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9 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 一、选择题 ( 本 大题 共 25 小题, 每小题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测定其年代距今 4080 年至 3690 年,它相当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下列关于统治者暴政的言论,属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的是 A、“焚诗书而明法令” B、“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D、“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3、 有书记 载,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曾经“烽火戏诸侯”。如果烽火点燃,前去随从周王作战的西
2、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中哪个距离最近? A、秦国 B、晋国 C、卫国 D、宋国 4、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社会特征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周围还包括许多属国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D、受封的王族、功族和先代的贵族要向天子交纳租税 5、近来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电视连续剧魔幻手机,剧中主人公通过一部摩 幻手机能够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过去。如果你拥有一部这样的手机,让你回到西周时期,你不能看到下列什么? A、田地里很多人用铁农具在生产 B、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平坦的大道 C、不少诸侯穿着刺绣的衣服朝觐
3、天子 D、沿路不断看到涂着漆的车 6、下列与商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符的是 A、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B、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C、考工记记载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D、出现了原始陶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7、下列成语与春 秋五霸对应不正确的是 A、晋文公 退避三舍 B、赵括 纸上谈兵 C、楚庄王 问鼎中原 D、勾践 卧薪尝胆 8、列宁曾经说过: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象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以下战争能说明列宁这句话的是: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
4、动 C、犬戎破镐京 D、长平之战 9、右图信息对哪种税制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A、井田制 B、初税亩 C、封国制 D、编户制度 10、下列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是真实的是他在公元前 350 年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 50 亩田地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 A.、 B、 C、 D、 11、 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发生 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 都江堰等地受 灾严重 。 关于 古代 都江堰的各项解说中,不正确
5、的是 A、 主持修造者是秦朝蜀守李冰 B、 它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它修建在长江的上游 D、 它的修建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2、 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战国时期: A、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B、 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 土 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难 D、诸侯纷纷变法,重视农业生产 13、公元前 7世纪今山东境内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A、发现并记录了“有星孛于北斗” B、“通工商之业,便
6、鱼盐之利”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相地而衰征” 14、 2004 年 4 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 见下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你认为有道理的是: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传 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年。” 丁说:“大概是想让美国人知道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A、 B、 C、 D、 15、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阶级和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都有代表自己利益的观点立场和要求主
7、张。下列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主张是: A、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B、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C、 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 D、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16、 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 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 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 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17、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表述, 正确 的是 A、墨经中记载的浮力理论和杠杆原理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8、总集,其中 “风 ”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 C、扁鹊的“四诊 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D、青铜器的装饰由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面 18、 小华今年暑假到长沙旅游,在博物馆里,他看到了许多显示古代荆楚文化繁荣的文物。下列 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荆楚文化的是: A、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B、战国时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C、曾侯乙墓全套青铜编钟 D、御龙图 19、封建社会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叫庙号。下列属于庙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C、周武王 20、秦朝田律规定:从春 季二月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打柴、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鸟
9、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或陷阱。这些禁令,到七月才开始解禁。对秦田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秦政府重视环境保护 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是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运用 反映秦汉时人们已能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 、 、 、 、 21、 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司马迁的充分肯定,主要是因为此次起义 A、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 得到广大人民响应,为 西汉建立打下基础 C、 符合广大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愿望 D、 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22、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 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
10、 西周 B、 东周 C、 秦朝 D、 西 汉 23、通典职官载:“汉刺史乘传(公车)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 B、刺史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 高官 C、刺史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域 D、这里的“汉”指西汉 24、汉武帝推行的下列制度,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一致的是分封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察举制度 A、 B、 C、 D、 25、秦始皇时,“令黔首自实田”,载于户籍,户籍上有了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汉承秦制,出现了更为严密的相关制度。下列对于这一相关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百姓有独立的身份 B、依据人口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
11、役、兵役 C、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D、 便于控制和剥削人民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四小题,第 26 小题 13 分,第 27 小题 15 分,第 28 小题 10 分,第 29 小题 12 分) 26、 水 利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 13 分) 材料 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迁,带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时,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因此,兴修水利显得十分必要。而大量的铁制工具为大规模的、艰巨的施工提供
12、了重要手段。这种情况下,一系列水利工程陆续兴建起来。随着众多水利工程的建设,水事管理机构应运而生,官职名曰“司空”,其职责是“修堤渠,通沟浍,行水荡,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放,使民有所耘艾”。 中国水利发展史 材料 2: 水利事业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发展高潮。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末,到 战国最为兴盛,主要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邗沟和鸿沟的建成,首次沟通了长江与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航运,开辟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的道路,对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黄河沿岸的村庄市镇大量兴建,对黄河的防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时便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工程。
13、 中国水利发展史 材料 3: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 1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原因。( 4 分)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 2)依 据材料 2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类型( 3 分) ( 3)依据材料 3,图中的 B 是什么水利工程,它的修建有什么作用?( 3 分) ( 4)综合以上,谈谈你对兴修水利的认识。 ( 4分) 2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5 分) 图 1 图 2 ( 1) 判断图 1 和图 2 分别 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并至少 各 写出 两 条判断理由。( 6 分
14、) ( 2) 图 2 中可以看出当时修筑的长城根据其防御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 类?( 3 分) ( 3) 根据图 1、图 2 与所学知识 ,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 这两个时期 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6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 10 分) 材料 1: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
15、意,则安 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 2: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 回答: ( 1)材料 1 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 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 2 分) ( 2)材料 2 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
16、概括其主要观点。( 4 分) (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4 分 ) 29、阅读下图: (12 分 ) 图 1: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刀刻诏书版文, 版文内容为: “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 图 2:为我国某一朝代的衡器和货币。 图 1 图 2 请回答: ( 1)请根据以上图片信息判断所在的朝代,并说出判断的依据。(至少列举 两 条)( 3 分) ( 2)从图 1 版文的内容看,“廿六年”具体指哪一年? 有人认为:文中“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是偶然的
17、,你认为呢?请说出你的观点的理由。( 6 分) ( 3)图 2 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是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你能写出它其它方面的措施吗 ?请至少写出三点。 ( 3 分) 答 案 26、 ( 1)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农业生产的需要;铁农具的使用;各国重视(或设立水事管理机构等)。( 3 分,只要答到三点即可) ( 2)灌溉、运河(航运)、堤防(防洪) ( 3 分) ( 3)郑国 渠。作用:大大推动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对秦完成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 3 分) (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会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充分重视兴修水利,造
18、福人类。(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照抄材料)( 4 分) 27、 ( 1) 图 1 春秋时期。理由:图中有晋国;有重要战场地址城濮;有诸侯国吴、越。 图 2 战国时期。理由:图中诸侯国主要有七个;晋国被韩、赵、魏取代;有重要战场地址马陵、桂陵、长平等。( 6 分) (2)燕国、赵国、秦国北方边境一线修筑的 防御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城 ( 2 分); 楚国、齐国等华夏族各诸侯国边境之间出现的用于 相互防御的长城 ( 2 分)。 ( 3)政治方面:各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和改革变法,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由分裂到统一,由 奴隶制的崩溃 到 封建制度的建立 的两种两种趋势(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社会进一步崩溃,封
19、建社会逐步确立、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等) ( 2 分) 经济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分)。 民族关系方面: 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 民族融合( 2 分)。 (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8( 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 分封制 ,李斯主张实行 郡县制 ( 2 分) ( 2)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4 分) (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4 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9、 ( 1)朝代:秦朝。依据: 图片上文字为小
20、篆 ;图中圆形方孔半两钱; 铜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诏书版文内容有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的设立。( 3 分) ( 2)时间:公元前 221 年。( 1 分) 不是偶然的。理由: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有: A、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争,大国 兼并小国,使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形成了局面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B、长期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C、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政治上的统一; D、华夏族和周围民族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各地区联系的加强)。此外,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或广搜重用外来人才和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6 分) ( 3)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B C A B B D B A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D A B C C C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