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十一五 ”专项规 划北 京 市 “十 一 五 ”时 期 气 象 事 业发 展 规 划(2006 年 7 月 19 日市政府批准)北 京 市 气 象 局北 京 市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2006 年 7 月目 录前言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1一、发展现状 .1二、存在的问题 .5三、形势分析 .6第二部分 原则和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原则 .9三、发展目标 .10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13一、提供高水平的奥运气象服务 .13二、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气象服务 .14三、建设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18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4五、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25
2、六、完成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造 .26第四部分 重点工程项目 .27一 、北 京 城 市 气 象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及 奥 运 气 象 服 务 工 程 建 设 .27二、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28三、北京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29四、新农村气象服务工程建设 .30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统筹规划,依法发展北京气象事业 .31二、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完善气象投入机制 .31三、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研究型业务发展 .31四、扩大开放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32五、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32附件:名词解释 .34前 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
3、、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从2006 到 2010 年的“ 十一五” 时期,首都 经济社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北京、新奥运 ”战略构想的 实现,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的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等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首都气象事业的发展。本规划按照“新北京、新奥运 ”的战略构想,坚持“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具体、客观地分析了北京市未来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确定
4、了“十一五” 时期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原则、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该目标,精心设计了北京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奥运气象服务工程、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北京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新农村气象服务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本规划是 20062010 年首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制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的批复、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2 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 纲要。 1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实现了北京气象事业“
5、 十五”发展目标。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气象保障和服务奠定了基础,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气象业务基础能力得到加强1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初步建立起由 101 个地面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接收系统、地基 GPS 探测站网等组成的城市气象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建立了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公 路 能 见 度 、雷 电 预 报 等 专 业 气象 预 报 系 统 ;建 立 了 广 播 、电 视 、报 纸 、电 话 、手 机 短 信 、网 站 等 多 渠 道
6、 的 气 象 信 息 发 布 平 台 ;进 一 步 提 高 了 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能力。加强了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基层台站建设的资金达到 3000 多万元,与“九五” 期间相比增 长了近 7 倍,改善了全部 5 个山区气象台站以及部分区县气象局的工作环境, 2 其他台站正在建设中。2气象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城市气象、奥运气象、交通气象、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十五” 期间,开展国际合作以及局校、局企和部门合作,共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各类科研课题 50 余项,其中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增
7、雨、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业务能力,为气象业务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提高了气象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提升为国家级专业气象研究机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3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得到明显加强。 “十五” 期间,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本市气象法律法规,北京气象法制建设明显加强;设置了 8 项行政许可项目,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了气象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依 法 开 展 相 关 工 作 。(二)在首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明显提高“十五” 期间 ,提高了气象灾害的 预报
8、预 警能力,多次对灾害性天气做出了准确的预报;逐步完善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北京市突发气象事件应急预 3 案,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纳入全市应急工作体系,实现了预警信号发布与政府应急工作的有效衔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已成为首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主要决策依据之一;与水务、市政、交管、消防、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开展了灾害应急联动,使北京市暴雨、雪等 10 种气象灾害的防灾救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展了官厅、密云水库汇水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增加水库蓄水,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状况做出积极贡献;据估算 2003 年至 2005 年夏半年,人工增雨增加水库流域雨量平均约为 160
9、 毫米,因人工增雨作业增加密云、官厅、白河堡水库蓄水量约 9000 万方,密云水库流域人工增雨增加降雨量和水库蓄水量均为 13%左右;扩大了防雹作业范围,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建立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森林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提高了气象服务在城市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三 )为 首 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做 出 贡 献先后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交通天气预报,雷电预报、供暖气象预报、沙尘天气预报、城市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以及紫外线、花粉、臭氧、负离子等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开展了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
10、评估、城市供暖节能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颇具特色 4 的气象服务,为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环保、旅游、消防、文化体育等多行业提供了气象服务。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在全国率先发布了 50 多种专业气象指数产品,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气象信息已成为居民关注和认知程度较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四)为各项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北京重大政治、外交、文化、体育等活动频繁,这些活动往往规格高、影响大、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高。据不完全统计, “十五 ”期间,先后 为中央和北京的政治、 经济、文化、体育等百余项重大活动提供了气象保障和优
11、质服务;成功地为亚洲杯、第九次财富全球论坛、奥运口号发布仪式、第十届全运会点火仪式、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等提供了准确的预报和服务,确保了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受到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五)为 2008 年北京奥运申办及筹备提供气象服务“十五” 期间 ,加强了奥运气象服 务系统 建设,并围绕奥运申办、奥运场馆建设、奥运筹备活动等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正在执行由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计划支持的“北京2008 年奥运国际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开展了奥运气象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奥运气象服务的科学技术水平。 5 二、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气象服务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
12、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气象服务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在城市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和以减灾为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亟待加强;突发性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仍需完善;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渠道需要拓宽,部分远郊和边远山区的气象信息传递技术仍然落后,气象信息普及和覆盖绝大部分居民的问题尚待解决。(二)气象基础业务能力不足,业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综合观测系统存在诸如观测时空密度不够、观测要素较少等问题,难以对突发性、局地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的监测,影响了气象服务及预报准确率的提高;移动探测能力还很薄弱,不能满足灾害性天气加密观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特殊性需要;与探测系统相适应的气象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仍显不足。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不完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亟待加强;高性能计算能力与气象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