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8875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强化训练易错易混易错点 1 种间关系,错综复杂,稍不慎则易错失分点拨 (1)“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大鱼吃小鱼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同 种 鱼 种 内 斗 争不 同 种 鱼 捕 食 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 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3) 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反例: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不是捕食。(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

2、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 09 全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09 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等。易错点 2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容易混淆点拨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 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 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纠错演练1.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

3、落中的捕食关系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2.下图为 A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 大小两种草履虫、C 狐与兔、D 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 AD 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 ;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 b 死亡,对 a 有利的曲线是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 种间关系及种群、群落内涵外延的界定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

4、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2下列能量流动模型关系图可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竞争、寄生、共生B竞争、捕食、寄生、共生C共生、寄生、捕食、竞争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3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特征(

5、)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A B C D5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6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6、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考点三 群落的演替()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火山岩、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8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

7、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9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10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 C、D 点可代表顶极群落的是 CB .图中 C 点是个拐点,它代表环境条件发生了剧烈改变CDE 段曲线形成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D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是曲

8、线乙11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海拔/m 3 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1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

9、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3有人在 1980 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鬛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鬛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鬛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实验设置 结果A 组:将大鬛蜥移走 A 组小鬛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 B 组明显增加B 组:不作处理干旱C 组:将小鬛蜥移走 C 组大鬛蜥的存活率比 B 组略有增加D 组:将大鬛蜥移走 D 组小鬛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 E 组差别不大E 组:不作处理湿润F 组:将小鬛蜥移走 F 组大鬛蜥存活

10、率与 E 组差别不大(1)如果只在 A 组与 B 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鬛蜥移走后,小鬛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 B 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鬛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再将干旱组与湿润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鬛蜥间是_关系。(2)从实验来看,大鬛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鬛蜥,判断理由是_。(3)在湿润年份,将大鬛蜥移走后,小鬛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 E 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4)B、E 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鬛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_组。14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如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

11、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 1 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 2 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1)由图 1 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 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_。(2)甲面包虫( )和乙面包虫( )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 3 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图 3(3)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 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4)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及_ 。(5)综合图 1、2、3 可知,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