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5137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以杨宪益先生二译鲁迅小说集彷徨为例 马庆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外语教学部 摘要:小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先在认知的存在使得不同译者、甚至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对原文有不同的审美期待; 译者要对译文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预测,来审视自己的译文,以达到视野融合,这必然导致其对原文未定点的不同阐释,所以就出现了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小说翻译、期待视野、未定点、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 0引言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的海外推介起到了关键作用。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杨氏夫妇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翻译了彷

2、徨 ,时隔多年之后,接受美学的西学东渐使他们对原来的译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彷徨进行了重译。本文意在阐述接受美学理论在小说英译中的应用。 1.接受美学与小说翻译 接受美学发端于联邦德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以康士坦茨学派的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 1967 年正式发表的 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和 1970 年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的The Communicatory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Text,标志着接受美学的创立。周宁、金元浦把这两

3、篇文章译成中文,收入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根据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在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和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水平,在具体阅读中会表现为潜在的审美期待。不同的期待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理解和评价。读者的“阐释性接受”必然造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现象。伊瑟尔则侧重于接受活动中的文本研究, 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伊瑟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没有把所蕴含的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其“未定点”和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解析。实际上,读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能使

4、得作品更加生动。不难发现,接受美学实际上抛弃了“译者中心论”,把文学审美鉴赏的重心从文学作品的作者和作品本身转向了读者,形成了“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的西学东渐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翻译理论界,同时对文学翻译的实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小说翻译是创造性的活动,而小说重译更是在原译基础上的再创造活动。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先在认知的存在使得不同译者、甚至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对原文有不同的审美期待;译者要对译文“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预测,来审视自己的译文,以达到视野融合,这必然导致译者对原文“未定点”的不同阐释。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未定点”给出不同的译文。 2.接

5、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虽然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但并没有绝对的自由。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会受到2源语文本和自身“前理解”因素以及“潜在读者”的客观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诠释原文,因为作为译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不可穷尽性,小说翻译要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完成从“期待视野”到“视野融合”的完美转变。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在不同时期的彷徨的中译英翻译作为个案,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在精选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探视接受美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2.1 精选词汇王还先生(1986 (1) )认为, “任何人学习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是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

6、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要套错。”这一论断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用自己汉语惯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去理解,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及英汉互译的障碍。实际上,思维方式制约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很多中国人认为某些英语单词和某些汉字在意思上有着对等性。而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对等。如果直接进行 word for word 的翻译,势必会造成意思上的差别。故译者须通过上下文获得确切的汉语含意,再从译文语言中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在最大程度上迎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才不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完成“视野融合” 。 例 1.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

7、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祝福) V1.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I found him very little changed in any way, simply slightly older, but without any moustache as yet.V2. A former Imperial Academy licentiate who believes in Neo-Confucianism, he seemed very litt

8、le changed, just slightly older, but without any beard as yet. 在第一译文中, “讲”被翻译成短语“went in for” ,而在第二译文中, “讲”被翻译成短语 “believes in”。 在英语中, “to go in for”的意思是“从事,参加;爱好” , 而“to believe in something”的意思是 “信仰;相信;信任,信赖 ”。译者根据自身的前理解知识和阅读经验,通过分析,尽量将自身的“期待视野”与原文融合,完成第一次接受活动后,整个翻译还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到底哪一个词语更加精确,他必须考虑译文读者与

9、译文的“视野融合” 。面对读者,更多地考虑现时读者的需要和审美情趣及其接受水平,不断地模拟演练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提前预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达到第二次融合。同时尽量使之接近第一次融合。在原文中, “讲”不是孤零零的单个词,而是和“讲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原文故事中,鲁四叔是一个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他的思想深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比起 “went in for”,他更加 “believes in”理学。而且从译入语语法上看, “believes in”用一般现在时,这表明四叔一贯信理学,而过去时的“went in fo

10、r ”只能说明四叔曾经讲理学。并且,第一译文的主语是“I ”,短语 “in any way” 也是不必要的,这都大大地削弱了语气。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译文更加精确,从更大程度上完成了从“期待视野” 到“视野融合”的转变。为更完美地达到从“期待视野” 到“视野融合”的转变,笔者也尝试以下译文:V3. A devout Neo-Confucianism believer, he used to be an Imperial Academy student. He had no major changes, just slightly older, without any beard neverthe

11、less. 汉语的“讲”可以被解释为英语中的动词“went in for”或“believes in”,但也可以用英语中的名词“believer”来替换。笔者认为,从结构上的一致性上讲, “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英译文中“believer”后面用“an Imperial Academy student”更为妥当,更能达到3“视野融合”的效果。例2. “于是他们同时伸下筷子去,同时夹出一块蛇肉来, 不不,蛇肉究竟太奇怪,还不如说是鳝鱼罢。(幸福的家庭)V1. Then they lift their chopsticks simultaneously, and simultaneously ta

12、ke a morsel of snakeno, no, snakes flesh really sounds too peculiar; it would be better after all to say a morsel of eel. V2. Then they reach out their chopsticks simultaneously, and simultaneously take a morsel of snakeno, no, snakes flesh really sounds too peculiar; it would be better after all to

13、 say a morsel of eel.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不可能总能做到源语和译语在形式上的对等,完全可以选择一个短语来诠释一个相应词。在第一译文中, “夹”被翻译成短语“lift ”, “lift”在英语中的意思是举起某东西的一个行为动作,如果说你“lift ”某物,意味着你把这个物品移到另一个位置,尤其指向上移动。例如:Curious shoppers lifted up their children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parade. 为了让孩子更仔细地观看游行,好奇的购物者向上举起孩子。而在第二译文中, “夹”被翻译成短语 “reach

14、 out”,意思是为了够到某东西向前移到或者向上移动。例如:He reached out his hand and took the money away. 他伸出手把钱拿走(向前移动伸出) 。By day and by night it seemed they need only reach out to touch the sky. 不分白天黑夜 ,他们似乎只要一伸手就可以碰到天空(向上移动伸出) 。 在原文中,很明显他们是同时向前移到伸出而不是向上移动伸出筷子。因此,第二译文更加精确地解释了小说的未定点,从而也更加精确地照顾了译文读者与译文的“视野融合” 。 2.2 语法结构 中国人有“

15、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所以崇尚个性思维。反映在英汉语言结构上是:汉语讲究意合,不太重视句子中各成分的功能,不追求形式完整,一个句子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而英语句子中多用连词、关系词等追求形式逻辑的合理性,注重形合。正如申小龙(1994:238)所指出的“往往以形统神,以丰富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 。 例 3.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祝福) V1. 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when people reveren

16、tly welcome the God of Fortune and solicit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V2. 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during which a reverent and splendid welcome is given to the God of Fortune so that he will send good luck for the coming year.汉语中有四个流水句。两个版本的译文尽管连接词不同,一个使用了“when” ,另一个使用

17、了“during which”,但均突出了形式的“形合 ”特点。两种译文均把第一个从句“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翻译成主句,其余的从句翻译成从属句来修饰主句,从而达到逻辑上的合理性。在第一译文中, “致敬尽礼”被简化成一个副词 reverently 来修饰“迎接” ,4而“迎接”和“拜求”并列减弱了逻辑上的先后性。因此,在第二译文中, “致敬尽礼”被作为名词短语,做“迎接福神”的主语,从而把两个短语联系起来,后面跟表目的 so that 从句,即节省了空间,也传达了必须的逻辑信息。因此,第二译文由于利用了从属连词,使得逻辑意义更加明确, “the God” 一词的灵活应用,也就更加符合译文潜在读者

18、的期待视野。 当包含很多信息的汉语句子特别长时,在英语中为了获得清晰完整的效果,一般把较长的汉语句子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同时要精心组织句子结构,使其具有逻辑性。否则,对于具有复杂句子结构和时态英语句子,读者不知所云。例 4.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伤逝)V1. To find lodgings was no easy matter. In most cases we were refused on some pretext, while some places we turned down as unsuitable. V2. It was no

19、 easy matter finding lodgings. In most cases we were refused on some pretext or other, while we ourselves turned down a few places as unsuitable. 汉语中有两个语法层次,3 个流水句,杨宪益夫妇在英语中处理成两个独立的句子,而且用连词“while”把第二个独立的句子分成两个同等层次的小分句,结果形象传神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完美地实现了“视野融合” 。 在汉语原文中“寻住所” 暗含了“找到住所”, 译文一中用“to find lodgings”不恰当,因

20、为它的意思是“还没有找到住所” 。对比之下,译文二较恰当地解释了原文的未确定性。因原文是一个句子,笔者尝试用一个带有连词的完整的英语句子来翻译,以追求英语句子的层次感和形式逻辑的合理性: V3. It was no easy matter finding lodgings as we were either refused on a certain pretext in most cases or we ourselves turned down a few places as unsuitable. 2.3 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负载词上。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lexic

21、al gap),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或具有中华民族色彩与历史背景的词、词组及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中英文之间的对等词只有 40%左右” ,(许渊冲,2003:2)所以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相当棘手。 “文化负载词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翻译向来是一大难点。 ”(包惠南等,2004:10)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是中西合璧的翻译大家,他们翻译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有时也很难再现汉语的文化内涵。例 5.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

22、了都大笑起来。薛蟠道:“笑什么,难道我说的不是?一个女儿嫁了汉子,要当忘八,他怎么不伤心呢?”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The girls sorrow: she marries a queer.”A roar of laughter went up. “Whats so funny?” he demanded. “Is that wrong? Wouldnt a girl be sad if the man she married insisted on being a bugger?”(杨宪益、戴乃迭 译) 5众所周知,乌龟 tortoise;turtle 在汉文化中有两层文化含义:一

23、层是表“长寿” ,俗语中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是褒义;而另一层含义是表示“妻子偷汉子的人” ,是贬义。在民间,乌龟常被俗称为“王八”或者是“忘八” 。显然不能把“乌龟”和“忘八”直译成tortoise 和 turtle。杨氏夫妇把这两个词分别用了 “queer”和“bugger”来阐释。我们来看看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 queer n. informal an insulting word for a HOMOSEXUAL 非正式同性恋者 (侮辱性用语)bugger n. 1.taboo someone who is very annoying or unpleasant

24、讳 坏蛋,可鄙的家伙; 2. taboo a man who regulary has ANAL SEX, especially with other men or boys 讳鸡奸者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queer”和“bugger”这两个词的意思基本吻合,但不能传汉语言文化中“乌龟”和“忘八”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在小说翻译中,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对于不可译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归化是译者常常采取的策略。例 6. 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离婚)V1. Calling out greetings, Chua

25、ng Mu-san sat down, leaning his long pipe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boat. Ai-ku sat on his left opposite Pa-san, her feet fanning out to form a V. V2. Calling out greetings, Zhuang Musan sat down, leaning his long pipe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boat. Ai-ku sat on his left opposite Basan, her scythe-shap

26、ed feet fanning out to form a V.在汉语中, “八”是阿拉伯数字“8”的汉字写法,原文中爱姑的脚伸出摆成一个姿势,正像汉字“八”字的形状,而不是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对于这类文化负载词,大部分的汉语读者能很容易地在脑中清晰地浮现这种生动的场景,但是在英语中,如果译者简单地把汉字“八”翻译成“eight” 或者“8” ,潜在读者肯定会遇到理解障碍。英语中的大写字母“V”在形状上和汉字的“八”字非常相像,因此杨氏夫妇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场景,果断地采取了归化策略,给出了“form a V”的译文。例 7.他们就是专和我作对,一个个都像个气杀钟馗 。 (离婚

27、 )V1/2. But they kept finding fault with meeach one was a regular bully. 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信奉上帝。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他和中国独有的道教文化相关。由于信仰不同,译者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名字,这就造成了英语读者理解的困难,因此杨氏夫妇用归化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不同时期的两个版本中他们都采用了具有相同意思的短语“a regular bully”来代替“气杀钟馗” ,让译文读者更轻松地接受。 “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适度异化” (郑海凌,2001:3-7) 。 “异化要求忠实于

28、原文,更多地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民族性,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 ”(金惠康,2004:89)实际上,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异化策略已成为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主要趋势并且为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例 8. 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祝福 )V1. We go-betweens, madam, see a great deal. When widows remarry, some cry and shout, 6some threaten to commit suicide, some whe

29、n they have been carried to the mans house wont go through the ceremony, and some even smash the wedding candlesticks. V2. We go-betweens see life, madam. Some widows sob and shout when they remarry; some threaten to kill themselves; some refuse to go through the ceremony of bowing to heaven and ear

30、th after theyve been carried to man s house; some even smash the wedding candlesticks. 中国人都知道, “拜天地”指传统结婚仪式,而“花烛”是传统结婚仪式中常用的一种红色蜡烛,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在西方社会,蜡烛仅仅是可以发光的一个圆柱形物品,没有任何的象征意义。因此,在两个版本的译文中,为使读者明了,杨宪益先生都加了“wedding”一词。在西方结婚仪式中,新人是不跪拜天地的,所以,没有汉文化背景的他们很难理解“拜天地” 。为使译文读者便于接受理解,第一译文用“go through the ceremony

31、”进行了解释,而第二译文用了异化策略来忠实地再现原语,这样就避免了文化理解上的差异,完成了从“期待视野”到“视野融合”的转变。 3.结语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唯本文是从的倾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对于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小说翻译中,尤其在小说重译中,根据接受美学,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把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给西方读者,这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2. 曹雪芹 红楼梦

32、杨宪益 戴乃迭 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0 3. 鲁迅著鲁迅选集 杨宪益,戴乃迭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8 4. 鲁迅著, 彷徨杨宪益,戴乃迭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5 5.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 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J 学习与探索 1988 年 03 期 7. 王还,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 年第 1 期 8. 许渊冲,实践第一理论第二 J. 上海科技翻译,2003(1):2 9. 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 年 03 期 10.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

33、接受理论 M 德姚斯, 美霍拉勃著 辽宁人民出版1987 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Chinese Fictio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Yang Xianyis Retranslation of Pang Huang by Lu Xun MA Qing-Jun Tianjin Maritime College,Tianjin 300350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reating activity. Retranslation of a fiction

34、 is of course a recreating activity based on its first version. The existence of pre-understanding makes different translators or even the same translator have different aesthetics expectation towards the same original; a translator should examine his or her translated version against the potential

35、readers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to accomplish the fusion of expectations, which will surely result in 7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As a result, the same translator offers different versions in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s, Fiction Translation, Horizons of Expectation, Indeterminacy, Words Carrying Culture,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