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从最初的葡汉词典到后来的西儒耳目资,这种方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初创完成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不但开启了中文拉丁音化的历程,而且对日后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及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关键词:耶稣会士,汉语拼音方案,历史演变16世纪之前,西方文献中有关中国的记载不多,且很少涉及语言,因此“研究”二字无从说起。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总结以往传教经验、教训基础上他们认识到,“进入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有着自身完备的文化和制度的庞大国家进行传教,首先应当会读、会写、会说中国语言”1(P44)。正如范礼安所言,要确保在华传教成功,“最要之条件,首重熟悉华语”2(P21)。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利玛窦曾详尽列举汉语难学的五大理由,其中一条便是汉语语音的声调差异微小:“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声调或变音,非常难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