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涯導向之研究A Study on The Career Orientations on the Par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黃寶慧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Pao-Hui Huang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ssociate P.tw台中市北屯區平興街 21 號電話:04-22433128傳真:04-22413327李慧真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生Hui-Chen LeeChaoyang Universit
2、y of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S彰化縣芬園鄉社口村芬草路二段 303 號電話:049-25220562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涯導向之研究摘要近年來高學歷人口成長快速,大學學歴已不復具謀職優勢;而業者則企盼覓得適任的員工,為公司創造優異的績效。大學生若能瞭解其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之影響情形,除有益於提升個人競爭優勢,在眾多的職場新鮮人中脫穎而出,亦有助於找到更正確的人生道路。本研究於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間,以台灣地區北、中、南部一般大學、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之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1
3、,24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00份,有效回收率達96.15%。採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並針對樣本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之交叉分析、信度分析、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多重比較之差異性分析,瞭解各變項研究構面之認同程度,再利用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瞭解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間之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四者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及正向影響關係,亦即愈佳的人格特質會產生愈積極的價值觀、良好的生活型態及明確的生涯導向。且大學生就業比例高於繼續升學,尤其以管理學院之學生意願最高,因為學生覺得在校所學能
4、與未來工作接軌。而繼續升學意願高低,則受到經濟與能力因素影響,故建議大學生應考量自身經濟負擔及就讀研究所之投資報酬率,再決定是否繼續升學或就業。關鍵詞: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生涯導向3壹、緒論一、研究背景與動機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99 年底台灣地區具大學學歷者達 398 萬 1 千人,研究所學歷達 92 萬 5 千人。近十年來,大學程度的人口平均年增率為 10.1,高學歷人口成長快速,許多大學生為了避免自己陷入失業的窘境,或為了提升個人的競爭優勢,而選擇繼續升學。然而企業界真的認為高學歷人才品學兼優,具有較好能力與發展性嗎?大學生若能瞭解其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之影響情
5、形,除有益於提升個人競爭優勢,在眾多的職場新鮮人中脫穎而出,亦有助於業者覓得適任的人才為公司創造優異的績效。二、研究目的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一)瞭解大學生對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之認同或重視程度。(二)瞭解人口統計變數對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是否有顯著差異。(三)探討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四者之關聯性。貳、文獻探討一、研究變項定義(一 )人格特質每個人都擁有個別獨特的人格 ,以應付外在環境,其行為上所顯示的獨特個性,因此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極大,但人格特質涉及心 理與行為層面,至今
6、各學者對人格特質的定義仍是眾說紛紜。Robbins (2003)提出在許多情境中,出現可標明且持久的特徵,即為人格特質。Rotter (1954)將人格特質分類為內、外控人格特質,內控人格為相信自身可以控制環境造成之影響;反之,外控人格則認為非自身行為可控制環境造成之影響。Friedman & Rosenman (1974)提出A/B型人格特質,認為A型人格具有積極行動與情緒的特性,而B型人格則為A型的相反;綜合二者的AB型人格,即為同時擁有A 、B 型部份特徵。Schultz (1998)將人格歸納出外界可見、持久與獨特的個人特性組合,包括外在與內在特性,能夠影響個體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目前
7、以Costa & McCrae (1986)的分類法最被廣泛使用,將人格特質分為以下五大因子,茲分述如表1:表 1 五大人格特質典型特徵人格特質 典型特徵外向性 自信、主動活躍、喜歡表現、喜歡交朋友、愛參與熱鬧場合、活潑外向。開放性 有開闊心胸、富於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喜歡思考及求新求變。勤勉正直性 努力、有始有終、不屈不撓、詢規蹈矩、謹慎、有責任感、細心。4親和性 有禮貌、令人依賴、待人友善、相處容易、寬容。情緒敏感性 容易緊張、過分擔心、缺乏安全感,較不能妥善控制情緒、敏感。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二)價值觀價值觀是深植個人心中指引自我行為,屬於人格結構的核心地位,從成長過程中,經學習及
8、經驗的累積建構而成,是決定人類行為之重要變數。Mintz (1995)、楊國樞與李美枝(1984)定義價值觀為人類心目中根本基礎信念,個人在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受有形與無形之價值引導,而有不同的喜好及行為表現。Schwartz & Bilsky (1990)認為價值觀是個人對於物品、行動、生活方式、社會或政治團體及其結構所做選擇,其所謂好、更好或最好的一種原則或標準。白崇亮(1979)、Schwartz (1992) 等認為價值觀是個人的期望目標,此期望目標對於個人在生活態度上具有某程度的指標原則。翁淑緣(1984)引用Morrics (1956)理論指出個人藉由價值觀而偏好某特定行為方式,並
9、朝向主觀認為有價值的目標。Brown (1976)說明價值觀為個體認為重要的事物或觀念,代表其對於某些事物或情況之慾望、喜好、厭惡及需求。張春興(1992)認為價值觀指社會公認值得追求事物的條件,或個人憑其主觀判斷,認為事物中與自身有關,且具有重要性與意義性者即為有價值。(三)生活型態每個人都會受到個人、家庭、朋友、社會的因素,造成生活方式的變動。Demby (1974)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或群體在社會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內在心理特質,此特質表現於動態生活中,形成對資源、精力及時間分配上的外在行為模式。Singer (1982)、Plummer (1974)等說明生活型態是反應人的實際
10、生活方式、興趣與看法,並導引人們每天從事活動的一種行為。Lazer (1963)、Engel et.al (1978) 等認為生活型態是某族群受到外在影響表現的特徵,這些特徵足以顯示群體間差異,且具體表現於動態生活模式中,因此生活型態是文化、次文化、價值觀、資源、社會階層、參考群體、家庭及法等力量所造成的結果。Kelly (1955)提出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及意見(Opinion)之AIO量表,以衡量生活型態,此研究方法獲得Kotler (1991)的認同。而Plummer (1974)在 AIO變數中,又加入人口統計變數,構成目前衡量生活型態的四個重要構面。綜上
11、所述,本研究歸納出充實勤奮型、休閒娛樂觀、流行感受度、傳媒依賴度及精打細算型五種變項,藉此探討各類生活型態之大學生升學及就業意願的傾向是否也與其有所關聯。茲分述如表2:表 2 生活型態定義與典型特徵構面名稱 定義內容 典型特徵活 動 一種具體的行動。例如:看電視、購物, 告訴鄰居有關新產品等。 工作、嗜好、公眾事物、渡假、娛樂、社團、社區、購物、運動。興 趣 指對於事物、事件或某一主題的興奮程度,可以使人們產生特別而且持續的注意。 家族、家庭、工作、社區、消譴、流行、食物、媒體、成就。意 見 指個人對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問題給予口頭或書面的表達。 自我、社會議題、政治、商業、經濟、教育、產品、未來
12、、文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四)生涯導向5生涯最早始源於心理學與輔導理論,1960年代後, 生涯的概念才開始被廣泛的運用(李俊杰, 2004)。Gysbers (1981)、金樹人(1988)、林幸台(1992)等研究發現生涯是人一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與職位,會影響個人工作、職位與經驗及休閒生活,而形成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Arthur & Lawrence (1984)認為生涯是指個人在一生中的職位變換過程,而此種過程能帶給個人進步、成長、工作及生活的意義。陳海鳴與辛秋菊(1995)說明生涯是個人終其一生中與工作有關之知識、技能、經驗、態度、行為及價值等結果,具有個別性與終身性。Van Man
13、nen & Schein (1977)指出個人的自我能力、需求和價值觀是影響生涯導向的重要因素。蔡俊良(1994)說明生涯導向是透過個人與組織環境互動所獲得的資訊,據此幫助自己了解重視的價值觀、動機及能力,進而對未來組織發展狀況做評估,以決定下一個生涯步驟。黃高賢等(2003)認為生涯導向是個人主動對於生涯規劃進行深思熟慮的評估,審慎擬定計畫,並確實執行。Aryee & Leong (1991)將生涯導向定義為與工作相關的價值觀,會反映出個人對於工作型態、績效標準、工作內容認可等方面的偏好。二、研究假說(一)人口統計變項對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之差異分析1.人口統計變項對人格特質
14、之差異性分析Hurly (1991)、涂秀文 (1998)等指出男女資優生在人格差異不大,但女性容易受傳統社會刻板印象的羈絆,而無法盡情發揮潛能。Feingold (1994)提出男性個性比女性堅決、自尊心較高,女性個性較內向、焦慮、信任感等。董倩倩(2006)研究發現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空服員之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生涯發展傾向皆有顯著性差異。黃彩霖(2003)研究指出已婚者的情緒穩定性比未婚者高。曾士祈(2008)研究發現業務員之人格特質在性別上並無差異,而教育程度以高中職以下較具積極性,已婚者較未婚者更具社會期許 ,工作年資以十年以上的集群在積極性與社會期許最高。但是劉于甄(2009)研究結
15、果顯示人格特質與人口變項沒有顯著差異。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1: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人格特質具顯著關係。假說1-1: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人格特質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1-2: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顯著正向影響人格特質及其子構面。2.人口統計變項對價值觀之差異性分析鄭增財(2000)提出人口統計變項是影響價值觀主要因素;黃光國(1993)亦認為其為重要關鍵。Jurgensen (1978)認為年齡增加會造成工作價值增強或減弱,越年輕越看重工作之成長及報酬,而年長世代則看重國家發展及服務社會的集體利益。Johnson (2002)在其研究中發現,性別、種族、參與群體、社會出身
16、及早期工作經驗,對青少年先期的工作價值觀有顯著的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2: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價值觀具顯著關係。假說2-1: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價值觀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2-2: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顯著正向影響價值觀及其子構面。3.人口統計變項對生活型態之差異性分析Allison (1984)、Selby et. al (1990)、李宜芳(1994)、李麗晶等(2001) 指出不同性別運動員的健6康對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陳昭伶(2004)、曾建興等(2008)發現性別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李麗晶等(2008)提出學生運動員之年齡、運動時間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皆
17、無顯著相關。陳國鑫等(2007)發現大專院校內參與運動社團學生之生活型態有正向影響。許嘉甫(2010)研究指出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型態差異性比較,以性別、就讀部別、年級達到顯著差異。王韻(2010)提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及婚姻在生活型態上,有部分顯著差異情形,而職業則皆未達顯著差異。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3: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活型態具顯著關係。假說3-1: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3-2: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顯著正向影響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4.人口統計變項對生涯導向之差異性分析Slabbert (1987)認為生涯導向會影響個人的工作部
18、門、職業、與工作的地理位置,且會隨著年齡和管理階層而有所不同。林明杰(1990)、劉念琪( 1991)、丘睦杰(1994) 等發現不同年齡者,對於生涯發展的選擇有顯著影響,年齡愈大者會選擇安定性高的職務。林幸台(1976)、夏林清(1983)、 Super (1984)、江福清(1993)、黃淑敏(1999)、蔣永勝(2004)等亦主張個人的生涯發展成熟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隨著改變,因此認為職業選擇態度隨年齡增加而成熟。而Hartung (1997)、Bakar & McCracken (1994)、吳秀碧(1984)、張振成(1985)、李錫津(1993)等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的生涯發展無顯著
19、差異。劉怡媛(1988)針對相同科技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年齡與生涯導向無關。劉念琪(1991)、林詩芬(1993)、丘睦杰(1994) 等則發現性別對個人生涯導向達顯著差異;而 Delong (1982)、Watts (1989)、黃惠惠 (1994)等研究顯示相反的看法。袁志晃(1994)說明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地位是影響子女建立價值觀和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徐昊杲(1990)發現學生的生涯發展,均支持家庭社經地位與青少年生涯發展的相關性。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4: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涯導向具顯著關係。假說4-1: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4-2
20、: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顯著正向影響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二)人格特質與價值觀之關聯性Hellriegal et.al (1989)將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歸納為遺傳、文化、家庭、群體與生活經驗等變數,其中文化表示人自出世後屬於某特定文化、價值觀、規範與行為準則。李隆煇(2005)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父母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呈現正相關。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5: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具顯著關係。假說5-1: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5-2:人格特質顯著正向影響價值觀及其子構面。(三)人格特質與生活型態之關聯性楊美怡(2002)發現教育程度越高之父母,在謹慎負責層面擁有較高
21、及穩定的人格特質。劉于甄(2009)探討內外控人格與大學生生活型態的各層因素中,結果顯示是具顯著關係,意指內控人格愈高者,愈能融入大學生活型態,學生生活型態之學業因素影響程度最大,其7次是社團活動,最後是人際關係。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6:人格特質與生活型態具顯著關係。假說6-1:人格特質與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假說 6-2:人格特質顯著正向影響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四)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之關聯性Engel et.al (1982)認為生活型態乃個人價值觀與人格的綜合表現,亦即個人價值觀與人格特質顯著影響生活型態。而張惠慈(1994)亦認為價值觀會影響學生的生活型態
22、。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7: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具顯著關係。假說7-1: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假說7-2:價值觀顯著正向影響生活型態及其子構面。(五)人格特質與生涯導向之關聯性陳以亨與李秋燕(2000)發現人際技巧對生涯發展傾向升遷有正向影響;而在解決衝突能力、樂觀取向對生涯發展呈現負向影響。林明杰與黃正明(2005)提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對於生涯發展有顯著的影響。賴碧(2002)發現傾向內控人格特質之女性,較敢挑戰與負責,因此生涯發展愈成功。李再長與李俊杰(2004)研究發現員工之人格特質較正向,其生涯規劃的明確度及積極度皆高於人格特質負向者。劉錦勳(2001)
23、提出台商之人格特質,以情緒穩定、外向健談、創新開放、信任合作及謹慎負責與生涯發展傾向有正向關係。簡維君(2006)發現女性資優學生之內在生涯成功,以人格特質之嚴謹性 、 經性 、外向性與和善性比例最高;外在生涯成功以人格特質之嚴謹性與性別刻板知覺比例最高。Horner (1972)、Hoffman (1977)、Kaslow & Schwartz (1978)研究發現資優女生常有害怕成功與隱藏才能之行為反應、對學業與生涯期望較低、生涯自我效能受限於傳統角色、低自尊心、重視人際關係與婚姻等問題,其生涯動機更受性別角色影響,導致生涯準備度不足。綜上所述,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假說8:人格特質
24、與生涯導向具顯著關係。假說8-1:人格特質與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假說8-2:人格特質顯著正向影響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六)價值觀、生活型態與生涯導向之關聯性Schein (1968)認為才智、能力、動機、需求、態度及價值觀等個人因素會影響生涯規劃,進而影響個人選擇職業的觀念。Delong (1982)指出生涯導向是個人對事業發展的態度、價值觀及需求。Walls (1974)提出成人的價值觀與生涯成熟呈正相關。王慧君(1990)認為工作價值觀的改變,將影響未來職業生涯。Brown (1996)認為個人工作價值觀是工作角色的信念,為職業發展、職業選擇及其滿意度的首要影響因素。陳怡靜(2
25、001)提出影響知識工作者職涯歷程的原因可能包括工作價值觀等因素。楊美怡(2002)發現不同生活型態的學生其生涯導向不同。綜上所述,學生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而改變個人對事情之觀念,同時也會作為生涯導向之基礎,因此價值觀及生活型態愈佳,其生涯導向亦愈佳。本研究推導擬定研究假說如下:8假說9:價值觀與生涯導向具顯著關係。假說9-1 :價值觀與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假說9-2 :價值觀顯著正向影響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假說10:生活型態與生涯導向具顯著關係。假說10-1 :生活型態與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假說10-2 :生活型態顯著正向影響生涯導向及其子構面。参、研究方法一、研究範
26、圍及對象本研究以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2 月為樣本範圍,針對台灣各大專院校仍在學就讀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包含一般大學、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二、研究架構人口統計變項性別 住宿情形年齡 可支配金額戶籍地 家庭負擔子女教育費用學校所在地 父親教育程度就讀學院 母親教育程度學校類別 父親職業類別學校屬性 母親職業類別人格特質樂觀親和外向性開放性勤勉正直生活型態全方位型精打細算傳媒依賴度價值觀健康人生外在價值心理價值倫理道德愛情觀生涯導向職涯規劃工作穩定性9圖 1 本研究架構圖資料來源:二、變數的操作化定義表 3 變數的操作化定義彙整表資料
27、來源:本研究整理 肆、研究結果一、樣本特性分析本研究共發放 1,248 份問卷,剔除填答不完全等無效問卷 48 份,回收有效問卷為 1,200份,有效回收率達 96.15%。(一)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男性略多於女性占 51.1%,主要年齡介於 20-21 歲占 52.6%,大四生比例最多占 53.4%,戶籍地以北部最多占 41.7%,每月可支配金額介於 4,001-6,000 元最多占 33.8%,父、母親就業比例分別為 88.3%及 68.6%。學院集中於商管及理工學院分別占 67.7%及 70.2%,校別為普通大學及科技大學分布均變 數 構 面 操 作 定 義 參 考 來 源人口統計變項性別
28、、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職業及個人月收入。Chubb(1981) 、Torkildsen(1983) 、侯錦雄(1990)外向性 自信、主動活躍、喜歡表現、喜歡交朋友、愛參與熱鬧場合、活潑外向。開放性 有開闊心胸、富於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喜歡思考及求新求變。勤勉正直性努力、有始有終、不屈不撓、詢規蹈矩、謹慎、有責任感、細心。親和性 有禮貌、令人依賴、待人友善、相處容易、寬容。人格特質情緒敏感性容易緊張、過分擔心、缺乏安全感,較不能妥善控制情緒、敏感。Rotter (1954)、Schultz (1998) 、Costa& McCrae (1986)價值觀受到消費者自身的因素而影響,包含
29、健康人生、外在價值、心理價值、倫理道德、愛情觀共五項。Schwartz (1992)、England (1975)、Rokeach (1973)、Allport(1960)、Kluckhohn (1951)、Spranger(1928)生活型態構面分全方位型 、 精打細算 、 傳媒依賴度 。徐寶聲(2006) 、黃慧真(2006) 、林玉君(2005) 、鄭順璁(2001)職涯規劃生涯導向工作穩定性包含技術/功能性 、 管理能力 、 創業 、 獨立自主 、 工作保障 、 服務/奉獻 、 挑戰 、 生活 、 地理保障Schein(19781990)10為 50%,學校屬性以升學就業並重最多占 4
30、9.8%,學生住宿情形以在外租屋比例最多占 59.1%;家庭負擔子女教育費用以能負擔但稍有壓力最多占 39.8%;在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分別為 34.6%及 39.5%;父、母親的職業類別以第三類中收入最多分別為 35.12%及34.1%。(二)升學規劃量表 -影響因素畢業後計劃以繼續升學最多占 28.2%。選擇當兵後再就業 、 直接就業之原因受能力及經濟影響最多,就業原因以獲取工作經驗最多;選擇當兵後再升學 、 繼續升學之原因受能力影響最多,且以堅持國立學校最多;選擇以當兵後再出國留/遊學 、 出國留/遊學,繼續深造之原因為受抱負及能力影響最多;選擇以先進入職場,再升學之原因為受經
31、濟及能力影響最多。(三)個人基本問項與生涯規劃之就業意願比例交叉分析就業意願比例算法為:當兵後就業、直接就業及先進入職場再升學的加總,再除以受測人數總和。就業意願女性高於男性比例占 67.97%。學校屬性偏重就業比例最高為79.09%。每月可支配金額之就業意願以 4,000 元以下比例最高占 68.84%。家中負擔子女教育費用之就業意願以無法負荷比例最高為 80%。二、信度分析衡量量表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穩定性的指標,本研究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量表之 Cronbachs 值分別為 0.927、0.893、0.789、0.719,整份問卷的Cronbachs 值為 0.949
32、,當問卷的 Cronbachs 值高於 0.7則具有相當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即可靠程度相當高三、效度分析及因素命名針對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生涯導向四個構面進行取樣適性量數(Kaiser-Meyer-Olkin;KMO )及 Bartlett 球形檢定,KMO 值愈大,表示變項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大學生的人格特質 KMO 值為 0.932;價值觀 KMO 值為0.913;生活型態 KMO 值為 0.810;生涯導向 KMO 值為 0.732,均達到 p0.001 顯著水準。將人格特質命名為樂觀親和、外向性、開放性、勤勉正直四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49.456%
33、。價值觀命名為倫理道德、健康人生、心理價值、外在價值、愛情觀五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53.424%。生活型態命名為全方位型、精打細算、傳媒依賴度三個因素,全部解釋變異量為 38.979%。生活導向命名為職涯規劃、工作穩定性兩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45.556%。本研究將研究生之人格特質,經因素分析後,得四個構面,人格特質皆因素命名為樂觀親和、外向性、開放性、勤勉正直四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45.943%。價值觀命名為倫理道德、健康人生、心理價值、外在價值、愛情觀五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52.865%。研究生之變數命名為休閒娛樂、進取自約、傳媒依賴度、精打細算四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45.083%。生活導向皆命名為職涯規劃、工作穩定性兩個因素,全部解釋變易量為 44.225%。四、描述性統計分析(一)各變項描述性統計分析人格特質、生活型態與生涯導向其子構面之平均數皆高於中間值 3,顯示大學生對於各構面問項普遍認同。價值觀子構面,道德平均數皆高於 4,表示大學生最認同自己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