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57440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2016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院概说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 (公元 785-805年 )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 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

2、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 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

3、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 “讲会 ”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 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 “讲会规约 ”。 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

4、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 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1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 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

5、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C.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 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D.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2 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

6、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C.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 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3 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别

7、。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D.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 “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 ”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 “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的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 ”,而后世书 院的职能是教育; B 项, “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

8、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错误,原文只是说 “随着 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 ”;D 项, “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 ”错误,当代大儒并不是朝廷或官府请来的。 2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 项,朱熹邀请陆九渊讲学的目的是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 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项, “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夸大其词,原文是说 “南宋时期更吸 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

9、题。 曾公亮 ,字明仲 ,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 ,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 ,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 ,泄水入曹娥江 ,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 ,更践久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 ,琦请 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 ,或盗取之 ,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 ,取之虽强 ,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 ,遂下 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 ,盗得不死。 契丹 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 ,吏不敢禁 ,皆谓 :与之校 ,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 ,后

10、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 ,边害讫息。英宗即位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 ,辽使至不能见 ,命公亮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永兴军。居一岁 ,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年八十。帝临哭 ,辍朝三日。公亮方 厚庄重 ,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 ,蹈规矩 ;然性吝啬 ,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 ,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 ,凡更张庶事 ,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

11、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 ,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 4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B.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 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C.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12、 D.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5 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 ,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 “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 ,后来改国号为辽 ,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 ,为民

13、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 ,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 ,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 ,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 ,据理力争 ,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 ,止息边地事端。契 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 ,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 ,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 ,思虑周密 ,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 ,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 ,终于得到回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14、代汉语。 (1)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 4 B 5 C 6 C 7 (1)赐宴不到场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 ,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 的事能心安吗 ?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4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此题 ,可用排除法。 “盗悉窜他境 ”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至夜户不闭 ”是曾公亮 “为政有能声 ”的表现 ,C、 D 两项均为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显然不合适 ;“(使客 )移书诘盗 ”是

15、省略主语的连动结构 ,A 项断为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显然语意和结构都不通。据此可得出答案。 5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核对 ,发现不 正确之处 ;二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理解 ,发现不正确之处。 C 项 ,“所以可用 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不正确。 “有司 ”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6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 “题文对照 ”。主要对照选项第一句的概括是否准确 ,第二句的分析与原文内容在人物、时间、事件、逻辑关系等方面有无差别。 C 项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

16、往调解 ”错误 ,从文中来看 ,是只派赵滋前去。 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一要译对句子大意 ,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翻译。 (1)中的关键词 :“锡 ”“虔 ”“人主 ”“安 ”。 (2)中的关键词 :“责 ”“讥 ”“固 ”。 【备注】曾公亮 ,字明仲 ,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 ,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 ,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 ,将湖水排到曹娥江 ,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 (曾公亮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府 ,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 ,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 ,以至于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子中的东西 ,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 ,曾公亮上报说 :“

17、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 ,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 ,久经历练 ,熟知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 ,首 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仁宗末年 ,韩琦请求立储君 ,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 ,有人偷取它 ,大理寺把他们判为强盗。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 ,偷取它虽然是强盗行为 ,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坚持争论此事 ,于是 (朝廷将此事 )下交有关部门讨论 ,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 ,偷盗的人没有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 ,又多次开通盐船 ,官吏不敢禁止 ,都说 :和他们计较 ,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 ,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

18、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 ”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 ,边境祸害终于平息。英宗即位 ,(曾公亮 )任中书侍郎兼 礼部尚书 ,不久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 ,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 ,(皇帝 )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 ,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 ,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立刻来参加宴席。熙宁三年 ,任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 ,被起用兼管永兴军。过了一年 ,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官位上退职。元丰元年去世 ,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哭泣 ,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 ,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令 ,遵守规则 ;但性情

19、吝啬 ,积累财富非常多。起初曾公亮推荐王安石 ,等到他们一起辅政 ,他察知皇帝正宠信王安石 ,(因此 )暗中替子孙谋划 ,大凡改革的各种政务 ,都听从王安石 ,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 ,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因此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很感激他帮助自己 ,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史达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 、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 。怕看山、忆他 眉黛。 草色拖

20、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注释】 收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街市点起花灯,供人观赏,数日后将灯收起。 白发潘郎宽沈带:潘郎,西晋文学家潘岳。他在秋兴赋中说: “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我三十二岁时就鬓发斑白。二毛,黑白二色的头发,即鬓发斑白。 )沈,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他:即 “她 ”,古代无 “他 ”“她 ”之分。 8 上片中的 “愁意态 ”因何而起?请简要分析。 9 下片开头引用典故,表达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 “怕看山 ”?请简要分析。 【答案】 8 妻子 (情人、伊人、心上人等均可 )不在身边

21、,无人为自己缝制春衫,词人感到孤独,因此满脸愁态。 元宵节过后,花灯已收,虽然春寒未退,但人们已开始赏春,小巷深处已有人卖杏花,词人却倍感寂寞、冷清,因此满面愁容。 9 表达相思之苦,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使词人头白身瘦。 词人 “看山 ”,就会想到妻子的眉黛,进而想到她的罗裙拖曳在芳草上,春日的烟光映着她的鬓发,让人时常记起她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思念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词人 “怕看山 ”。 【解析】 8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 “愁意态 ”是作者的情感表露,要找出引发这种愁绪的原因,就要结合上片内容,分析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不剪春衫 ”是指无人为自己缝制春衫

22、,联系作者此时客居在外的处境,可知是想起了以前妻子为自己缝制衣服,由此体现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过收灯、有些寒在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 ”都是清冷孤寂的意境,而 “已早杏花先卖 ”却是明快的场景,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更显孤寂,这两点即是作者 “愁意态 ”的原因。 9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体会憔悴之意,再联系作者的处境,不难理解他是 因相思而憔悴,相思的对象正是妻子,这就为下句 “怕看山 ”作铺垫,根据 “忆他眉黛 ”“草色拖裙 ”“烟光惹鬓 ”“故园挑菜 ”可知,是怕回忆起妻子的容貌和生活场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

23、空缺部分。 (1)三峡中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 , 。 (2)韩愈的师说中写出士大夫之族认为不可以互相学习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 用了互文手法,描写饯别之时无音乐相伴的凄惨之状的句子是: , 。 【答案】 (1)重岩叠嶂 隐天弊日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情境式默写,首先要理解所给的情境,然后找出对应语句,默写时注意易错字词,如 “嶂 ”“弊 ”“谀 ”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24、。院里住 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 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经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

25、。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 上明净的井水,撅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

26、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洌洌的,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 隔壁 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27、。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 ,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

28、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 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 “哇 ”地喊出声来 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的标题 “永远的门 ”: “门 ”,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 “永远 ”,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 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

29、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 然存在, “尊重每一个个体 ”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 “无恶意的侵犯 ”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 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 “缺乏才华 ”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同情倾向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

30、评论家说: “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 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 ”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 “枪 ”。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这里的 “莫大的缺憾 ”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4)纵观全文,

31、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答案】 (1)CF (2)开篇的环境描写中, “古镇 ”“古井 ”“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年未变 ”,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的小杂院 ”“普通人家 ”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3) 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 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 “郑、

32、潘二人产生爱情 ”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 “私通 ”而倍感愤懑。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 “与院内人们的对比 ”错误,院内都是普通人家,并不存在对比; F 项, “迟到的表白 ”只是一种推断,并不一定是结论,且 “潜在的圆满 ”不够准确,这里更多的是一种遗憾。 (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第一段内容分析环境特点,抓住“古 ”“普通 ”两个特点;然后指明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环境描写一般对情节、人物、主题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