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全国统考【教学学时】30 学时【开课专业】公共关系【开课时间】12 月 7 日1 月 6 日【授课教室】1 教 512【参考教材】 训诂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性质、目的】:一、课程性质训诂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有关知识,把握各章节重点,以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自觉地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规律来指导古书阅读、指导古籍整理,更好地注音释义、辨讹正误,更好地编纂字典词书。【课程基本要求】:本门课
2、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各个历史时期训诂的特点,训诂源流,训诂的原理和特点;2、训诂的内容、常用的训诂术语的含义和作用。古书注解的源流,古注的各种类型的特点、体例;3、通释语义的重要专著的内容、体例和作用;4、训诂的主要原则。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法第一章 概论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二章 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三章 训诂的内容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五章 训诂的体式和术语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六章 训诂的源流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七章
3、 训诂的要籍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八章 旧训诂的弊病 3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九章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第十章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强调考点、讲解试题 6 讲授、课堂练习合计 343【教学内容要点】:第五章 训诂的体式和术语教学课时数:3 课时一、 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训诂的基本体式,辨清训诂的基本术语。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训诂体式的分类 2、训诂术语分类教学难点:1、随文释意与通释语义的区别2、训诂术语的分类二、 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 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 训诂的体式5.1 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
4、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随文释义的注疏有具体的训释对象,即针对某一古籍进行系统的训诂工作;通释语义的专著并无具体训释对象,即训诂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5.2 随文释义的注疏名称:1 传;由此达彼曰传。1)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2)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3)大传:是撰取大义。4)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5)集传:与集注相同,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4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为一书的。6)补传:与补注相同。可分两类:一是补原
5、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诂与传的区别: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2.解:本义是剖析、分析,他是一个会意字,以刀分割牛角。用在训诂学上,就是解释,与传、注没有区别。3 笺:本义指在书上做记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 注: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5 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简称义或疏,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疏取疏通和疏记两个意思,它既要疏通经文,又要疏通经文的注解。7 音义: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合
6、起来叫音义,又称释文、音训、音诂、音注、音隐等。8 章句:5.3 随文释义的注疏类别:1 注和疏的区别从训诂对象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52 他注和自注:自注的分类:据章学诚所说,自注可分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那么自注便称本注或原注。自注又名子注)3 集注和补注:集注,又称集解,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可分两类,一是补原文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第二节 训诂的术语5.4 训诂术语、作用、格式:1 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格式:甲,
7、乙也;甲者,乙也。2 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来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后面,格式:乙曰甲;乙为甲;乙谓之甲。3 谓;不同于“谓之” ,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格式;甲谓乙。有时,也用来串讲句意。4 言:往往用来串讲文意,格式和谓相同。5 貌:被释词往往是表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格式:甲,乙貌。6 犹;解释词义,包括同义相训、说明引申义、以本字释借字、以今语释古语。格式:甲犹乙也。7 之言、之为言: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用来说明通假字。格式: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8 读为、读曰:往往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格式:甲读为乙;甲读曰乙;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9 当为
8、、当作:用于纠正误字。10 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甲,乙声。11 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12 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13 古声同,古字同:也用来说明文字通假。格式:古声甲乙同;古字甲乙同。14 古曰,今曰;古谓,今谓:不是用来说明古今字,而是用来说明6古今异词,格式;古曰甲,今曰乙。15 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16 今文,古文,故书:今文经,指用汉代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古文经:指用古代的蝌蚪文字写的经书。故书,专用于周礼 。17 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格式;甲,乙之也。18 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格式;某某二字互乙”。19 浑言
9、、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 “浑言” 是笼统地说, “析言”是分析地说。 “浑言 ”又称“统言”、童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作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作散文。对言,就是相对的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 “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 “析言、对文 ”是同种求异。20 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四、考核知识点和要求1、要求学生识记并能灵活应用训诂的基本术语2、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区分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五:课后布置1、要求学生复习本章知识要点并进一步完成课后练习。第六章 训诂的源流教学课时数:3一、教学
10、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训诂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概况和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两汉训诂学2、清代训诂学7(二)教学难点:1、两汉训诂学2、清代训诂三、主要教学内容6.1 西汉训诂发展原因:1 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2 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3 当时统治者处于政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西汉训诂特点:1 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2 开始
11、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6.2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经、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学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领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是;81 扩大了训诂的范围。2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3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6.3 宋代训诂的特点:宋代是训诂的变革时期。主要特点有:1 当时的训诂不依汉唐时代的“朴学”学风,往往脱离语言实际,按照自己的哲学社会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来解释经书。2 能对古
12、代经书及传注大胆怀疑,因而摆脱旧注,创发新义,于创新中发展了训诂学。3 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4 王圣美创立“右文说”认为字义寓于声符之中,主张要因声符推求语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5 对古代文献语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得失。6 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使训诂学向前跨了一步。6.4 清代训诂发展原因内容:1 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2 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
13、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93 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学者们既反对宋儒的望文虚道,又不像汉人那样墨守成训,十分重视考据工作,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解。4 由于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破,自然为训诂学的发展和独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5 清代训诂的特点;1 训诂学者重视证据,反对臆说。2 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3 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差异。4 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5 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6.6 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学者。他们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
14、说文解资助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三、 考核知识点和要求识记:1. 从先秦到秦末,训诂学发展经楞了五个时期,分别是先秦的萌芽期,两汉的兴盛期,魏唐的保守期,宋到明的中落期,清的复兴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2.汉人遍注群经,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奠定了基础,毛亨、郑玄、许慎、马融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的。3.魏晋六朝,流传到今天的注解有王弼、韩康伯的易经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范宁的榖梁传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魏晋皇侃的论语义疏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4.清代的训诂学为三派:一是纂集派,
15、这一派述而不作。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三是发明派。5.清代训诂学家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惠栋、江声、钱大昕,主张10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6.清代训诂学家属于皖派的学者有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主张以字学为基点。理解:1、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2、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义的注解书, 尔雅出现了,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说文解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释名出现了,开了语源学的先河。3、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
16、么?唐代的“疏不破注” ,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4、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善于阐明义理敢于创发新义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如王子韶的“右文说” ,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进行训诂。缺乏求实精神,主观想象多。5、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清代讲究“汉学师承” 。清儒有优良的学风。6、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7、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善于因音求义。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有实事求是的精神。8、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的?很多训诂家都知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段玉裁说:“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 有古义,有今义五:课后布置要求学生复习本章知识点,并进一步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