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雕刻概论樸齋1、薄意的形成歷史 薄意雕刻脫胎於浮雕,從明末就有壽山石雕刻藝人為避免印章裂紋,在印章周圍刻上淺薄的山水圖案,佈局簡單,畫面呆板,這是早期薄意的雛形。清代初期,壽山石的雕刻技法由楊旋、周彬等藝術巨匠發展並引入鏤空、圓雕、陰勒等表現方法,豐富了制鈕技法,使傳統的單一圓雕走向多形式。同治年間,福州潘氏兄弟對深雕技法進行了探索和總結,進一步完善博古、印鈕和淺浮雕技法,奠定“西門”壽山石雕的藝術流派。近代藝術巨匠林清卿憑藉深厚的雕刻功底,在淺浮雕的基礎上,引入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筆及構圖方法進一步將淺浮雕薄化,創新出一種融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又經王炎銓、王雷霆、林棋娣(第二代/私學者)等人的繼承,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壽山石雕刻藝術。 2、薄意的表現形式 薄意是以平整的底子為基礎,主要運用浮雕、陰線刻等技法對相關題材進行的一種雕刻表現形式,表現題材、構圖方法以傳統國畫為依據,是一種獨特的石畫藝術。薄意採用平面化的造型方式,通過對景物前後關係的單層重疊處理,著意於景物的前後次序,以表現景物的遠近、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