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张家港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苏州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 年)和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发展现状一、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持续增长。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已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5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共计 423 家。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3 家,医院 4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219 个,企事业单位卫生
2、所 55 个,个体诊所 82 个,门诊部 3 个,护理院 2 个。共有医疗机构床位 6390 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 5.1 张、执业(助理)医师 2.87 人、注册护士 2.80 人,万人常住人口全科医师 2.18 人。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共计 38.88 亿元,2015 年比 2010 年增加 105.3%。2015 年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138.5 万,出院人次 29.5 万,手术人次 5.6 万,分别较 2010 年底增加 47.9%、73.6%和 40%。市一院、中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澳洋医院成为苏州市首家
3、通过 JCI 国际认证的民营医院,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数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2 -三、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末人均期望寿命 82.54 岁孕产妇死亡率 0,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 2.99、3.51;传染病控制在较低发病水平,发病率逐年下降,无传染病爆发流行。居民整体健康状况达到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第二节 主要问题一、医疗资源布局不够均衡。一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配置不够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片区公立医院的辐射作用不够强,基层公立医院资源相对匮乏,不同区域的居民不能享受到均衡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够
4、完善。中心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未到位,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待提高,慢病患者、老年人群、康复期患者的综合健康管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的一些结构性、制度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人才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领军型的人才、儿科、精神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和基层人才都比较缺乏。二、医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资源要素配置结构失衡。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二是社会办医服务能力不足。绝大部分社会办医院规模小、能力弱,未形成品牌优势。三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2015 年末,全市拥有注册执业(助理)医师 3599 人,注册护士 3512
5、人,全市医护比为 10.98,护士配备相对不足。三、资源管理效能不够高效。一是服务体系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够健全,缺- 3 -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作不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二是医疗系统多部门监管,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三是医疗机构管理层次多,统筹规划设置难度较大。四是信息化建设统筹设计不够,建设标准不够统一,存在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现象,信息化建设在医改和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第三节 形势和挑战一、健康中国建设为卫生计生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当
6、前,“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务院对中医药发展作出新布局,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医疗卫生发展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关注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转变,发展重点由重治疗向重预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转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发展理念转变,注重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结构调整提高服务效率,加大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加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效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让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
7、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经济社会转型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市推进“四大路径”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医改向纵深推进,医疗卫生发展面临新的历- 4 -史任务。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疾病防控等面临新情况,医疗卫生行业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精细化、精准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三、医疗服务需求变化对卫生资源配置和调整提出了新任务。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2015 年年底
8、,我市 65 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 24.5%,未来老年医疗服务资源总量预计保持 5%的增长速度,老龄化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特别是老年病、老年护理、医养结合、康复等服务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将更加短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
9、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互补、公平可及、资源共享、方便群众的要求,以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目标,通过规划引导,有前瞻性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5 -以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为宗旨,建立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节、规划原则一、政府主导,服务共享。坚持基本医疗公益性,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保障力
10、度,确保公共卫生医疗投入。强化政府对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新增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公平公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需求导向,健康发展。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能级。加强内涵发展,改进薄弱环节,提高利用效率,形成资源节约、效益最大、健康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三、创新管理,提高效能。充分考虑我市各镇(区)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通过改革推进卫生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体服务效能。四、市场开放,多元办医。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
11、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五、系统整合,协调推进。加强全行业监管,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康复,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协调推进,- 6 -均衡发展。第三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十三五”期间,以居民健康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导向,坚持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效能的工作思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引导公立医院适度发展,鼓励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
12、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 2020年建立规模布局合理、层级功能明晰、防控保障有力、服务效能优良、群众患者满意的现代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二、资源要素配置指标。到 2020 年,规划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为 9500 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 6.55 张,其中中医类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达到 0.75 张,儿童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达到2.22 张,老年康复护理床位数占比达到 20%,社会办医每千常住人口床位不低于 3.0 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88 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达到 3.2 人,每万常
13、住人口全科医生达到 3 人。第三章、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第一节、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一、功能定位。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 7 -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支援社区等任务。市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全市辖区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症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市人民政府向市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二、机构设置。1.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级乙等
14、综合医院,全市医疗中心和急诊急救中心。力争到 2020 年,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把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人才全面、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2.市中医医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力争到 2020 年,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承办好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3.四家片区医院,二级综合医院。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到 2020 年大幅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二节、社会办医院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一、功能定位。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
15、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紧缺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补充。二、机构设置。- 8 -1.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专科化发展。张家港市社会办医疗资源丰富,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鼓励社会办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鼓励社会办医院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鼓励社会办医院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2.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到 2020 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
16、6.55 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诊疗机构等各类医疗机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支持社会办医院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3.社会办医发展项目。引导有较好基础、信誉好、管理能力强的一级医院向二级综合医院方向发展,规划升级二级综合医院 3 家。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或门诊部、中医坐堂
17、医诊所,口腔、美容类诊所或门诊部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不作数量限制。第三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一、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9 -二、机构设置。根据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地理交通等因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一体化管理、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心城区建成 3 家以上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 10 万及以上的镇(区)至少建成 1 家独立设置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
18、务中心,服务人口不足 10 万的镇(区)设置 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覆盖不到的区域,中心城区按每 1 万服务人口、镇(区)按每 30005000 服务人口设置 1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第四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机构设置一、功能定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中心(站)等,由政府创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
19、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二、机构设置。(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职能。到 2020 年,全面达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张家港市卫生监督所,- 10 -承担辖区内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任务。到 2020 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具备全面开展综合监督执法工作的良好条件。(三)妇幼计生保健机构: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积极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整合,开展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到 202
20、0 年,建设一所独立建制的妇幼保健院。(四)医疗急救网络体系:120 急救指挥中心,到 2020 年,建成机构健全、设施配套、装备适用、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服务良好、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点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联网联动、运转协调、覆盖城乡各地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五)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挂“张家港市精神卫生中心”牌子。到 2020 年,达到二级甲等标准。第四章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一、完善卫生人才制度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立与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卫生人才资源系统,加强卫生人才信息的沟通和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优化卫生人才配置,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单位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机制,实现卫生人力资源全行业管理。二、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1.卫生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大。到 2020 年,全市千人执业医生数达到 2.8 名,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 3.2 名。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人员分别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每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