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巨鹿二中高一 2017 秋季期中考试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出题人: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来源 :学科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第一卷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 1、下列各组加粗的读音 ,正确的一项 ( ) A.百 舸 g 偌 nu 大 踏 莎 su 行 挥斥方 遒 qi B.青 荇 xn 火 钵 b 揕 zhn 其胸 按剑而 跽 j C.杯 杓 sho 颓 圮 p 沁 qn 园 春 勠 l 力而行 D.笙 shng 箫 彳 ch 亍 被八 创 chung 不
2、肖 xio 子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杀戳 廖廓 沉淀 刎颈之交 B.箕踞 叱骂 深邃 满目疮痍 C.变徵 荆棘 斑斓 剑拔驽张 D.骨髓 寒喧 坍圮 书生义气 3、下列词语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 不知所措 的 时候 ,小明挺身而出挽救了大家。 B.指导员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连里战士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 ,他都 洞若观火 。 C.足球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一个防守队员快步上前 ,抱住进攻队员 ,并将其拉倒 ,而裁判对此却 熟视无睹 。 D.在布什即将下台之际 ,朝鲜再操 “ 核牌 ”, 并非真正想走 “ 回
3、头路 ”, 更多的是向美新总统示威 ,在未来不可避免的谈判中占据主动 ,真可谓是 “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 A.秦伯说 ,与郑人盟 B.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C.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 D.君安与项伯有故 ? 5、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进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D.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6、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拔剑撞而破之 B.籍吏民 C.吾得兄事之 D.此其志不在小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 ,错误的一项是 ( ) A.愿足下 更 虑之 更 :更
4、加。 B.顾 计不知所出耳 顾 :不过 ,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 说 见臣 说 :通“悦” ,喜欢 ,高兴。 D.进兵北 略 地 略 :掠夺、夺 取。 8、下列句子的句式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评卷人 得分 二、 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9.默写下面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恰同学少年, ; , 。 在雨的哀曲里, ,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惆怅。 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 今者项庄拔剑舞
5、, 。 真正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同向春风各自愁。 评卷人 得分 三 、语言表达 (每空 2 分,共 6 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 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在火星上找到可用的水源 , ,这样看来我们也许能通过加热土壤来取水。 ,还可以用除湿机来抽取空气中的水。但无论如何 ,火星上的水是非常宝贵的。据悉 ,神舟十一号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无论是洗澡水还是洗脚水 , ,就像一位航天员曾说过的 :“ 我今天喝下去的咖啡 ,就是用昨天喝过的咖啡冲的。 ” 评卷人 得分 四 、诗歌鉴赏 (每
6、题 4 分,共 8 分) 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完成 1-2 题。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 :作者任两广总督时 ,从查禁鸦片烟入手 ,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遭诬陷被罢官 ,充军到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 ,作者将天山比作大臣上朝用的笏板 ,将山上的积雪比作美玉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天山的孤独寂寞。 B.第二句写高耸壮美的天山如朋友般导 “ 我 ” 西行 ,与 “ 我 ” 这被充军发配的人为伴 ,这句是为了突出天山有情有义。 C.诗中所谓的 “ 寂寥
7、 ”, 不仅指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 ,更暗含他在官场上遭冷落的孤独 ,可谓刻骨铭心。 D.第三句作 者给天山以人的性格 ,赋予人的思想感情 ,将天山拟人化 ,使诗人与天山的形象屹立于读者面前。 E.“ 晴雪 ”, 是晴天的积雪 ,格外洁白 ,语 意双关 ,既指山上的积雪 ,也指头上的白发 ,含蓄有味 ,耐人咀嚼。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二卷 评卷人 得分 五 、文言文阅读 (每题 3 分,共 12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4 题。 留侯张良者 ,其先韩人也。沛公之从洛阳南出 ,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良说曰 :“ 秦兵尚强 ,未可轻。臣闻其将
8、屠者子 ,贾竖 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 ” 秦将果畔 ,欲连和俱西袭咸阳 ,沛公欲听之。良曰 :“ 此独其将欲叛耳 ,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 ,不如因其解击之。 ”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 ,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 ,(沛公 )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 :“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 ,以固项王意 。 ” 乃使良还 ,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 ,而发兵北击齐。良亡 ,间行归汉王。至下邑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 :“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谁可与共功者 ?” 良进日 :“ 九江王黥布 ,楚枭将 ,与项王有隙 ;彭越
9、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 ,当一面。即欲捐之 ,捐之此三人 ,则楚可破也。 ” 汉四年 ,韩信破齐 而欲自立为齐王 ,汉王怨。张良说汉王 ,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 ,汉王追楚至阳夏南 ,战不利而壁固陵 ,诸侯期不 至。良说汉王 ,汉王用其计 ,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 ,封功臣。高帝曰 :“ 运筹策帷帐中 ,决胜千里外 ,子房 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 良曰 :“ 始臣起下邳 ,与上会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幸而时中 ,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 ” 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崩 ,吕后德留侯 ,乃强食之 ,曰 :“ 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何至
10、自苦如此乎 !” 留侯不得已 ,强听而食。 (摘自 史记 留侯世家 ) 下列对文中加 框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沛公且留壁 /使人先行 /为五万人具食 /益为张旗帜 /诸山上为疑兵 /令郦食其持重宝 /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 /壁使人先 /行为五万人 /具食益 /为张旗帜诸山上 /为疑兵令郦食 /其持重宝 /啖秦将 C.愿沛 公且留壁使人 /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为疑兵令郦食 /其持重宝 /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 /使人先行 /为五万人具食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为疑兵 /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 ) A
11、.“贾竖 “,与 “竖子 “鲰生 “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 ,此为对 “屠者子 “-屠夫的贱称。 B.子房 ,为张良之字 ,古时称人 ,直接称名不礼貌 ,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 ,也称张良之字。 C.“崩 “,专指帝王之死 ,如出师表说刘备之死为 “先帝崩殂 “,皇后之死用 “薨 “。 D.史记是开创纪传体撰写史书 ,一般帝王用本纪 ,项羽不是帝王 ,列入世家 ,鸿门宴选自项羽世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忠君护主。沛公时兴兵从之 ,汉王时献计画策 ,高祖时不邀功自傲 ,自始 至终追随刘邦 ,护卫大汉天下。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
12、的情况下 ,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 ,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 ,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 ,破项羽疑 ,荐举良才 ,解除危难 ,促诸侯之会 ,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 ,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委婉地拒绝了 ,于是被封为留侯。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 ,以固项王意。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评卷人 来源 :学。科。网 Z。 X。 X。 K 得分 六 、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 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 年的一个
13、秋日 ,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 ,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 ,座无虚席。会议开始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 ,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 ,下方是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 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 ,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 ,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 ,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 ,袁隆平跟斯瓦米
14、纳森博士开玩笑说 :“ 您今天这样 突然袭击 , 大张旗鼓地 贩卖 我 ,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 ”“ 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 !”“ 可我 1980 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 ,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 800 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 资 !” 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 ,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 ,极力挽留 ,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 ,每月工资提到 1750 美元 ,他才留了下来。 “ 哈哈 ,您还记得那件事哪 !说实话 ,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 ,这里给您待遇太高 ,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 ,所以
15、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 10 倍 ,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 !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 ,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 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 ,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 “ 哈哈 ,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 勾当 啊 !坦率地说 ,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 ,到了您这里 ,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 ,所以我一定要跟您 斗争 到底啊。不过 ,中国有句老话 ,叫做 不打不相识 。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 ,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 ,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 !
16、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 , 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 ?” 袁隆平说。 来源 :学科网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 技术 ,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 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 ,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 ,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 :“ 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 ,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 “ 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 ,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 ”, 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17、。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研究生 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 :“ 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您可是白费心血了 !”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 :“ 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 ,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 ,让他们 通通窝到我的手下 来 ,受着我的思想束缚 ,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 ?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 ,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 ,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 (摘编自 庄志霞袁隆平传 )
1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 ,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 ,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 ,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 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 ,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
19、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内心却 “ 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 。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 “ 都飞了 ”, 他是 “ 白费心血 ”,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 “ 短见浅识 ”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 题。 “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 ”,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 ,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
20、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乡愁 ” 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 ,不让 “ 乡愁 ” 变成 “ 乡痛 ”,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 ,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 记忆场所 ”;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 ,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 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 ,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21、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 ,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 ,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 ,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 温度 ”,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 ,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 ,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 ,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 ,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 ,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
22、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 ,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 ,那么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 化乡村记忆 ,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 ,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将 “ 文 ”“ 人 ”“ 居 ” 与 “ 产 ” 融合在一起 ,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
23、项是 (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 ,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 ,就不会留下 “乡痛 “。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 ,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 ,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 ,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 章提出以综 合甄选的方
24、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 ,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能留住乡愁 ,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 ,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说明乡村记忆 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5、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 1882 年 6 月 24 日出
25、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 ,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 ,他毅然跳入江中 ,以死抗争 ,幸而被人救起。终于 ,由人作保 ,16 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 ,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 ;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 ,但他历尽苦 辛 ,百折不挠。 毕业后 ,马寅初于 1916 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 ,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 ,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 ,马寅初深入了解并
26、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 ,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 ,只好采用软的一手 ,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 ,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 :“ 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 ,不让我说话 ,这办不到 !” 他断然拒绝这个 “ 美差 ”, 斩钉截铁地回答 蒋介石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国难当头 ,我决不离开祖国 !”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 ,蒋介石黔驴技穷 ,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 动用宪兵 ,秘密逮捕马寅初 ,在集中营关押近 5 年。出狱后 ,他照例发
27、表文章 ,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 ,上书 “ 马首是瞻 ” 四个大字 ,可谓直抒民意。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中国人口已达 6 亿 ,并且以每年 1300 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 。经过 5 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1957 年 7 月 5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 ,提出 ,在中国 ,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 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建立人口动态统计 ;实行计划生育 ,提倡晚婚晚育 ;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 ,
28、实行行政干预 ,并辅之以经济措施 ,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 ,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 ,马寅初公开声明 :“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 ,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 ,愈辩愈明 ,不宜一遇袭击 ,就抱 明哲保身 ,退避三舍 的念头。相反 ,应知难而进 ,不应向困难低头。 ” 他坚定地说 :“ 人口问题 ,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我有责任说出来 ,并坚持到底。 ” 下列对于马寅初的 “ 人口论 ” 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9、( ) A.在许多 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 ,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 “ 人口论 ” 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远见 卓识 ,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 ,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 ,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 ,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 ,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 ,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下列说法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为经济学家 ,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 ,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 ,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 家族的利益 ,大发国难财 ,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 马首是瞻 ” 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 ,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 ,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E.人口问题 ,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马寅初立即投入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包括实行行政干预 ,并辅之以经济措施 ,实行普及应用节育在内的办法。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 ,结合本文 ,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