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遂宁市第一中学 2006-2007 学年期末模拟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 18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伶 俜 png 寥 落 lio 虾 ( h)蟆 怆 然 chung 解 ( xi) 甲归田 B 菲 薄 fi 浸 渍 z 歆 羡 xn 编 纂 zun 归根结 蒂 ( d) C 修 葺 q 蹊 跷 x 椽 子 chun 荒 芜 w 洞天石 扉 ( fi) D 颔 首 hn 欹 侧 q 商 贾 g 尸 骸 hi 数( shu)见不鲜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绯红 屠戮 陨身不恤 高风亮节 孤癖之隐 B 自栩 恬淡 冥顽不化 吹毛
2、求疵 呕哑嘲哳 C 罪孽 豆蔻 名列前茅 怏怏不乐 踌躇满志 D 喋血 暮蔼 根深蒂固 怨天尤人 莫明其妙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 “ 八荣八耻 ” 为我们划清了 “荣 ”和 “ 辱 ” 的 _,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2) 就 “普通高校招生实施 阳光工程 ”等有关问题,教育部 _2006 年第 15 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惠青女士介绍了 2006 年高校招生 “阳光工程 ”的有关情况。 ( 3) 北京、山东等地的高考尖子生纷纷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 “沦为二流 ”的惊呼。风波 _
3、之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 “二流说 ”的说法完全错误。 A界限 举行 迭起 B界线 举行 叠起 C界线 举办 叠起 D界限 举办 迭起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此人民的生活 安居乐业 。 B、一些不法商贩将早已过期的食品在包装上 改头换面 ,又拿出来销售,这种不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C、近二十年来,我们村子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就 黯然失色 了。 D 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态度, 推己及人 ,把自身应负的责任摆脱得干干净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北京是一个古老与
4、现代结合十分紧密,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 B 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伊朗即使决心发展核武器,而且为此动用一切科学和工业资源,在技术上也没有遇到重大挫折,那距离造出核武器也还有 10 年时间。 C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 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D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将在 20 日选举新的 首相 接替小泉纯一郎,新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受 损关系、修改和平宪法、巩固日本经济复苏以及适应日本迅速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6、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 ,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才感到喝茶有兴趣 才有兴趣去喝它 你若读不出味道来 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 B C D 二 、 (9 分,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性,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所以,无论
6、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触及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 工具化 、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揭示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流”、“韩流”侵袭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 写什么 ”,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 按照我的文学观,再好看和打动人的作品后面,一定要有启迪人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
7、”,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 “ 原创性立意 ”,在 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中国女性王琦瑶 (长恨歌 )、林黛玉 (红楼梦 )那样的“忍受”和“软弱”,也不是中国古代诗词
8、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它可以 有现代时尚青年喜欢的“漂亮”和“美丽”,但她既不刻意让他人注意自己的这种美丽,也不在意他人赞美和贬损这种美丽,更让年青的俊男俊女们思考“美丽不是化装的,而是从信念和心灵生长出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即,一种 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
9、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 怎么样 ”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 ) 7.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均没有触及到中国文学艺 术过去被 工具化 、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B.“无论转换 写什么 ,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
10、指的 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C.“所谓 原创性立意 ”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D.“这才是大长今写得 怎么样 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 8.本文对 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 A.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B.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C.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
11、上的巧妙。 D.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 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 ”,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B.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C.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D.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更需要再树民族精
12、神。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7 11 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 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 ?”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 向 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 “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 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
13、之,其城自拔。 ”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 “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 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 致仕 ,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 恂恂 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 课 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 睿位
14、居 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 【注】栅:营寨。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释氏:佛教。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 本轻来,未有战备 向:一向,平素 B拜表 致仕 ,优诏不许 致仕:退休,离休 C 恂恂 未尝忤视 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 D暇日犹 课 诸儿以学 课:检查、督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徐还授甲, 乃 可进耳 B其 所 发擿,棱犹弗之逮也 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郦元之 所 见闻,殆与余同 C朝廷授此,非 以 为饰 D 因 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能 以 足音辨人 我
15、欲 因 之梦吴越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B 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 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C 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D 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与他人一起
16、与风俗同步。 第 卷 四、( 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3 分) 翻译: ( 2) 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 ( 4 分) 翻译: ( 3)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3 分) 翻译: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 ,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 4 分) ( 2)请赏析本诗在表情达意方
17、面的技巧。( 4 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 的空缺部分。 ( 6 分 ,任选 6 个小题,每个小题全对才能得分 ) ( 1) _, 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 2)青青园中葵, , ,万物生光辉。 ( 3 ) 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_, _(屈原离骚 ) (5)陆游曾用 “_, _, ”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 6)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_, _, ” ( 7) 下面周邦
18、彦的西河词中,画线的词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中的哪些诗句,请依次写出。 (可选写一首)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 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石头城: _ , _。 (2)乌衣巷: _, _ 。 ( 8)游褒禅山记中与 毛泽东的著名诗句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 “ 无限风光在险峰 ”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_ , _。 五、(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18
19、 题 火中取栗的人 ( 1)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 隐士的某种本质 ,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 不可解决的悖论 中被撕得粉碎。 ( 2)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 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
20、名艺术的殉道者。 ( 3)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 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 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 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 4)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
21、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 5)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 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能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
22、,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 6)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 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16、下列对原文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6 分) A 本文通过评述梵高孤独惨痛的一生和他在艺术上的狂热追求,探讨了他在艺术和世俗间徘徊的心路历程。 B 本文深入探讨了梵高充满矛盾的内心,展示了这位艺术家不屈
23、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C 第 2 段中“看不见的铁 墙”,揭露了当时社会像厚重布幔般的黑暗,竟把梵高的杰作诬蔑为可笑的涂抹。 D 第 3 段中“突兀”和“不可定义”指的是梵高进入艺术史极为偶然,是独一无二的,公认的成规无法解释。 E. 本文显示出这样一种矛盾:纯真善良的绘画大师梵高一生孤独贫穷,这是现实的悲剧,但却是艺术的幸运。 17、第 1 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4 分) ( 1)隐士的某种本质 _ ( 2)不可解决的悖论 _ 18、简答。( 6 分) ( 1)根据 3、 4 两段,解释梵高的画作为什么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2 分) (
24、2)“火中取栗”是个 成语,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 4 分) _ 19、试就本文所说的“不屈和挣扎”的问题,联系一个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4 分) _ 六、( 10 分) 20某地公路旁有一块标语牌,上面是醒目的大字:“让出平安,抢出祸端。”意在告诫司机朋友要互谅互 让,不要抢道行车,否则容易出事故、惹祸端。但这个句子却有歧义,容易使人把“平安”让出去,把“祸端”抢过来的误解。请你帮助修改这条标语,使语意明确。(注意:可增换词语,但不能改变愿意,要求使用对称句)( 4 分) 答: 21概括下面一则寓言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得体, 50 字以内。
25、( 3 分 )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 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 “ 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的。 ” 小猪听了回答道: “ 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 答: _ 22、把下面的例句改写成三个句子,要求层次清楚,语义连贯明白,原意不变。( 4 分) 例句:犹如灯塔的光芒的这一庄严宣言给千百万在那璀璨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倍受煎 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答: _ 七、作文( 60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
26、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 半年 后,前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呢?请以 “窗外的世界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见闻,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 论,抒发感情。 要求:( 1)所写内容要与话题有关;( 2)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 800 字;( 5)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卷参
27、考答案 1、 D 2、 C 3、 A “界线 ”和 “界限 ”都有 “不同事物的分界 ”的意思,但 “界线 ”侧重于分界的 “边线 ”,事物的 “边缘 ”;而“界限 ”侧 重于 “限度 ”。 ( 1) 中 “荣 ”和 “辱 ”强调对 “度 ”的把握,故用 “界限 ”。 “举办 ”常与 “活动 ”搭配, “举行 ”常和 “会议 ”搭配。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叠起;重复出现。 4、 B 5、 B A成分残缺。 “紧密 ”后加 “的城市 ”。 C语序不当,应为 “ 解放和发展 ” ; C句式杂糅,去掉“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 6、 D第一个空选才与下句的句式一致,第二个空选才与开头强调的“
28、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相呼应,这段文字并不强调“浓”还是不浓。 7. B(B. “怎么写”指的不仅仅是结构安排,而应是更为广泛的创 作方法,故 B 项说法错误;从文章第一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可以判断 A 是正确的; C. “原创性立意”的含义在最后一段的开头有比较具体的解说,“材料可以来自其他国家,但结构和性质却是独有的”,然后举例如“温良”等,故 C 说法是正确的; D. 的解释可以在第二段第一句找到依据。 ) 8. C(C. 理解是错误的,从文章最后一段能看出,“原创性努力”即“原创性立意”,它 不仅仅是选材和构思,更重要的是指结合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29、来进行创作,故答案 C。从第二 段开头可以判断 A 是正确 的; B. 说法在原文第二段中可找到依据; D 在文章最后一段有 体现,把握“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中的“这”的指代意 义就能判断。 ) 9. A(从第一段可以判断,不是说“写什么”“怎么写”不要考虑,而是说如果写得“不怎么样”,即不好看,也不感人,不能给人启迪,那么再研究题材和技巧也是没有用的。 ) 10、 A 向:刚才,刚刚。 11、 B B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A 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C 项以,介词,拿,用;介词,凭。 D 项因,副词,趁此,趁机;凭借。 12、 C 说的是王憕、杜恽
30、在乡里有盛名。是指伯父夸赞他的学识。 13、 B A 项中有盛名的是王憕、杜恽,另外,也没有“过早”表现出学识和才能而深受梁武帝器重。 C项在朝廷上不与人争吵和争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梁武帝赏赐给他乐队的原因。 D 项韦睿赏赐给亲朋故旧的财物不是皇帝在攻城以后的赏赐,也没有赏赐部属的意思,晚年也没有信奉佛教。 14、( 10 分) ( 1)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采分点:干,参与;逮,达到,及;“汝逮”是宾语前置。) ( 2)(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 们一定是城中的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采分点:出入,走出;判断句式
31、;自拔,自然可以攻下。) ( 3)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采分点:俯仰,追随,投合;略,大致。每个 1 分。) 15、( 8 分) ( 1)(七言)绝句( 2 分)送别诗或赠别诗( 2 分) ( 2)答案一: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 2 分)收束句用比喻将“离恨”比作湘江 水那样悠长,含蓄绵长。 (2 分 ) 答案二:乐景写哀的手法。用暮春时节给人以春天感觉的典型物候“柳絮飘飞”和“凌寒绽放”来写“离情别恨”使得全诗倍增苍凉之感
32、( 2 分)。用比喻,这种离恨犹如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 2 分) 16、( 6 分) C、 D( C. “看不见的铁墙”主要应指梵高在绘画中所遇到的外部世界给他内心造成的混沌和障碍。 D. “突兀”和“不可定义”,是说梵高进入艺术史是个例外,是独特的现象。“突兀”并非指“偶然”,指“必然”更恰当些;“独一无二”过于绝对,艺术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是有的。) 17、( 1)( 2 分)“隐士的某种本质”:能够承受孤独和寂寞。 ( 2)( 2 分)“不可解决的悖论”一方面,为了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另一方面,孤独和贫穷又加剧精神的苦痛;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体。 18、( 1)( 2
33、 分)因为梵高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并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 ( 2)( 4 分)“火中取栗”原比喻冒风险,白吃苦,未得一点好处。梵高这里指自己的绘画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痛苦生活的结晶。 19、( 4 分)示例: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 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评分要点:“本文所说的不屈和挣扎问题”,专指梵高一类与命运不屈抗争最终获得成功的艺术家、文学家;“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应是与梵高大致等量级的具有典型性的具体实例;“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不只是举例,要就举出的例子谈自己的见解主张。举例
34、 2 分,谈看法 2 分,语言不通顺,酌减) 20、 让三分带来平安,抢一秒惹出祸端。 21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 3 分 ) 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应幸灾乐祸,要关怀、了解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 3 分 ) 22、 第一句:千百万黑奴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种倍受煎熬。 第二句:这一庄严宣告犹如灯塔的光芒。 第三句:这一庄严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附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 ?”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
35、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 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 ,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两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城中的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
36、”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 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在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感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过自己的儿子。他 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
37、,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后来被任命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语 文 答 题 卷 1 至 12 小题 答题卡(每题 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 ( 3 分) ( 2) ( 4 分) ( 3) ( 3 分) 14、( 1) ( 4 分) ( 2) ( 4 分) 15、(每 题 1 分 ,多选或少选扣分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6、 ( 6 分) 17、( 4 分) ( 1) _ ( 2) _ 18、( 6 分) ( 1)( 2 分) ( 2)( 4 分) _ 19、( 4 分) _ 20( 4 分) 答: 21 ( 3 分 ) 22、( 3 分) 答: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