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4 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 工作主线,紧扣苏南 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核心目标,围绕将常州建设成“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人事和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区” 的总 体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量质 并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人才开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劳动关系调整和公共服务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人社事业的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和持续发展。二、主要目标人才开发。引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 4 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
2、3000 名;引进外国专家 300 名以上,实施省级以上引智项目 35 项;新增专业技术人才 2.3 万人,企业职称申报人数增幅保持在 20%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 1.8 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 600 人。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 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3 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5000 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3 万人;组织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5 万个,常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 95%以上;扶持创业 5500 人,创业带动就业 3 万人。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分别净增 2 参保缴费 2.6
3、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 98%以上。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新增发卡 80 万张。人事管理。公务员在职培训 2.58 万人次;公开招聘率100%;人事考 试安全率 100%。劳动关系。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 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提高到 94%以上;劳动监察联动平台举报投诉案件按期运行率稳定在 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稳定在 94%以上。三、重点工作举措(一)突出上下联动,加快人才工作整体推进1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推动辖市区加快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和政策体系,健全市和辖
4、市区人才工作联动推进机制。深入实施“ 龙城英才计划”3.0 版,做好政策推介、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全年引进 C 类项目 100 项。认真组织“ 江苏省高 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 进计划” 和“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 推荐申报 ,分别成功入选 25 人和 18 人。纵深推进“ 万名硕博常州行”主题 引才活动,举办高 层次人才洽谈会、名校学子看龙城、研究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组织全国知名高校 2000名以上硕博研究生来常洽淡对接。制定2014 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资助申报指南和2014 年度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全市资助引进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800 人以上。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3 家、市级留学人员
5、创业园 1 家。出台博士后工作站评估考核办法,开展博士后设站单位首次评估,举办与高校博士后流 3 动站对接签约活动。选拔推荐 2014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申报成功 5 人以上。修订我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并开展选拔活动。2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建设智能信息平台,实现我市企业智力需求、外国智力资源、政府资助政策和社会服务系统互通互联。确定 150200 家引智重点服务企业,建立人社与科技、外办、工商联等部门联动的立体服务网络。与德国、日本、以色列等 5个以上外国专家组织签约合作。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平台,举办我市企业与外国专家组
6、织人才和技术合作专场活动。积极争取获得常州以色列创新创业园区中以色列籍人才出入境证件办理优惠政策。引进外国专家 300 名以上,其中国家“千人计划” 或省 “百人 计划”外国专家 12 名,实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12 项,实施省级以上引智项目 35 项,实施市级引智项目 70项,创建省级引智示范单位(基地)1 家,市级引智工作站 8 家。3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常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及各项配套实施办法。推动职业院校、企业、鉴定机构全面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评估认定 10 家企业为高技能人才评价示范单位。推进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
7、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项目,认定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项目,资助培养高技能人才 4000 人。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5 个、 “技能大师工作室”8 个,评选市 级“ 企业首席技师 ”20 名。高水平承办第二届“ 江 苏技能状元 ”大 赛,扎实抓好我市参 赛选手集训工作,确保 4 我市综合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开展全市技工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和“十项目标” 考核。组织“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申报。探索技能人才供需对接载体活动,创建工作品牌。完善市、省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平台对接,考务平台增加打印专项能力证书功能。新增高技能人才 1.8 万人,每万
8、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 600 人。4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深入实施“名校优才引进计划” ,组织3000 家以上企业赴外地高校举办 60 场常州专场招聘活动,重点引进“985 工程” 和“211 工程”院校优秀 毕业生。深化“ 千人计划”专家及领军人才创业企业专窗服务,指导辖市区设立“分窗口”。建立网上职称申报评审系统,实现网上传输申报材料、网上评审、网上公示、网上查询,逐步建立专技人才个人职称申报档案。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制定进一步激发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若干意见。完成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 9 万人。完善“ 精准化人才库” ,为供需双方提供即时查询和自动匹配的信息服
9、务。以“人力资源 经理沙龙”活动为重点,为人力资源经理提供 2000 人次免费辅导培训。开展全市人才需求调查。(二)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5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鼓励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并享受社保补贴 和培训补贴,全面落实符合条件的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 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 、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努力发挥政策促进就业扶持 创业的最大效用。 5 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妥善做好失业保险费减征工作。6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
10、首位,深入开展“ 高校 毕业生就业创业服 务进 校园” 等专项活动,在驻常高校建立 35 家“ 就业创业指导服 务站 ”。进一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完善“ 一表一册 ”信息采集制度,做实做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确保 实名登记率 100%。对被认定为困难家庭的应届离校未就 业高校毕业生实行“ 一 对一 ”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 就业或参与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出台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就业见习工作 实施细则,开发就业见习网上申报系统,组织 1500 名高校毕业 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举办 2014 年春风行动就业信息服务活动 ,大力开展援企稳岗行动,就地就近组织用工需求对接
11、,探索建立企 业闲置劳动力调剂市场,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7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出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拓宽享受人群范围、降低申请门槛、提高贴息 标准。全面贯通创业园区、高校创业通道,加强大学生创业园与高校的 对接。推动在常高校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园,新建市级大学生 创业园 35 家。加强对已认定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的考核管理,全面落 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免费创业培训管理 办法,举办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 10000 人,创业培(实)训2000 人,扶持大学生创业 1000 人,带动就 业 3500 人。8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技能培训管理办
12、法。加强培训补贴实名制管理,推广使用金保系 统培训管理模 6 块,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开通培训“网 办 ”快速通道,提高培训管理和服务 效能。组织技能培训进街道(镇)、社区(村)活动,方便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参加技能培训。开展失业人员、企业岗位培训需求调查,提高培训后的就业成功率和企业招聘成功率。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3 万人。9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重点缺工企业和失业动态三项定期监测制度,实现 信息监测动态管理。举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妇女、残疾人 员、民营企业等各类专场招聘活动 350 场。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园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品
13、牌创建,加快人力资源机构诚信建 设,深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管理。依托金保工程、就业 E 图、自助一体机等 现代化信息载体,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建 设。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出台发展家庭服务业意见,组织企业 参加第三届省家庭服务业大赛,拓展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 设。(三)突出完善制度体系,着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1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家、省部署,制定出台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衔 接转换办法。贯彻落实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修订我市被征地 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推进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 险市级统筹。继续实施总额预算控制付费为重点的医保付费 方式改革,出台部分重
14、大疾病按病种付费等相关办法。在市区试 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统一制度设计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 大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全覆盖。动态调整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稳 步提高居民医保个人筹资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积极参与做好县级 公立医院改革医 7 药价格调整方案,及时配套医疗保险政策,协同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修订我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和职工生育保险办法。推进工伤宣传、工伤培训、职业健康检查补助等工伤预防工作。11提高扩面征缴质量。完善扩面征缴考核方法,重点推进新增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 4 万人,其中净增参保缴
15、费分别达 2.6 万人。加强部门配合,实现人社、地税、财政三方数据联网,完善非正常结算单位社保费结算机制和社保虚增欠费处理机制。12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根据省统一部署,组织实施 2014 年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平均提高 10以上。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 170 元,市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每月 310 元。落实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生育医疗保障待遇。完善门诊慢性病药费补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鉴定诊断标准,优化准入流程,梳理调整门诊慢性病种药品目录。全面落实医保特药政策待遇,严格特药使用管理。做好工伤人员康复及工伤职工
16、定期待遇调整工作。13强化社保基金网上监管。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机制,巩固深化基金网上监管工作成果。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出台监督举报管理处理办法和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探索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工作。贯彻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规定,组织开展落实情况督查。 8 (四)突出规范管理,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14积极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认真做好 2014 年公务员考录工作,开展“资格复 审阳光行” 活动。推 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参公申报、人员登记入轨运行工作。加强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推动市级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到基层培养锻炼。完善公务员职务晋升交流办法,开展
17、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组织参照管理单位实施公务员法律法规情况检查。探索职务职数使用审核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职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组织市级机关和辖市区公务员录用管理部门业务骨干进行轮训。15大力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完善公务员网络考核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公务员日常绩效管理。抓好考核联系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出台市级机关公务员培训管理办法。开展公务员“法治理念” 主题 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公务员基本技能轮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苏南苏北对口培训、初任培训等项目。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常州市先进公务员模范事迹宣传。16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事管
18、理制度建设,实现“按需 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新机制。推进事 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 严格控制双肩挑人员数量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管理。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覆盖面达 100%。会同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教师、医卫人员的招聘管理。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紧缺人才招聘办法,着力提高公开招聘工作的科学性和适岗性。开展事业单位 9 公开招聘面试评委培训。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相关政策衔接和人员分流工作。加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调控管理。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素质提升培训考核 2000 人。17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高温津贴标准。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
19、集体合同制度,推动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发布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等信息,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和劳动标准体系。完善欠薪保障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机制,加大工资清欠力度,推动各辖市区普遍建立应急周转金的具体操作办法。贯彻实施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健全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提高当地卫生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研究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带薪休假制度的贯彻实施。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化用工管理。18全力落实军转安置任务。认真落实军转安置政策,出台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考 试考核、按需分配” 的办法
20、,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军转安置任务。组织实施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及上岗前培训工作。切实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维稳工作。19强化人事考试培训工作。以“考试安全无事故,考务管理无差错”为 目标,认 真组织实施各项人事考试。建立数据库安全审计机制,加强网络、信息、数据和技术保障。发挥人事考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促进人事考试环境持续优化。推进人事考试队伍建设,优化面试考官、命题专家和考务管理队伍结构。进一步 10 抓好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开发课程资源,保障在线学习考核正常运行。做好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项目拓展与教学管理,不断创新开展人事教育培训。(五)突出夯实基层
21、基础,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20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开展“春暖” 行动,规范小微企业、租赁企业、餐饮及建筑等行业用工行为,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 98%以上。做好劳务派遣经营行政许可工作,对劳务派遣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的信用管理。成立劳务派遣行业协会。指导企业严格执行新法新规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岗位限制、同工同酬等规定。建立健全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做好劳动关系隐患的分析、预测和防控。21提升争议调解仲裁水平。规范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实现牌子统一、流程规范、文书标准,探索建立乡镇街道巡回仲裁庭。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质量,各仲裁机构案件处理程序合法高效,法律文书严谨规范,结案案卷归档标准及时,实现案件处理 100%实时网络运行。实现一裁终局案件零撤销率、集体争议群体性事件零发生率。全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立案处理案件结案率达 94%以上、仲裁机构结案调撤率达 70%以上、按期结案率 100%、各类调解组织调处争议占案件总数的 50%以上。22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继续开展省市级示范网格创建活动,省级示范网格覆盖面达 30%,市级示范一级网格达到60%。推进 两网化管理与全省联动平台建设对接融合,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