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新范式,而且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成为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今天重新发掘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把握其情感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对于我们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一、孔子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孔子的情感性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情感化?孔子所确立的道德教育理论能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接受,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外,还有一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教育内容既合理又合情,表现出情感化的特征,能够被大众认同、接受。道德教育内容的情感化主要体现在道德规范本身的情感化。孔子在他的道德实践中,力求把严肃古板的道德规范情感化、世俗化,使情寓于理,理发于情。如孔子道德体系的核心概念“仁”,本身就是一个情与理的结合体。在孔子看来,“仁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远离个人需要的道德说教,而是人的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仁者爱人”,M二”所表明的正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