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9030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64 大小:9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 学分 学时:112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 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 、中西结合(七) 、中基(七) 、医药(七) 、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 ,其中期末考试占 80,平时成绩占 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

2、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 、 中医藏象学 、 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

3、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2【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

4、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

5、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

6、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4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

7、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5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

8、主藏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6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

9、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2络脉。3连属部。第二节 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2表里相合。3流注次序。4分布规律。第三节 奇经八脉1生理功能。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7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2通行气血阴阳。3感应与传导。4调节机能活动。【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10、。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8(6)恐(7)惊2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11、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9(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

12、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0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五章 经络第六章 病因课堂讨论式教学第七章 病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516102181931686合计 112四、大纲使用说明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附 1:课堂讨论式

13、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1) 选题: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 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 6-8人为宜。(2)全程指导: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3)分组汇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 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4)点评: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 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5)装订成册:全程录象,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附 2: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评分标准(平时成绩)项 目 分值(分)论文撰写团队合作多媒体制作代表演讲5 分5 分5 分5 分共 计 20 分(计入期末考 试总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