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们都是讲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虚静说渊源于先秦哲学,最早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乃至宇宙鸿蒙一切都起源于他所谓的“道”,并受其支配。而“道”性为“虚”,为“静”。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使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还能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里所谓的虚静,即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