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6-2020年)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年 8 月 3 目 录前 言 .5一、总体思路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主要目标 .7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8(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8(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9(三)生物产业 .10(四)新材料 .11(五)节能环保 .11(六)住宅产业化 .12三、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13(一)有色金属 .13(二)钢铁产业 .14(三)石化产业 .15(四)建材产业 .15(五)汽车产业 .16(六)食品产业 .17四、做强做优
2、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新跨越 .18(一)现代金融 .18 4 (二)现代物流 .19(三)研发设计等服务 .19(四)旅游产业 .20(五)文化产业 .21(六)健康养老 .22五、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23(一)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产业布局 .23(二)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产业布局 .24(三)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产业布局 .24六、主要路径 .25(一)推动产业链建设的突破 .25(二)推动创新能力的突破 .26(三)推动产业融合的突破 .26(四)推动品牌建设的突破 .27(五)推动产业集聚的突破 .27(六)推动对外合作的突破 .28七、保障措施 .2
3、8(一)加强制度供给 .28(二)加强要素保障 .29(三)加强规划实施 .29附表 1: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 .31附表 2: 湖南省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表 .46 5 前 言“十二五 ”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省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三五 ”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时期。目前,我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环境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
4、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 ,是顺应产业变革大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发改产业 2016 934 号
5、) 、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湘发 2016 10 号) 、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 6 一、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聚焦重点,突出特色,瞄准供给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着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着力推进服务业专
6、业化、品质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把产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产业融合、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 贯彻落实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 “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源链,加强技术创新、精品创造、品牌创建和标准创制,推动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发展模式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
7、推动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调整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引导全社会投资,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7 坚持绿色低碳。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强化 “先进制造业 ”与 “现代服务业 ”融合、 “新兴产业 ”与 “传统产业 ”融合、产城融合和军民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坚持
8、改革开放。 强化改革引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深化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层次。(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努力形成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到 2020 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6 万亿元,年均增长 8%。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2.1 万亿元,年均增长 10.5%左右,占 GDP 比重达到 48%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9、,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若干新兴领域产业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列,有色、钢铁、食品 8 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优化。 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大集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推动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绿色发展不断增强。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 2020 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8%、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 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二、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
10、发展新动力把握科技革命的新趋势,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较强技术支撑、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 等新兴产业,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产业化,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 到 2020 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50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左右,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塑造湖南装备制造 “新形象 ”。发展重点: 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推进高端装备重点领域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打造湖南制造 “新名片 ”
11、。进一步提升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领先优势,加快新型城市轨道 9 交通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实现高速动车组产业化突破,加快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检测能力建设,推进新型高端工程机械研发和产业化,提高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推广,进一步发挥全球影响和引领作用。增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农业机械等领域竞争能力。大力加强激光陀螺、北斗应用等军民融合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积极引入全球创新资源,着力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加强智能制造系统建设,推进智能制造上台阶,提
12、升绿色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打造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 到 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 亿元,年均增长 12%以上,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湖南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发展重点: 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为契机,构建 “芯片 -软件 -整机 -系统 -信息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实现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品和装备研发制造,加快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制造信息设备、移动互联网等重要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替代步伐。加快发展导航、工控等特色集成
13、电路芯片,以 IGBT、碳化硅( SiC)器件等为主的电子器件,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软件开发和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穿 10 戴设备、平板电脑、数字家庭终端等高端整机和专业终端设备,带动新型显示器件、玻璃触控面板等电子基础配套产业和软件业发展。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扩散,以人才密集、产业配套为基础,加快推动长株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三)生物 产业 。 到 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亿元,年均增长 17%以上,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十强。发展重点: 围绕生物医药、
14、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我省医药研发、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优势,把握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生物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的替代应用。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省内重点企业,加快干细胞技术及治疗产品、基因治疗药物、多肽类药物和高端血液制品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推动中药产品的标准化发展。 利用基因测序、影像、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肿瘤、遗传性疾病等方面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把握智能、网络
15、、标准化的新趋势,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促进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集聚发展。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符合国际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疗、细胞治疗服务机构, 11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专业化服务能力。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研制推广一批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创制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全面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生物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四)新材料 。 到 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700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业集聚、上下游产业协同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发展重点:
16、充分利用我省新材料科研和有色金属特色资源等优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加大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 6 大重点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培育发展 3D 打印金属、高分子尼龙和陶瓷粉末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加快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支持重大新材料 “首批次 ”应用推广,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航空钛材、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加强重点新材料标准制定,推动老旧标准修订,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加强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五)节能环保 。 到 202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300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