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3-03一、引言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专业教育不同,其宗旨不在于增长知识,而重在启迪思维、陶冶情操。2如果说专业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事”,那么通识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3我国高校的通识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知名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此后,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推动下,开设通识课的高校数量、课程门数和选修人数迅速增长,通识课在我国高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决定了通识课必然有其自己的特点与需求。不了解这些特点与需求,通识课的教学与管理就可能面临困境。为此,本文从通识课的特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