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629399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际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改革脉络辨微 1(徐俊峰 上海政法学院 201701)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主线, “帕累托最优化”理论衍生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以南斯拉夫、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开创了实践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改革。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孕育了改革模式的分野, 诞生了“ 市场主导”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模式。国际 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演进启示我 们,必 须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路径,完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理论, 坚持 “结构型”改革的路径抉择,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多维融

2、合”的制度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改革脉络 结构型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倍受争论而不可回避的理论主题,社会主义改革一直面临着不断发展完善深化的任务。但社会主义改革在实践中却不断遭遇非议与争论,如我国存在的“ 三次改革大 讨论” 、“国退民进” 、“国进民退” 等关于国企改革理论争论等,说 明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 试图沿着早期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争论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当代欧美市场社会主义改革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模式等路径,把“ 社会主义改革”纳入国 际发展的广阔视 野,分析了广 义范畴意 义的社会主义改革

3、逻辑脉络,深入研究国际社会主义改革模式的成败得失,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内涵。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理论与模式可遵循,必须 在社会主义发展实 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问题的探索,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方 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尽管这些讨论与今天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可能具有不一致之处,但与社会主义改革又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早期探索。因此,但我 们主张把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归属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一)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的缘起关

4、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是由帕累托提出的“ 配置资源最优化”理论而1作者简介:徐俊峰,男, (1971-),河南杞 县人,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 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Innovation Program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模式的国际考察与本土创新问题研究(12YS178)的中期研究成果。2发起的,这种理论观点最终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 资源配置”问题的争论,这些理论争论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5、的理论萌芽,争论的理论成果构成了社会主义早期改革探索的理论渊源。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冯.威泽曾经明确把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与“价值尺度”联系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价值” 等观点。他在自然价值一书提出:“导源于 财货数量和效用之 间的关系的边际 效用就是自然价值” ,“即使在一个按共产主义原则管理经济事务的社会或国家里,财物也不会没有价值。 ”1在这种理论启发下,帕累托进 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可以实现“ 资源最优化”,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概念。他的学生巴罗内则进一步发挥了“资源最优化”理论概念,并初步提出了实现 最优化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丰富完善了“ 资源最优化”理论等。尽管

6、这些理论探索仅仅属于尝试性研究,甚至在某些方面尚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但 这种把社会主义与市 场资源配置联系起来的探索思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以及后来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论开启了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因此,我们 可以认为这种理论 探索属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改革探索的先声,对以后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作出的重要的贡献,揭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争论的序幕。因此,熊彼德曾经把帕累托称为社会主 义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的演进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起始与帕累托的“资源最优化” 理论,论战的核心是围绕“社会主 义能否实现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 ;双方的 观点截然相反,最终兰格的社会主

7、义经济理论结束了这场争论。1争论的开始:社会主义是否存在“资源配置” 。荷兰经济学家皮尔逊首先提出“社会主义不存在资源配置” 的观点,1902 年,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问题一文中提出, “社会主 义制度不存在市场、交换”,因此“也不能衡量价 值进行 资源有效配置” 等观点,点燃了论战的火花。 瓦尔拉斯、维塞尔、帕累托、巴罗内等经济学家明确反 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存在并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瓦尔拉斯在 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中指出,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家干 预经济的手段实现一般均衡价格,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提出“共产主义经济同样也需要经济核

8、算”1902-1907 年,帕累托在 社会主 义制度一书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能 够创造并 实现“ 最优福利状态”的条件,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2巴罗内则初步提出了“实现最优化”的方法,设想通过“试错法” 求解均衡方程式,使价格与最低生产 成本相等, 实现最优化资 源配置等观点。2争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与“资源配置 ”。3新奥地利学派的首领路德维格.冯.米塞斯继承并发挥了皮尔逊的“”观点,明确提出“社会主 义没有市场 ,社会主 义经济不可能实现资 源的合理配置”等观点。1920 年,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一文,他肯定“ 经济核算”的重要性,并界定了“资源的稀缺性与 经

9、济 核算、经济活动与经济 核算、价格体系和经济核算”等关系,明确提出“资源的稀缺需要经济核算、合理的经济活动需要经济核算、价格体系是经济核算合理的唯一体系”等观点。他特 别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市场、价格,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合理的经济核算,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具有合理经济核算和有效配置资源,即便社会主义存在经济核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核算,是“ 人为” 的市场核算等。泰勒对这种观点公开提出反对意见,1929 年,他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生产指导一文提出,社会主义 国家的“中央计划局根据商品或生 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不断调整价格,最后实现供 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国家计划局根据这种价格进行资源配置,

10、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等观点,肯定了社会主义能够配置资源,继承发展了巴罗内的“ 试错法 ”理论,否定了米塞斯的观点。3争论的深化:社会主义的“经济信息”与“资源配置 ”。针对泰勒提出的“ 社会主义 通过试错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的观点,新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英国伦敦学派的领袖人物经济学家昂内尔.罗宾斯等公开提出了反驳。但由于当 时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尚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验证了帕累托巴罗内等曾经提出过“社会主义不需要市场也可以通过估算价格实现资源配置” 等观点,米塞斯的“社会主义不能实现资源配置”观点在现实面前普遍遭遇质疑。因此,哈耶克、罗宾斯等一方面被迫承认“社会主义可以

11、配置资源”的问题。另一方面,但他们转而从“信息”视角反驳泰勒的观点。他们提出, “社会主义配置资源在理论行得通,但在 实践上行不通”的观点。因为巴罗内与泰勒等的“试错法”,都需要通 过分析资料和计算为前提,而这些计算分析工作在实践中都会出现问题,不能达到实际效果。哈耶克则提出,信息不可能被人们全部掌握,信息是变动的,不会被任何人及 时把握等观点,因此,社会主 义中央局也不可能全部把握信息,从而也不能合理进行信息分析,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4争论的终结:“兰格模式”的诞生。针对以前种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正确分析各个派别提出的种种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竞争的社会主 义模式

12、”,后人一般称之为“市场社会主 义” ,这种模式全面对反对派的观点进行主义批判,终结了长久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兰格不同于以前拥护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论站者的重要方面是,他能够认4真对待论战双方各种观点,在系统总结双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模式。一方面,他能够正视对反对派的观点,反 对派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挑战要求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探索经济核算问题。另一方面, 兰格也重视拥护社会主义派别的观点,特别关注巴罗内、泰勒的 “试错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1936 年兰格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针对反对派的“ 社会主义没有市场”,他 设想了一个“模拟

13、市场”,由社会主 义的中央 计划局代替市场;针对“ 价格问题”,他提出用“试错法”确定价格实现供求平衡; 针对“ 信息计算与信息不全问题”, 兰格认为“ 不需要数学,并且不需要对需求和供给函数的任何知识。只要注意需求数量和供求数量就能求出正确的物价。 ” 3批驳反对派提出的社会主义没有市场、价格、信息不全等而不能“合理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终结了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大讨论,开创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模式,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改革与市场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视角。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探索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兰格模式”的诞生结束了关于社会主 义经济问题的争 论,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

14、序幕,但真正把兰格模式付诸实践的应该归属于东欧国家的“ 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不 过东欧国家的探索并不是直接源于兰 格模式,而是缘起于东欧国家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所困,受了兰格模式的启发而发起的,尽管被西方称为“市场社会主 义” ,但本质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了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的改革实践与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理论探索等。(一)改革理论的探索与停滞。“兰格模式”提出了社会主 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 视角,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 义改革的探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时期并未出现发展中的问

15、题,很多矛盾还未充分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因此,有关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兰格模式的提出并未受到重视。实际上兰格模式提出以来就遭遇了种种责难,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认为,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会 损害社会主义的性质 。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则认为,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 兰格模式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并未遭到重视,甚至 兰格本人后来也放弃了这种想法,不敢承认“ 市场社会主义”, 这种试图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设 想模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二)“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实践20 世纪 50 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市场

16、与计 划结合”的改革实践,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率先把市场经济引入计划社会主义,被西方国家称为“ 市5场社会主义” 的实验,试图把西方的市场经济机制引入 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内部,解决传统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进而激发传统社会主义的活力,尽管不仅仅南斯拉夫不承认搞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则直接命名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等,但这些探索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启动的标志。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市场社会主义” 改革实践一方面快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在教条式理论和实践中剥离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17、的关系,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革困难留下了缺口。但这种早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遭遇了苏联的干涉而最终停滞,把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东欧其他国家转入了理论探索状态,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高潮,奠定了第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基础,掀起了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高潮,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个纷纷掀起了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的改革探索。这个阶段探索形成的实践状态的市场社会主义如南斯拉夫“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的“调节式市场社会主义”等实践模式;布 鲁斯的“ 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 模式,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科尔奈的“有宏 观控制的市场协调 ”模式, 亚历克.

18、诺夫的“ 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 模式等理论模式。这一时期是市 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重要时期,理论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理论,我 们把这些模式统称为“分 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意思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二元并存” 的社会主义改革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这时取得了重大突破,传统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形成,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吸收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重大发展,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也开始形成。三、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分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改革走向了转型时期,由于苏联片面推行放弃社会主义的改革,导 致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与社

19、会主义的解体,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走向终结,世界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转型时期,进入了理论分野与耦合时期。(一)“市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苏联、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社会主 义解体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家在结 合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实际提出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一方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解体,社会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信任。在这双重信念破灭的情况下,社会制度该如何走下去,左翼理论家纷纷提6出自己的见解。他们选择了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而构建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美国罗默的“ 证

20、券市场 社会主义” 、杨克的“实用的市 场社会主义” 、巴德汉的“银行监督市 场社会主义” 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等模式。这种新社会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主导” 的社会主义 ,主张利用市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结合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的构想。一方面,这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声称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戴维.施威卡特在市 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 间的争论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不但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而且还体现了社会主 义的最美好的理想和价值对于生产者控制经济而不是经济控制生产者而言,它是可信的。市场社会主

21、义不是乌托邦社会主义。 ”4另一方面,这种市场社会主 义模式又试图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转换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但并不想改 变资本主 义制度的基础。核心是通过企业经营机制的模式改善实现社会公平,最 终实现社会主 义目标。因此,此 时的市场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理论重构,把市场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把公平、效率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的方向,构成了后社会主 义改革的重要理 论模式。但同时因其理论设想的局限性使这些设想具备了“乌托邦” 的特征或 资本主义改良的嫌疑,最终这些理论模式大多脱离实践性而告终。(二)市场取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模式中国特

22、色社会主义改革实际与国际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具有一致性,也是探索“社会主义 ”与“ 市场经济”融合的理论实践进程,伴随改革的产生、发展、深化、转折等阶段,经历了计划与市 场并存、 计划与市场融合、市场主导等几个基本阶段,实现 了“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的结构性融合。 1改革萌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这个阶段可以追溯到1978 以前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探索,主要包括以毛泽东、刘少奇、 陈云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改革探索,涵盖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等观点,如毛泽东关于利用外资、对外开放、市 场经济应用等观点,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等经

23、济理论等。尽管这些探索并未直接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观点,在毛泽东等的思想中也并为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藩篱,但这种改革探索的思路实际蕴涵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思想萌芽。2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 二元并存”模式确立。主要是指 1978 年改革开放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这是中国改革由初步探索到全面展开的实践,主要包括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7“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要特征是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为兼容路径,同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政治与市场机制的兼容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二元并存”模式形成。这种“二元”

24、 模式符合我国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但这种改革路径也隐含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矛盾。如价格双轨制引发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城市经济混论问题等,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问题的大讨论,这种矛盾把中国的改革继续推向深入。3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三位一体 ”模式确立。主要是指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包括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 与 “市场经济”的兼容理论的探 讨。主要特征是在 “二元”改革模式问题的推动下,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初步探讨了“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与“市场经济 ”兼容的理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三位一体” 模式形成。但同

25、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来,严重冲击 了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的体制,导致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问题的集中,最终 形成了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医 疗问题、失业问题等,这些 问题的出现要求进 一步推进改革。4改革理论升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 四位一体”模式确立。主要是指 2002 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新的理论探讨。包括以胡锦涛为 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兼容模式的探讨。主要特征是改革进入结构性的攻歼阶段,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单一兼容的模式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势必要求“社会主

26、 义”与“市场经济” 结构性兼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的兼容不仅仅要体现在“ 经济兼容”方面,同时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 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构建“四位一体” 的结构性兼容模式。 四、结论与启示(一)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综上所述,从国际视野中分析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路径,很容易看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 义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主线。根据国际社会主义改革的成败得失,东欧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教训,苏联解体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在改革中没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过分强调社会主义 或片面强调市场经济

27、的模式,最终都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要么会导致社会主义 改革的失败,要么会走向资本主义的改良,其 结果都是一致的。东欧传统市场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片面把市场经济引入传统社会8主义,忽视社会主义到底该如何与市场经济融合,最终是传统社会主义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而导致改革的失败。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则完全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变革,试图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变革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显然这是一种“乌托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则从正面证实了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中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运行机

28、制,而不是要改革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又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合理融合。因此,社会主 义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改革遵循的原则和基础。(二)完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实践。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兼顾社会主义的性质,优先考虑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引领作用,发挥市场经济对社会 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必须坚持“市场 取向”的改革路径,既不盲目推崇“市场经济万能论” 而坚持全面“市场化”的改革 论调, 坚持探索社会主义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宏观调控的“度”,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良性运转。1必须采用

29、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理论。政府 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不仅是市场经济本身失灵以及市场机制局限性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诉求。因为 市场经济本身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滞后性问题、不公平竞争问题、市 场腐败问题、市 场失灵问题等,必然要求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干预,制定科学的市 场规则、市场 法律,提供服务市场的机制,制定市 场服务 的目标等,实现市场经济的科学运转,减少或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问题。特 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兼容?社会主义如何确保市场经济的性质?这些问题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真正符合我国实际 的社会主义市

30、场经济体制。尽管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声称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那种试图通过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最多也只能成为空想的理论而已。只有真正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 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运行。2国家干预经济的“度”是市场经济科学运行的保证。我们不能盲目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过分推崇国家干预的经济观,避免重走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以国家为中心的计划经济模式。而应该合理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机制,把握好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度。通过国家的干预,既不能 让市场经济完全自由放任,又不能让市场经济完全由国家控制。 东欧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改

31、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9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关心问题。南斯拉夫试图通过放弃“国家职 能” 而发展社会主 义,最 终导致了各个共和国之间的矛盾,国家失去了管理的职能,最终走向解体。而匈牙利则把国家凌驾于市场经济至上, 试图运用传统社会主义的国家观驾驭市场经济,结果也因难以驾驭国家对外贸易而最终解体。因此,只有把握好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合理的“ 度”,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科学运行。(三)选择“结构型”改革的“多维融合”路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与市 场经济的“多维”融合,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与市 场经济的融合。经济方面, 实现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融合,

32、既不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能废除市 场经济。政治方面,推 进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实现社会主 义政治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接轨,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政治体制,构建服务 性政府、法制型政府等。文化体制方面,深化文化改革机制,实现文化与市场深 层次的融合,构建适应未来的 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互动机制。社会改革方面,深化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把社会主 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区分意识形态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构建符合市 场经济的新型社会制度模式。总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抉择,但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市场趋向的社会主义改革, 选择“结构型”改

33、革的基本路径,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深层次融合,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多维融合”的制度模式。参考文献(1) 奥 弗里德里希.冯.威泽:自然价值,商 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8 页。(2) 罗尔:经济思想史,中译 本,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398 页。(3) 奥斯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8 页。(4) 美 伯特尔.奥尔曼编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 间的争论,新 华出版社 2000年版,第 19 页。The micro anylisis of socialist reform from the world context

34、 (xu Jun-Feng , Shangha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201 701) Abstract: The fusion of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he main logic line, “Pareto optimal“ theory and the major discussion abou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problems derivatived by it constitute the theoretical origin. The “dec

35、entralized market socialism“in Eastern Europe represented by Yugoslavia and Hungary create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reform. The Failure of socialist reform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gave birth to the different 10sytle between the “market-led“ Western Market Socialism and Socialism wit

36、h Chinese reform model.The logicl evolution of socialist roform tell us that we must adhere to the intergration between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 improve the the reform theory of state intervention ; adhere to the “structural reform” to build a “muiti-dimensional fusion” system model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world context ; socialism ; market economy ;structural reform 联系方式:手机:13671542319 地址: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 徐俊峰 邮编:201701(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7989号)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