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5872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考前基础知识回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回扣四 必纠的 80 个易错易混点 1地图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 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 ,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取劣弧 )” 的法则来确定方向; 不能简单地根据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的法则确定方向 ,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 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 (4)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 单位的统一 。 (5)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 线数值、等潜水位线数值, 均表示海拔高度 ,而不是

2、相对高度。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 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 2地球 (7)注意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并不一定丰富 ,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8)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 北京的时间 (北京的地方时 )与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 120E 经线的地方时 )的区别 ;二要判断 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 ,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 (东加西减 );三要注意 是否越过国际 日期变更线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 (9)注意地球公转轨道

3、上 近日点 (1 月初 )与冬至日 (12 月 22 日 )、远日点 (7 月初 )与夏至日(6 月 22 日 )的区别 。 (10)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 (11)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 (地方时为 12 时 )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 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 3大气 (1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 那一部分,因此 大气逆辐射本质上就是大气辐射 。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

4、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 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 (14)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而大气的垂直运动则主要是热力原因或动力原因引起的 。 (15)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 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 (16)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

5、;太阳直射赤道 (春分和秋分 )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 (17)南亚季风的成因主要 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 (18)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7 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 1 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 规律时,要注意 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 ,

6、夏季的伏旱 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 (21)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 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 ;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 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 (22)无论南北半 球,锋面气旋 西侧的锋面都是冷锋,东侧的锋面都是暖锋,只是移动的方向南北半球恰好相反 。 4地球上的水 (23)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 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 “ 地上河 ” ,只

7、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 (2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 ,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5)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 系判断湖泊的性质 咸水湖或淡水湖: 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 (26)注意 北海渔场 (西欧 )与北海道渔场 (日本 )的区别 ;注意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 (上升流形成 )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 (寒暖流交汇形成 )的区别。 (27)寒流和暖流是相对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而言的 ,并不是专指洋流的温度。 5地壳

8、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28)注意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 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 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 (2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 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水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 (30)“ 背斜谷 ” 从地形上讲是 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 (31)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32)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 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

9、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 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3)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不能片面夸大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34)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 “ 少 多 少 ” 变化,因此 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 (35)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 南北半球 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 (36)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0、 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 7人口的变化 (37)人口自然增长率 可能是正值 (表示人口总数增加 ), 也可能是零 (表示人口总数不变 ),甚至可能为负值 (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 (38)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39)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应该分析 出生 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

11、40)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 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 (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 (41)目前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 大规模人口迁移中还包括环境移民、国际难民等环境政治因素 引起的人口迁移。 (4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 (43)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 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 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一般指一年以上 )。 (44)人口老龄化是 指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0%或者 65 岁以上老年人

12、口达到 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45)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前者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 (46)科学技术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不一定越大 。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获取资源的可能性越大,对资 源的利用率越高,但资源的绝对数量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对人口环境容量也有重要影响。 8城市与城市化 (47)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 ,如亚马孙平原。 (

13、48)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是城市发育的良好区位,但河流上游山区干支流交汇处,由于河流流速快,不通航,不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区位。 (49)商业用地不等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50)注意区别 城市的功能分区 (商业区、住宅 区和工业区 )与城市土地利用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 ),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51)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 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 (52)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 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

14、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 。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53)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 (54)对城市化的理解 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 (55)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 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 9农业 (56)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 不违反自然规律 。

15、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57)修建梯田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 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 (58)亚洲水稻种植业 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 ,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9)季风水田农业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但 水稻种植业不只分布在季风气候区 ,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等也有种植 。 (6

16、0)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 农业,则它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河西走廊的水稻种植业。 (6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地广人稀的草场,离市场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区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 城市近郊,靠近市场 。 10工业 (62)工业生产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业受自然 (资源 )条件影响较大。 (63)在发达国家,国内 交通运输网比较发达、完善,各地的交通都很方便,因此交通运输不再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 (64)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

17、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 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 (65)劳动力素质 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 (66)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 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 11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67)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 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68)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 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

18、运输条件 河流、铁路、公路等 。 (69)注意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与交通运输工具 (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 )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 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 (70)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等液态和气态物质,若将煤炭和矿石制成浆体后,也能通过管道进行运输。 (71)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 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 (7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有深刻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 线路分布有决定作用 。 (7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呈 “ 之 ” 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

19、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 。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注意区分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75)环境问题 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76)河流 的不同阶段,开发的方向不同, 一般来说,中上游主要开发水能;中下游主要发展航运 。 (77)清洁生产并不等于 绝对的 “ 零排放 ” ,其基本思想是将 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处理 ,从而减轻污染,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8)虽然产业转移在环境污染和劳动力就业两个方面对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影响相反,但由于产业转移的影响还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区域合作、分工等方面,因此可以说,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有利影响并非等于对转入地的不利影响。 (79)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 展经济 。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80)生态农业是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