 24 -1、构建对外交通全新格局 .- 24 -2、实现对内交通快捷便利 .- 25 -3、建立清洁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 26 -4、构建安全可靠现代水利体系 .- 27 -5、升级高效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 .- 28 -6、建立开放共享智慧体系 .-
4、 28 -7、建设完善正向社会信用体系 .- 28 -(二)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 29 -1、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29 -2、推进公共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 29 -3、构建城乡一体社保体系 .- 30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31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产城融合发展空间 .- 32 -(一)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 .- 32 -(二)创新对外开放新模式 .- 33 -(三)拓宽对外开放新路径 .- 33 -八、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产城融合人居环境 .- 34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34 -1、打造北方水城 .- 34 -3、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5、- 36 -(二)强化污染治理 .- 36 -1、实施“蓝天 ”工程 .- 36 -2、实施“碧水 ”工程 .- 37 -3、实施“净土 ”工程 .- 37 -4、加强危废管理 .- 38 -(三)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 38 -1、全面推动节能减排 .- 38 -2、推进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建设 .- 38 -3、落实最严格的土地利用制度 .- 39 -4、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 39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产城融合新动能 .- 40 -(一)探索建立中小城市空间规划管控机制 .- 40 -(二)创新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体制机制 .- 40 -(三)探索新型城市综合发展体制机制 .-
6、 41 -(四)探索开放式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41 -(五)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机制 .- 42 -(六)探索产城融合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 43 -十、组织实施 .- 43 -(一)加强组织领导 .- 43 -(二)争取政策支持 .- 44 -(三)强化监测考核 .- 44 - 1 -建设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为 推 动 我 市 国 家 产 城 融 合 示 范 区 建 设 规 范 有 序 开展 , 探 索 产 城 融 合 、 城 乡 一 体 发 展 新 模 式 、 新 路 径 ,根 据 济 源 国 家 产 城 融 合 示 范 区 总 体 方 案 ( 豫 政 201
7、7 20 号 ) , 结 合 我 市 实 际 , 特 制 定 本 实 施 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产、城、人三大要素,优化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用好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突出“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战略,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建立与产城融合相适应、与深化体制改革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发展
8、机制,加快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 2 -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幸福乐居的示范区,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加快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示范。(二)空间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强化自然生态格局和基底作用,着力破解产城、城乡二元结构,以道路网络为导向,采取“核心带动、带状拓展、点状支撑、协调共生”的布局模式,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构筑“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全域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一核”,即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开发)区。中心城区。重点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
9、,加快发展商贸物流、职业教育、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加强自然文化历史资源保护,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和建设标准,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和文化氛围,营造高品质的创业就业和生态宜居环境。产业集聚(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开发)区、专业园区空间整合、职能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破解资金、人才、- 3 -土地、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支撑能力。虎岭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产业,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玉川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新能源及能源等产业,打造千亿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两带”,即沿太行-王屋
10、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 沿太行-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充分发挥太行-王屋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高水平建设王屋山济水源、五龙口、九里沟蟒河、小沟背四大景区,深挖文化内涵,强化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生态养生、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发展带。 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充分挖掘小浪底北岸山水生态资源和中医药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医养+”、运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升级改造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快速通道,开通黄河小浪底库区水运航线,布局建设空铁、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以健康养老、休闲养
11、生、水上运动为主导的精品旅游度假带。- 4 -“多点”,即在核心区外建设若干特色小(城)镇。重点镇。坚持全域一体、向心发展,加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与中心城区互补协调联动。充分发挥梨林镇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特色镇。发挥王屋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对外联通能力,打造以乐居乐游乐养为主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镇。发挥邵原镇省际交界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特色旅游等产业,打造商贸特色镇。推动其他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辐射周边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吸引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特
12、色小镇。坚持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按照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加强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打造若干产业支撑有力、公共服务完善的特色小镇,重点建设那些年小镇、济水文化小镇、王屋福源小镇、五龙口温泉小镇、连地康养小镇、卢仝茶文化小镇、克井盘古小镇、高铁小镇等特点鲜明的小镇,与重点镇开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5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以人为本的产业、城镇、乡村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幸福乐居的示范区。重点突破阶段(2017-2018 年)。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产业转型的方
13、向、路径更加明晰,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业、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口集聚效应凸显;沿太行-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重点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初见成效,与中心城区实现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明显优化;生态保护、建设、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较快改善,各项指标明显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效果显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阶段(2019-2020 年)。到 2020 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达到 500 亿元左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