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舒城中学 2015 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孙大志 审校:吴传松 第卷 阅读题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说“清空” 吴调公 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在人们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清晰的认识。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人们不太了解,而且含义较为复杂。 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
2、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清人戈载评论姜夔的几句话,可以说明清空特色。 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气,说明作品审美情趣高雅;盘空, 说明作品的想象、情思和韵味不仅横溢太空,而且纡回萦绕,竭尽 曲折婉转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说明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高远峭拔,则说明取境之深、笔力之遒,饶有余味,富于顿挫。 怎样才算清空,怎样便是背离清空呢? 首先,从审美感受说,风格应该是
3、幽深而不烦琐。作为清空风格的幽深,就是指举重若轻地讲出人人心中所有但却是笔下所无的话。而且幽深要与自然相结合,幽深的内容,要通过自然造化的形式来表现。 来源 :Zxxk.Com 其次,从诗词节奏来说,清空的风格往往是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不外指作品节奏给予人们以和谐流动的 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质朴明快的语言出之;结构饶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之中。流转而不失之浮滑,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炼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再次,从语感说,清空风格的诗词,更多表现为质朴玲珑和流洒纵横的风格,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屈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它们的境界未始
4、不绵密奇幻,但有的却不免迷茫艰涩;语言未始不精警遒炼,但有的却失之诘屈聱牙,难以上口。而清空的作品则语言质朴,摒弃雕饰之繁,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总的来说,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 应该是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清空的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不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种高旷骏迈,也不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那样的昂扬激荡。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有崇高因素。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 下列诗句,不符合“清空”三个特点的一项是 ( )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来源 :
5、学科网 ZXXK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 根据文章两段的内容,下列对“清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空说明作家立足高、构思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是含蓄、自然、 峭拔、流转几种风格相互交织。 B.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从而在题材概括上表现为澄净精纯、意境塑造上具有朴素自然特点的艺术特色。 C.清空具有审美情趣高雅,想象、情思和韵味横
6、溢太空,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的特点。 来源 :学科网 ZXXK D.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取境深邃,笔力遒劲,余味隽永,富于顿挫,都是古人认为的清空特点。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雄浑、冲淡、豪放、飘逸、清空等都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给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的许多风格范畴,但 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程度大抵相同。 B.灵动不单指作品节奏给人以和谐流动的美感,也指感情富于曲折而用质朴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来、结构富有层次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中。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C.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屈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
7、风格,但这样的作品有的不免境界迷茫艰涩,或语言诘屈聱牙。 D.本文围绕“清空”展开论述,先阐明“清空”是什么,再论述怎样才算“清空”,层次清晰;引用古人评价或诗词,增强了说服力和表现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书左仲甫事 (清)张惠言 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父老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
8、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 率 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 今 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 。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 百姓所以舒中高一期中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 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 若 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不可。 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 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 余 同年 友仁和汤吉士
9、金钊告余曰:往岁北来,道凤、颍间,往往询其民人繇俗。 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民曰非霍丘左耶来谁与辨之有风俗乖 水旱冤抑者又曰非霍丘左 耶来吾属不安乐矣。 曰:霍丘左耶能为河南省治狱。吾不识左君何如人也。余曰:吾友左君二十余年,其为人守规矩,质重不可徙,非有超绝不可及之才,特以其忠诚悱愉之心,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治效遂如此。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以吾观左君,迂阔人也,如其才,如其才! 左君名辅,字仲甫,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初为南陵,调霍丘。嘉庆三年, 坐 征南陵钱粮不如期,落职。入见,仍用知县。未补,又坐征霍丘钱粮不如期,落职。巡抚为请,天子知其名,特许补合肥县。 (选自茗柯 文
10、三编,有删改) 注:耶:通“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 用供吏 率:全、都 B我资米 若 薪于百姓 若:你的 C余 同年 友仁和汤吉士金钊告余曰 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D 坐 征南陵钱粮不如期 坐:因而犯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刑狱不当 /赋役无节者 /民曰 /非霍丘左耶来 /谁与辨之 /有风俗乖水旱冤抑 者 /又曰 /非霍丘左耶来 /吾属不安乐矣 / B有刑狱不当 /赋役无节者 /民曰非霍丘左耶来 /谁与辨之 /有风俗乖水旱冤抑者 /又曰非霍丘左耶来吾属不安乐矣 / C有刑狱不当 /赋役无节者 /民曰 /非霍
11、丘左耶来 /谁与辨之 /有风俗乖 /水旱冤 抑者 /又曰/非霍丘左耶来 /吾属不安乐矣 / D有刑狱不当 /赋役无节者 /民曰非霍丘左耶来 /谁与辨之 /有风俗乖 /水旱冤抑者又曰 /非霍丘左耶来吾属不安乐矣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百姓称呼左仲甫为“耶”,“耶”是主人的意思,这称呼表达来人民 对他的爱戴之情;作者称其为“君”,流露了作者对左君的尊重。 B左仲甫治理霍丘,受到百姓的欢迎。在获得丰收以后,大家带着食物来感谢左仲甫,他欣然接受了大家馈赠的食物。 C左仲甫善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霍丘、亳州一带,就连凤阳、颍川一带的百姓也对他的政绩念念不忘,希
12、望他能再次来临。 D作者通过文章塑造了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在对左仲甫赞不绝口的同时,流露了“以儒者治天下”的政治心声。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 也。( 5 分) 译文: _ 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 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5 分) 译文: _ (二)古代诗歌阅读( 8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8 9 题。 四时田园杂兴 二首 宋 范成大 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
13、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8同是描写农村内容,两首诗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分) 9为了表达主题,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共同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0.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空格中的诗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中国古典诗人总喜欢借自然界的物象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 1) , 的句子,通过写春天的美景反衬戍人离开家乡戍守边关的伤感;杜甫登高用 ( 2) , 两句,刻画了落叶的凋零和江水的流逝,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江水和月亮烘托琵琶女演奏音乐的效果,
14、品读( 3) , 这两句,意味自然蕴含其中。同样在琵琶行中,诗人之前还有( 4) , 两句,借江水和月亮的融合充分渲染了诗人月夜送别的凄凄离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 读(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25 分)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祝 勇 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同朋友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 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集序。 1600 多年后,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那年春天的明媚。东晋时代的郊游,畅饮,酣歌,书写,都变得轻快起来,少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曲折和
15、吞咽,连呼吸吐纳都通畅许多。王羲之到了兰亭,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或者说,就在王羲之仕途困顿之际,那份从容、淡定、逍遥,正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等待着他。 舒中高一期中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 曲水流觞式的风雅,让后世许多帝王将相艳羡不已,纷纷效仿,而王羲之最向往的,却是拯救社稷苍生的功业。他曾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但官场的浑浊,容不下一个清风白袖的文人书生。他,入世,却不按官场的既定方针办,他不倒霉,谁倒霉呢?果然,王羲之被官场风暴,径直吹到会稽。 离开政治漩涡建康,让他既失落,又欣慰。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却离自然越来越近。和朋友们相约雅集的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有的
16、刀光剑影都被隐去了,岁月被 这缕阳光抹上一层淡金的光泽。唯有此时,人才能沉下来,呼应着自然的启发,想些更玄远的事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从这文字里,我们看到王羲之焦灼的表情终于松驰下来。我们看见了他的侧脸,被蝉翼般细腻和透明的阳光包围着,那样的柔和。他忽然间沉默了,面对天地自然,面对更加深邃的时空,他对生命有了超越功利的思考,那份快乐自不必说,而他的忧伤,则是缘于这份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人的生命,就如这暮春里的落花,无论怎样灿烂,转眼之间,也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死亡是对生 命最大的限制,在这个限制面前,王羲之潇洒不起来。兰亭集序里文字开始时
17、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序寥寥三百二十四字,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痴迷于兰亭集序,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人生的大悲慨,触及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就是存在与虚无的问题。 唐太宗以他惊世骇俗的自私,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带走了,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的叹息中而不能自拔。 但人们依然想把它追回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追,那就是临摹。 历朝历
18、代,太多的书者,都前赴后继,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临摹阵营中,他们密密麻麻地站在一起,仿佛依次传递着一则古老的寓言。但这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复制中,渗透进自己的风格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于是兰亭集序借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反反复复地进行着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 ,像中国文化这样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 公元 6 世纪的一天,一个叫周兴嗣的员外侍郎接到梁武帝的圣旨,要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 1000 个字,编纂成文,要求是这 1000 个字不得有所重复,周兴嗣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任务,
19、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样的文字: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琅琅的诵读之声,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中叶,从未中断。每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起始阶段,都会与那个遥远的 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必修课,贯注到中国人的生命记忆和知识体系中。 兰亭序,一页古老的纸张,就这样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链条,在岁月的长河中环环相扣,从未脱节。在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兰亭序早已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艺术体系,支撑起古典中国的艺术版图,也支撑着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它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有机体,有着超强的
20、生长能力。兰亭序的流传过程,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 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11 王羲之或许不会想到 ,正是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使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活着,层层推动,像一只船桨,让其后的中国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序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的韵脚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 12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 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
21、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 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 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 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济济一堂 ,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改) 1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 (
22、 ) ( ) A. 文中提到的“修禊”是古代一种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修禊”举办的时间为每年的五月五日。 B. 由于政治影响,“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写作诗文,难免委婉曲折,难有东晋人那样的自由畅快。 C. 王羲之的忽然间沉默,是对景色的陶醉,也是对生命的悲观感受,更有对不能入世的难以释怀。 D. 后世书法 者对于兰亭集序的临摹,既是传承了经典,也把个人风格与时代的特点镌刻于摹本之上。 E.千字文使得王羲之的字,以又 一种形式影响着中国文化,这也是兰亭集序成为一个艺术体系的明证。 12.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促使王羲之创作出兰亭 集序的因素有哪些。( 6 分)
23、 13. 首尾两段都出现了王羲之的“那支笔”,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有何作用。( 5 分) 14.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试分析兰亭集序 “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的原因有哪些。 (8 分 ) 第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1 分)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 一言九鼎 ,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B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卖奶粉的,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 不厌其烦 。 C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24、,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舒中高一期中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 彬彬有礼 ,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D“互联网 +”是这两年来人们 耳濡目染 的词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 “互联网 +”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 +”的热潮。 1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 A 红楼梦是我国 18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极优秀的古典小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B 李白是一个狂人,只有狂放的李白举起的诗歌火炬才能灌溉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通过杜甫忧郁的眼神,使我
25、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深沉的爱。 D 白居易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封建社会诸多文人和艺人的内心酸楚,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17.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 分)( ) A环珮空归月夜魂 B冰雪招来露砌魂 C笛咽离亭断客魂 D浅笔终留倩女魂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 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6、。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来源 :学 *科 *网 19 咬文嚼字公布了 2015 年度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请从下面几个方面的错误中任选两个,简明、准确地说明其错误原因。(每条不超过 40 字)( 6分) ( 1) 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 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2)随着阿里巴巴股价大涨,创始人马云身价随之暴增,今年其个人财富增加了 185亿美元。
27、这一报 道中混淆了“身价”与“身家”的概念。 ( 3)足球赛事中把“发角球”误为“罚 角球”。 ( 4) 2015 年公映的电影失孤由刘德华等港台明星主演,讲述了一个父亲艰辛的寻子历程。可该片名称在语言学上可谓“不通”。 五、写作( 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 )谢尔 希尔弗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