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621164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与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逻辑问题溯源及启示 1(徐俊峰 上海 201701)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明晰了市场与政府的定位,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实践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渊源于二者的同源性和异层性,缘起于西方经济学家辩论的逻辑起点,博弈于“反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的逻辑主体,实践了“市场二元论、市场联姻论、市场兼容论、市场决定论”等模式,蕴含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导向、国家市场融合的实践导向、以人为本的利益导向等,衍生了二者博弈融合的逻辑关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此,必须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导向,理清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层次,建构社会主

2、义与市场多维融合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关键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博弈逻辑 溯源 启示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理清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定位,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实践的重大突破。但如何实践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诸多实践困惑与难题尚需学理支撑。因此,本文以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为突破口,研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博弈逻辑问题,以期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启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内涵。一、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渊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是必然应然的统一,二者具有内在的本源性与认知的层次性,这种特性造就了

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天然博弈之路。(一) “同源性 ”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博弈前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同源性是二者能够实现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二者博弈之路开启的逻辑必然。所谓本源性是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同属于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渊源,市场经济内生于社会制度的本源性决定了其与社会主义能够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起源于社会并反作用于社会,从而实现了与社会对接。马克思认为最初的商品交换“不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的,而是在它的尽头,在它的边界上,在它和其它公社接触的少数地点出现的。 ”1因此,市场经济天然具有与社会制度融合的属性,如果社会主义能够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必然能够促进社

4、会的发展;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合理利用市场经济,必然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二者的博弈问题由其本源性所决定。(二) “异层性”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博弈应然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异层性是二者融合的实践诉求,是二者博弈的应然之所在。1作者简介:徐俊峰,男, (1971-) ,河南杞县人,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模式的国际考察与本土创新问题研究(12YS178)的中期研究成果。2所谓异层性是指社会主义属于整体层面的事物,而市场经济是隶属于社会整体层面的具体事物,这种特性容易混淆二者的

5、同源性。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早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展现,并与资本主义异化性兼容导致了社会矛盾积聚。因此,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并提出了未来社会制度的反市场的特征。但马克思本意所指的市场仅仅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且马克思所指的未来社会也绝非社会主义,而是指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精神财富高尚的共产主义社会。但由于客观条件和具体社会实践所限制,实践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大多拒绝了市场经济,被市场经济的异层性所困惑,衍生了认知滞后问题,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设置了“人为”的障碍。邓小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去市场观” ,矫正了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异层性认知的滞后性,明晰了社会主义

6、与市场的机制属性。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就必然要求选择一切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并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融合的具体路径,以“不争论”的批判态度孕育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连接点,衍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验证了马克思“反市场”是针对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的市场经济,而绝非作为“中性”的市场经济机制,进而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科学论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市场观,恢复了社会主义市场同源异层的机制属性,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博弈逆反逻辑。二、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缘起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缘起于西方经济学家对社

7、会主义市场问题的争论,早期社会主义者大多厌恶排斥市场,缺乏探索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融合条件,因而这个任务富有戏剧性地转交给西方经济学家。(一)辩论的发起:社会主义与市场问题渊源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辩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能否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在西方经济学领域,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源配置、价值尺度衡量等概念最早是由弗里德里希.冯.威泽建立的。.冯.威泽在自然价值一书中提出, “按共产主义原则管理经济事务的社会或国家里,财物也不会没有价值”2,突破了财物价值与资本主义联系的惯例,把财物价值概念导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塑造了社会主义市场本源概念联系,引发了社会

8、主义与市场问题的讨论。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设计了帕累托效应,探讨了社会主义资源最优化配置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与市场探索的理论渊源,为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大辩论提供了理论源头。(二)辩论拓展:社会主义与市场问题深化 3辩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逐渐转入深化,辩论一方坚决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市场、价格、信息等,藉此以否认社会主义市场资源配置问题;辩论的另一方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可以进行市场调节、价格控制、信息收集等观点,把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辩论推向深入。辩论代表人物是荷兰经济学家皮尔逊、新奥地利学派的首领路德维格.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英国伦敦学派的经济学家昂内尔.罗宾斯等;反对派的

9、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泰勒、帕累托、巴罗内等。 皮尔逊率先在社会主义价值一文提出,社会主义没有市场与交换,否认社会主义的价值衡量实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这种观点符合早期社会主义模式设计;但却给持反对观点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反驳的素材。瓦尔拉斯在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社会主义虽然没有市场,但可以借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资源以实现价格均衡,合理调节供给与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等观点,其他反对派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由,驳斥了皮尔逊的“无市场论” ,展开了第一次交锋。米塞斯强化了皮尔逊的“无市场论” ,提出了“无经济核算论” 。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是政府

10、设置的“人为”市场,与自由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根本不可能合理进行经济核算,从而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泰勒则继承了帕累托、巴罗内等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生产指导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通过“试验法”以破解价格与供求矛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等,反驳了“无经济核算论” ,终结了双方的第二个回合。新奥利学派转而以退为进的手段继续反驳,提出了“无信息论”以延续了他们固有的观点。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论,但同时又认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论也只是理论模式,在实践中难以行得通。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很难拥有全部的生产信息,因而很难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等观点,双方的辩论纠葛在白热化状态。(三)辩论结束:社

11、会主义与市场问题定论西方经济学家开启的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等问题的辩论,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关系问题的深化,为社会主义与市场问题的定论提供了评判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明晰了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兼容的观点,终结了长久以来的辩论。奥斯卡.兰格是一位睿智理性大度的经济学家,他对辩论双方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思考,甚至高度赞扬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而能够正确审视并提出合理的反思。他的观点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他设计了著名的“竞争社会主义模式” ,建构了“模拟市场” 、 “试错法”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模式,从实证角度驳斥了社会主义的“无市场、无核算、4

12、无信息”等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中央计划局模拟市场” ,发挥市场的功能,并通过“试错法”解决价格与供求矛盾关系,进而不用通过数学方法解决所谓“信息”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总之,早期西方经济学家戏剧性地承担了社会主义者的探索任务,开拓了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理论渊源,天然塑造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起点。三、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主线“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就存在着两条清楚的思想路线。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市场的路线,另一条是与市场妥协的路线。 ”3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绝对公平视域中的“反市场”实践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实践博弈可以追

13、溯到空想社会主义,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视域中建构了制度设想,在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选择了“去市场”以践行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如莫尔在乌托邦曾经批判了的货币的罪恶,否认货币在社会主义交换中的作用,甚至提出金银“主要用途是雇佣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以及用于“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等观点,明确了“去市场”的观点。4马克思借鉴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去市场”理论,提出了“去市场”理论指导的未来制度建构,以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提出, “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等观点。5同时马克思也对“去市场”提出了一定的条件限制,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践验证等。但由于

14、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曲解了马克思的“去市场观” ,大多选择了“反市场”实践以践行绝对公平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造就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困惑与挑战。(二)公平效率博弈的“近市场”联姻兼容社会主义反市场实践困扰与国外兼容理论突破开启了公平效率博弈的“近市场”联姻兼容探索,东欧社会主义率先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兼容模式,西方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界称为传统市场社会主义,主要特征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框架内植入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计划经为主导,市场经济为补充,并未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真正融合,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产生了畸形。如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废除国家职能”的设想;匈牙利关注借鉴市场强化国家干预市场

15、等;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兼容度不够也隐含了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解体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建构了实践模式与理论模式等,实践中主要以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为代表,分别被誉为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二元并存”5的社会主义等称号,其核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主导下探索的市场兼容联姻实践。南斯拉夫是以“废除国家职能” 、 “工人自治”为核心的市场实践,而匈牙利则宣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等。鉴于苏联政治和军事上强行的干涉,在东欧其他国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的探索仅仅局限于理论探索,包括“布鲁斯的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科尔

16、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亚历克.诺夫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等。6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市场理论实践设计,尽管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真正实施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联姻。总之,不管是理论模式或是实践模式,核心是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市场提高效率,确保公平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解体。(三)公平效率兼顾的“亲市场”融合内生东欧社会主义探索的“近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联姻兼容尝试。随着这种尝试的失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创新延续了社会主义市场融合逻辑,衍生了市场主导的“亲市场”融合内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

17、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1.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苏东社会主义模式败北与西方资本主义问题双重疑惑反思视域中,继承发展了苏东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在借鉴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设计中提出的市场主导社会主义。其核心理念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同时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建构社会主义模式。该模式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工人自治型市场社会主义” 模式;其后逐渐蔓延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形成了“工人自治型” 、 “经理经营型”、 “经济民主型”、 “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 ”等模式。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米勒的工人自治型社会主义模式、美国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

18、模式、斯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型市场社会主义等。尽管他们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一致之处,但他们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提出了深刻批判,同时提出公平效率兼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联姻的思路,建构了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实践模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逻辑主导;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运用改革开放的逻辑手段与逻辑载体,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与发展规律。以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等系统改革思维战略定位,探索了市场二元论、联姻兼容伦、市场决定论6等实践模式,建构了社会主义与

19、市场兼容了二元并存、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的社会主义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近市场走到了亲市场,凸显了市场经济主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定位,突破了社会主义“反市场”的历史逻辑,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内生的实践探索之路。四、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趋向社会主义与市场的逻辑博弈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趋向引领下,成功建构了多维融合的改革实践模式,实践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制度实践、人本利益等与市场的多维融合。(一)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

20、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践行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空想社会主义围绕社会公平立足于摒弃市场的核心逻辑;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的批判视域中建构了社会主义反市场的逻辑渊源,提出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科学理念,建构了苏东反市场的绝对公平实践模式。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导向,延续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融合的实践脉络。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坚持效率公平并重的基本理念,探索了分配公平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实践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围绕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理念,理性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的融合实践,建构了“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21、明确提出“公平、公正、法治”等的核心价值追求,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突破性实践模式典范。 (二)坚持国家制度与市场融合的实践导向围绕“社会制度”与市场融合的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建构的实践视野,其目标是借助市场经济的实践机制,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效率。尽管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坚持了“去市场 ”的理念,实际上对于市场经济处于矛盾状态,马克思也曾经明确提出了废除市场的条件和时间等,隐含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诉求。因此,社会主义实践也在矛盾探索中均采取了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案例。如南斯拉夫借鉴了马克思的国家经济职能废除与市场结合的理论;匈牙

22、利则摸索了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实践模式;进而建构了东欧的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核心均是探索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但因其受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并未能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实现真正的制度层面的市场融合,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困惑,进而重蹈了灭亡的覆辙。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寄希望7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与市场的嫁接,造就了乌托邦式的市场主导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走过了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等与市场经济等全面制度融合之路,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等国家制度层面的价值追求,探寻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制度融合之路。(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利益导向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最终目

23、标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实现,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必然坚持以人为本的利益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多数人幸福和谐的目标,坚决抵制市场弊端为未来制度的障碍;苏东社会主义则选择了平均主义的人本利益实践,窒息了社会主义的活力;东欧国家试图破解经济效率的滞后而拉近了市场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效率的价值目标;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在双重迷茫与困境中,批判资本魔性以恢复人本的利益趋向,设计了种种富有见地的理论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坚持“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中始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人利

24、益保障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实现。五、结论与启示综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逻辑路径,能够得到诸多经验教训与借鉴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发展提供实践启示。(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二者融合的逻辑关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天然成为关节点的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同时又具有社会机制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价值引领,是确保社会主义路径性质的根本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制度属性与机制属性的完美统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与外在表现的天然合一,其内在属性决定其成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导向的特征;同时其外在表现形态又决定了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标杆和指

25、南的特点,是限制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发展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滞后性、失灵性、优胜劣天、贫富分化、趋利性等弊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这些特性暴露无遗;社会主义如果想要弱化市场经济的劣势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则必然要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引导与限制,最终使其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保持一致,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则通过价值导向矫正市场经济的机制属性弊端,使其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运行,最终确保二者的融合目标保持一致性。(二)理清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实践层次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价值理念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是具体的机制范畴,这决定了社会

26、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融合必然会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性是确保二者合理融合的关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具有三个基本层次。即理念融合、制度融合、环境融合。理念融合是第一层次的融合,是融合的方向与价值追求问题,也是较高层次的融合,当然也最具有挑战性,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主导调节二者融合的具体路径与具体的制度抉择,是其他两层融合的基本保障。制度融合是第二层次的具体融合,也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机制等要素实现与市场的融合,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等与市场的多维融合。如果单一地依靠经济制度的市场化,而不能够实现政治、文化、社

27、会等的系统化市场化,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融合最终会失去方向或者失去动力,造成二者融合的败北。环境融合是第三层次的融合,即要建构适应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以实践二者的深层次融合。宏观环境包括社会主义融合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制度生态环境等;微观环境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良好的融合环境是实现真正融合的关键,再美好健全的制度都需要人类自觉遵守和维护,市场化的环境基础是二者融合的重中之重。(三)建构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多维融合模式社会主义不仅与市场经济是矛盾辩证统一体,二者不仅可以兼容,还能够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这种融合的历史逻辑与历史方向是正

28、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种导向,建构“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模式。在建构社会主义与市场多维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融合关节点的作用与价值,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相关问题,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摸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条件,摆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向,使其位于“机头”位置,既充当整个社会体的方向,又贯穿整个机体架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处于“机翼”的位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下融合为全身;在系统化多维改革的支撑下,建构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多维融合模式,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的深层融合,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困惑

29、。总之,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与市场融合的关键点,确保社会主义市场实践的逻辑方向、逻辑进程、路基目标。我们必须摆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构社9会主义与市场多维融合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内涵。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9 页。2奥 弗里德里希.冯.威泽:自然价值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8 页。3 美 伯特尔.奥尔曼编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 ,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4 页。4薛汉伟,陈锡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0、 年版,第 1415 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33 页。6徐俊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模式探微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1 页。The traceability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game logical problems between socialism and market(Xu Junfeng Shanghai 201701)Abstract: We proposed the thesis that “marke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allocating r

31、esources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to clear the posi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marking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game practice between socialism and market. The game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originates in their both own homology and differ

32、ent layers cognitive; starts a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Western economists debating ; games in the main logic body with “anti-market - Near Market - pro-market“ to have practiced the models of “market dualism, market marriage , market compatible theory, market determinism“ and so on, including

33、 the socialist goal orientation, nat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practice-oriented, people-oriented interest-oriented, etc., deriving from the two games integration logic joints -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we must grasp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guiding correctly to clarify the logic

34、of socialism and market game levels and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 between socialism and market to enric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connotation.Keywords: socialism ; market economy ;Game Logic; traceable; Inspiration联系方式:上海青浦外青松公路 7989 号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201701Email: 手机:13671542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