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渔里丝网船的调查与传承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 602 班指导老师:史林华、寿章元一、课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余新的前身叫“渔里” ,渔里是由于渔民多而得名。渔里的水资源特别丰富,河道交叉风景秀丽,河岸边花红草绿,垂柳如烟;河道里鱼虾成群,味道鲜美。因此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渔民都聚集到这里捕鱼为生。聚集在这里的渔民大多数是一船为一家。每天傍晚,渔民们妻子在船尾摇着橹,丈夫盘腿坐在船头用小棒拨撒下丝网。凌晨早早地出去收网,晨曦
2、初露,他们船头接船尾摇着撸划着桨都来到渔里集市摆摊卖鱼,维持生计。他们觉得这里的收成比老家多,所以都不愿回去,长此以往,这里变成了一个渔民村渔里。渔船是渔民捕鱼的主要工具之一,丝网捕鱼是这里渔民最常用的方法,为此人们就将这里的渔船称之为“渔里丝网船” 。渔里渔民就这样世世代代在这渔船上辛勤捕鱼,过着能温饱的生活。他们勤劳好学、勤俭持家,船破了自己修,慢慢地学会了修船和造船技艺。有的渔民还成为当地的造船知名匠人,而且生意火爆。修船、造船工艺及渔里丝网都已经成了余新的文化之一。这样进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现在面临消失,造船技艺将面临失传。2005 年,余新镇政府为韩明华先生申报了造船技艺的非物质文化
3、遗产。作为余小人有传承这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余新这方水土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里丝网船的现状如何?今后如何延续?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里丝网船的调查与传承。二、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学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从“渔里”的由来到“余新”的形成,告诉学生”余新”的“身世” ,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人民;让学生懂得渔里渔民今昔生活的变化,是党和政府对渔民的关怀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渔里丝网文化的内涵,通过学习,促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通过活动让学生既要传承
4、渔里丝网船,又要发扬南湖红船精神。3、通过动手实践,提高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研究报告2言表达能力。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三、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及活动准备:1、制定调查内容1)成立船承小队2)制定研究计划3)确定制作渔里丝网船模型4)确定辅导老师2、活动计划我们的课题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里丝网船 ”的调查与传承队名 “船“ 承小队指导老师 史林华 寿章元 组员 曹依妮 曹沈彦、王帅、傅忆晨、范严鑫 研究的目的 让更多的人知道余新“渔里丝网船 ”,宣传“渔里丝网船”文化,传承“渔里
5、丝网船”文化。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活动时间 成员 “渔里丝网船”由来上网查找、调查问卷2017 年 8 月至 10月曹沈彦王佳雯“渔里丝网船”制作与传承上网查找、调查问卷、采访、实地考察2017 年 10 月至 11月曹依妮范严鑫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供参考研究方法: 1、上网查找 2、图书馆查找 3、调查问卷 4、采访、访问 5、实地考察 6、亲自实验1、采访对象不在。可以进行事先约定等。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有关方面的技术问题。请老师、家长、专家指导等。我们预期的成果 让更多人知道渔里丝网船,宣传渔里丝网船文化,学习渔里丝网船制作。成果的表达形式 结题报告、小论文、体会、图片、教材
6、等。第二阶段:活动阶段:(一)目标:完成调查内容(二)时间:4 个月3(三)形式:分组活动,采访、查资料、收集实物、拍摄照片。(四)小组汇总交流情况: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一)对渔里丝网船的调查余新的前身叫“渔里” ,渔里是由于渔民多而得名。渔里的水资源特别丰富,河道交叉风景秀丽,河岸边花红草绿,垂柳如烟;河道里鱼虾成群,味道鲜美。因此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渔民都聚集到这里捕鱼为生。聚集在这里的渔民大多数是一船为一家。每天傍晚,渔民们妻子在船尾摇着橹,丈夫盘腿坐在船头用小棒拨撒下丝网。凌晨早早地出去收网,晨曦初露,他们船头接船尾摇着撸划着桨都来到渔里集市摆摊卖鱼
7、,维持生计。他们觉得这里的收成比老家多,所以都不愿回去,长此以往,这里变成了一个渔民村渔里。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渔民生活,大多数渔民都改行上岸办厂、开店,经商,有的成了厂长,有的是公司经理,逐步过上了好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作业程度的不断提高,捕鱼已经用上机动大船或者舰艇。所以现在余新河里的渔里丝网船已经很是少见,修船、造船的手工匠人面临消失。2005 年余新镇政府将以韩明华的名义申报造船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小人学习和制作的这艘代表着余新人民生活的缩影的“渔里丝网船模型”有着特殊的意义。传承渔里造船的木工技艺,学习渔里人不怕艰苦和勤俭好学的品质,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这一文化是余新学
8、生的责任。(二)对南湖红船的调查1959 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根据中共“一大“会议时来嘉兴安排游船的直接当事人王会悟回忆,仿制了一艘丝网船模型,送到北京请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认可。后按模型原样仿制了一艘画舫,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供群众瞻仰。第四阶段:活动结果及分析这次活动中,我们一共散发了 200 张调查表,收回 178 张,调查情况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里丝网船的调查表你们知道渔里丝网船吗?你知道渔里丝网船的来历吗?你们觉得应该保护渔里丝网船吗?渔里丝网船如此宝贵,你觉得应该传承吗?现在有大货轮船以及更多船,你觉得渔里丝网船多余吗?你觉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吗?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应该
9、不应该应该不应该多余 不多余重要 不重要4157人32人168人21人178人11人183人6 人 21 人 168人164人25 人83% 17% 89%11% 94% 6% 97% 3% 11% 89% 87% 13%从这次调查活动来看,知道渔里丝网船的人不多,更不知道该怎样去传承,于是我们认为:1、充分认识保护渔里丝网船造船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渔里丝网船是余新人的生活缩影,积极参与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去。2、积极地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采用“讲渔里丝网船故事” 、 “画渔里丝网船” 、 “ 开展家庭渔里丝网船实践活动”等形式向自己的家庭宣传渔里丝网船的来历
10、,传承和创新渔里丝网文化的重要意义。3、要求每个余小人都要以制作“渔里丝网船”为载体,学习、传承和发展渔里人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地以渔里“匠人”精神激励自已的学习使之精益求精。4、学校已经开设了“渔里丝网船模型制作”课程,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制作,动动手、动动脑,学技艺、长见识。第五阶段、活动成果 1、我们的非遗活动在南湖新闻网、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中都有报道。嘉兴电视台知道我们学校正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特地来采访我们,且在“嘉兴新闻” ( 今晚 8 点)栏目中播出。5为了方便学习和制作,在寿老师等多位老师的努力下,还编写了渔里丝网船的教材和课程纲要 。6五、学生参与活动后的
11、体会学生的体会极其深刻,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方面:1、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到渔里丝网和南湖红船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到传承渔里丝网文化和发扬红船精神的重要意义,明白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么的重要。2、经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知道了宣传、传承渔里丝网文化是我们与小人的责任。4、懂得了在行动前应认真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从而事半功倍,大大增加行动的效率,更好的完成任务。5、在实践活动中,编写了渔里丝网船教材,和课程纲要,使“渔里丝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六、收获及建议经过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等实践活
12、动,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了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实社会调查,这就需要与别人接触,与别人交谈,从而得到一些我们所需的数据与评价。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有效信息,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涉能力。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通过团队合理的分工安排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损失,这对于我们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机会。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7之处,但是我们还有机会再慢慢改进,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而这种意识就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觉得单单传承渔里丝网船还不够,我们决定学习制作渔里丝网船为载体,传承渔里文化,更要学习、传承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