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印发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市属各高校,局 属 各 单 位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二月九日穗教发 20123 号广州市教育局文件- 2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 录一、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与经验1.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2.质量与内涵全面提升, “教育强市”目标得以实现3.体制与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格局渐趋合理4.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不断丰富5.教育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交流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主要问题与挑战
2、1.优质均衡、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尚需完善2.教育不能适应广州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3.教育保障机制及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匹配4.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程度不足二、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二)发展思路优先发展- 3 -公平发展优质发展创新发展三、发展目标(一)总目标(二)具体目标1.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广、质量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高中教育: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4.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建职业教育的新格局5.高等教育:提升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服务水平6.继续教育: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7.师资队伍:建成专业化水平较
3、高的师资队伍8.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9.教育投入:持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四、主要任务(一)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4 -(三)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四)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五)以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六)以推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七)以加大扶持和规范管理为重点,引导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八)以提高德育实效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九)以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
4、点,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十)以深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二)先行先试,推动教育制度创新(三)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高水平供给(四)科研引领,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龙头地位六、重大工程与试验- 5 -(一)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程(二)农村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工程(三)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工程(六)民办教育资助工程(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八)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工程(九)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试验(十)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 6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了
5、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精神,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推进广州教育现代化建设,将广州教育打造成为南方教育高地的龙头和核心,更好地服务于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 规划)。一、发展回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教育系统以创建广东教育强市、提升教育现代化为主线,积极落实八项主要工作任务,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建构了适应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满足人
6、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为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基本实现了“十一五 ”教育事业发展 规划的主要目标。(一)主要成绩与经验。1.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至 2010 年底,广州市属各级各类学校 3130 所,在校学生总数达 215.04 万人,比 2005 年底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都有下降,与全省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学前教育得到较大的增长,幼儿园 1532 所,在园幼儿 34.27- 7 -万人,比 2005 年底的 27.15 万人增加了 26.24%,三岁及以上儿童入园率为 114.91%,全面达成了规划目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小
7、学学校数、在校生数减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小学五年保留率保持 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 99.1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 88.47%,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保留率接近当地健全儿童水平。至 2010 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 858 所,覆盖率达 79.3%.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协调发展。普通高中得以保持优势发展态势,毕业生升学率保持 90%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得到优化、整合,2010 年,广州生源中升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占升读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数的 47.55%;中职和技工学校数较以前减少,但两类学校合计在校生数比 2005 年底的在校生人数增加了 24.63%。普通高校的规模得
8、到扩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8.02 万人,在校研究生 3128 人;成人高等院校 2 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 9264 人;普通高等教育(函授、业余、脱产)在校生 5.07 万人, 民办其他高校机构(专修学院)19 所,在校生 9130 人。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 7818 人(2009 年数据)。继续教育受惠面扩大,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至 2010 年,广州市各类培训学校(机构)共 411 所,结业生共 57.79 万人;注册生共 60.88 万人。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强,100%的镇建有镇一级- 8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质量与内涵全面提升, “教育强市”目标得以实现。基础教育坚持开展以
9、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大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的发展。至 2010 年底,我市有省一级中小学 194 所、市一级中小学 255 所;省一级幼儿园 64 所,市一级幼儿园 108 所。普通中小学紧紧扣住课程改革的核心,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方案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全面推广了中小学“大课间 ”活动,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建立了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基本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强化了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连续 25 届名列全省第一。我市高考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中等职业学校以布局调整优化为主线,适应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
10、要的专业得到加强。全市(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共 64所,其中,有 4 所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2 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8 所,其学位数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学位数的 74.78%.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含升学)率持续保持在 95%以上。广州市共有 28 所市属技工学校,其中有 1 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7 所国家高级技工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市属高校朝“做强、做优” 方向迈出坚实步- 9 -伐。至 2010 年,广州市属高校有博士后流动站 1 个,博士点 3 个,硕士点 71 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
11、验室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省重点实验室 3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省重点学科 4 个,省重点扶持学科 14 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21 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 个,国家级教学名师 3 名,国家级教学团队 4 个。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高职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07 年 12 月我市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市督导
12、验收,实现了 100%的区(县级市)成为省教育强区(县级市)的目标。2009 年 5 月,100%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至 2010 年底,越秀、天河区顺利通过了“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验收。3.体制与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格局渐趋合理。广州保持和创新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优势。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增加了民办教育处,市级财政设立“ 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并加大了投放和管理力度。民办教育实现了数量和规模的较大增长,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广州市有各类民办学校 1658 所,在校学生 68.47 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 1298 所,- 10 -在园幼儿 27.19 万人,分别
13、占全市幼儿园数和在园幼儿数的 84.73%和79.34%,比 2005 年有较大的进步;民办小学 159 所,在校学生26.28 万人,分别占全市小学校数和学生总数的 15.84%和31.86%(大大超越 2005 年的 23.95%的水平);民办普通中学 161所,在校学生 10.21 万人(民办高中 17 所,在校学生 1.02 万人,民办初中 144 所,在校学生 9.19 万人),分别占全市中学校数、学生总数的 33.89%和 17.84%,其中民办初中占全市初中学生总数的23.32%,民办高中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 5.72%;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2 所,在校学生 1.1
14、4 万人,分别占全市同类学校数、学生数的 34.38%和 8.31%.民办技工学校 18 所,在校学生3.65 万人,分别占全市同类学校数、学生数的 62.29%和 31.45%. 民办教育的规模、数量及其管理、研究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样板,也带来了教育投入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我市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教育发展的支持机构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在学校内部方面,以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得以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市密切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的关系,创新人才学生成长的机制。夯实道德体验阵地,拓展道德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至 2010 年,全市在册青年志愿者达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