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 101 中学 2017 届高三语文测试题(一) 2016-08-18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 8 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 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
2、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 历史真实 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 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3、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
4、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 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
5、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 颦 蹙( c) 阴谋诡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 蛮横( h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 擅行( sh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 鞭笞( ch)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 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
6、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 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 4 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 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
7、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 同样的方式 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 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8、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 。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
9、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 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 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
10、”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 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 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D. 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分) A. 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 一步步削弱皇权势力。 C. 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 尊奉前朝皇帝为正统。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 。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
11、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 嫡长子继承制 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 ”,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
12、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 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
13、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 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4、) A. 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B. 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 胄”即帝王的子孙。 C. 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D. 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子杀父母,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7. 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6 分) 8.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
15、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 , ,固一世之雄也。”司马迁创作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 4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阅读文言文,完成 9 14 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 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
16、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 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
17、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 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负 天下以不义之名 B. 如 审 有机关 C. 亡 其母也 D.赍物具千数 谢 之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
18、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 之 必伤义而不得宋 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B.设 以 攻宋 不赂者 以 赂者丧 C.遂失 其 母 而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安能飞 而 不集乎 箕踞 而 坐 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A. B. C. D. 12.对下列句子及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于是乃 偃 兵,辍不攻宋。 句子的意思是:于是
19、(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句中的“偃”字和“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是相同的。 B.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句子的意思是:说他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 句中的“鸢”字与“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的“鸢”字意思是相同的。 C.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木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 句子中的“集”字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字的意思是相同的。 D.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句子的意思是:鲁班为此失去了一只手臂,那天吴中便降下了大雨。 句中的“为”字与“为情所困”的
20、“为”字意思是相同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2 分) ( 2)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2 分) 14、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我们称李白为“诗仙”,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请结合一个例子,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 5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或者相关文学常识。( 8 分) 自古“春秋多佳日”。
21、春天可以用来寄托人生理想,曽皙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 , ,咏而归。”(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在兰亭集序中记录下了一次古人春天的雅集,他也写道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而秋也注定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王勃在 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 ”为秋天着色;范仲淹在苏幕遮中用“ 、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秋天添彩。“秋”也常 被 用 来 形 容 危 急 存 亡 的 关 键 时 刻 , 诸 葛 亮 在 出 师 表 的 开 篇 便 写 道“ ,今天下三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3 题。( 12 分) 月下独酌 花
22、间一壶酒,独酌无相 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1,行乐须及 2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 3游,相期邈云汉 4。 【注释】 1、月将影:月和影。 2、及:趁。 3、无情:忘情,即道家所说的超然于一切之上的精神状态。 4、云汉:天河。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23、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1)李白自称“酒中仙”,他在许多诗中写道饮酒。下列对月下独酌和将进酒的比较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这两首诗都属于古体诗,在对仗、押韵、“诗有定句,句有定字”等方面都较近体诗更加自由。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同时,也都表达了面对人生失意而“及时行乐”的思想。 C、这两首诗都写了月下饮酒的场面; 同时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心绪。 D、这两首诗前者每句五言,后者每句七言,在语言运用方面句式颇为整齐,读来节奏感很强。 E、这两首诗
24、前者借助想象,后者则引用典故,它们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 2)“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也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下列诗句中描写的“酒”不具备这一特点的是( 2 分)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C、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3)唐宋诗醇中对月下独酌有如下评语:“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随复潦倒,终不胜旷达。”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通过“奇趣”表现“旷达”的。( 6 分) 17
25、、下面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的故事。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 还快呢!”这句话中,“你”和“她”表面上分别指 、 ,实际上分别指 、 。( 4 分) 1这日天 寒,宝玉想起宝钗近日在家养病,特来探视。两人在屋子里坐着,宝玉因听说宝钗佩戴的项圈上刻着八个字,便讨过来细看。 2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音未了,黛玉已然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宝钗忙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指着宝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3宝钗又说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道:“今儿他
26、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宝钗这才嘻嘻一笑。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 18 23 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 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
27、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 ,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4薛姨妈留他们喝酒吃果子。宝玉不等烫酒,端起冷酒就喝。宝钗忙劝道:“酒要热的吃下去,发散得才快。若冷的吃下去,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宝玉听这话有理,忙放下酒杯。 5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来一只小手炉给黛玉取暖,说是紫鹃叫送来的。黛玉笑对雪雁道: “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 6宝玉嘻嘻一
28、笑,知是黛玉指他前次喝冷酒没听她劝。宝钗虽不明前因,也能听出话音,只是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便不去计较她。 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 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 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
29、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 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 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
30、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 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31、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两项是( 4 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
32、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 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18.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7 分) 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3 分) 作者对鲁迅又多了那些了解?( 4 分) 19.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4 分) 20.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 100 字)( 6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4、微写作( 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
33、超过 150 字。 ( 1)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林冲(水浒传) 阿 Q(呐喊 阿 Q 正传) 翠翠(边城) ( 2)近期,教育部发布文件,取消了体育比赛、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奖考生的高考鼓励类加分。对此, 你是否赞同?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 3)请以“荷”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5、作文( 5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 ,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