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7439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嘉应学院 2017-2018 学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自评报告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 2018年度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 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一、机制体制改革(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 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2、,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 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 ,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 ,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一是大力实施

3、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 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 、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 、 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2建设实施试行方案 、 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 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4、。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 、 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

5、,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

6、载3体。2012 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 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

7、012 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 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 ,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在 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 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 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 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

8、理管理办法 ,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 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 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 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 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4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

9、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 、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 2018年 9月开始实施。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 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

10、,2017 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 ,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

11、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5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

12、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 ,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 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

13、性激励机制,等等。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 2018年 3月至 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

14、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6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

15、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二、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

16、“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 803人,外聘教师 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 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 2018年 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60人,占专任教师

17、比例的 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 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 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7师提

18、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 学年有 4人选“扬帆计划” ,有 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 学年组织了 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 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 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 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

19、+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 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 , 继 续 发 挥 退 休 老 教 授 在 培 养 青 年 教 师 中 的 传 、 帮 、带 作 用 。 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 ,本学年度选拔了 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 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 630多万元。第二,在 “双 师 双 能 型 ”教 师 引 进 与 培 养 方 面 取 得 较 大 进 展 。 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

20、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 “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 177人,占专任教师 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 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 176人,占新聘教师 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 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

21、习。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 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 55人,占教师比例 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 14人,8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 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 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年度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 个月以上) 、在职攻

22、读博士学位教师有 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 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 、 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 2017

23、2018 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 、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 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 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 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

24、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9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

25、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三、人才培养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

26、、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 计划” ,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 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

27、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 59个本科专业, (其中理工科专业 30个,占 50.85%,传统师范10专业 19个,占 32.20%) ,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个、省级专业项目 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 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 7个学

28、士学位授予专业。至 2018年 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 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 2018年暂停招生。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 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

29、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 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 2019年 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