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2018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第 13 周)错题重组【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清平乐 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绿蚁:一种美酒。按:搓揉。1.两首词中的“梅”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醉” ,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
2、样的意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37 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3、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内 (刻舟求剑)B.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C. 色愈恭,礼愈至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核舟记)D. 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三峡 )4.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加点“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活板)2B.策之不以其
4、道 (马说)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D.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5. 本文作者求师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 ,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 (节选自北史祖莹传)6.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7.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
5、“卒或有所闻” ,本文中祖莹成为“圣小儿”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现代文阅读】寒门多出贤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 ,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 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 72 人。这 72 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 72 贤之首,
6、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 ;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 ,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正因为出身“寒门” ,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 。而这,正是“贤”之思、 “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
7、,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3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 ,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 “不吃苦中苦,
8、难得甜上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9.第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 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
9、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洋红 许冬林各种红色之中,我似乎是最爱洋红。传统的大红,红得有庄严的意思在里面,总像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样子。面对大红,仿佛神灵在侧,你不敢贸然言语。大红也喜气,但那喜气里有一种不可冒犯的凛然,蕴含着秩序感。说到底,大红令人拘谨。洋红就不一样了。洋红,红得明媚,热闹,很有一股扑面的民风。洋红像胆子大的花儿,可以乱开,春天开,冬天开,早上开,晚上开,山顶上开,溪水边开。哪里都可以热闹,随时都可以热闹,一路缤纷没关系,没人拿眼晴唬着你。从前,在我们今下,做喜事,最真欢用洋红了。小孩子出世,年轻的爸爸要到亲戚
10、家报喜,报喜时要送上喜蛋。红红的喜蛋,蛋壳上染了洋红。小孩子还没出世,乡下的外婆已经在准备小孩子的衣物了,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穿的戴的,一应准备齐全还会准备一大叠尿布,是白土布做的,裁成两尺见方的方块,染上洋红。我记得,从前我奶奶经常会给小鸡的鸡毛染上洋红。那时的乡下,每到春天,几乎家4家都会孵上一两窝小鸡,这样,左邻右舍的小鸡们在一起吃草啄虫时容易混淆,为了分辨出自家的小鸡,我奶奶就会买一点洋红放进碗里,然后一只只地染红小鸡头顶处的绒毛。我和弟弟那时经常帮奶奶捉小乌,毛绒绒的小鸡在掌心上挣扎,令人又心疼又欢喜,我们手上也沾满洋红。那些被点了洋红的小鸡,仿佛有了姓氏的孩子,在河边的阳光下啄食青
11、草,好像一朵朵活泼盛开的花儿。绿树青草与碧水之间,这一点一点轻快跳跃的洋红,让寂静朴素的乡下,也有了繁华生动。洋红是这样受民间欢迎,它最有民间的热闹。像天使,可以入住千万家。齐白石画画,最爱用的布料是洋红,也叫西洋红。他笔下的梅花,不孤傲隐逸,不清寒冷艳,而是充满热闹和喜气,从中可见白石老人对世俗生活抱有一种饱满热烈的情意。他画梅,用的是洋织。他曾说:“昔时之胭脂,作画薄施,其色娇嫩,厚施,色厚且静,惜属草产,年久色易消灭。外邦颜色有西洋红,其色夺胭脂,余最宝之”与中国的胭脂相比,他还是更喜欢西洋红,洋红更饱满,更有生命力。有一回,诗人艾青在伦池斋的一本册页上看到齐白石画的樱姚,鲜艳可人,就想
12、买,结果价格没谈妥,于是转身去齐白石家求画。白石老人当即给艾青画了一幅樱桃,可是。却没有艾青在伦池斋的那本册页上看到的好。白石老人说:西洋红没有了。因为缺了洋红,即使是齐白石一手画就的画,也会逊色得叫人黯然。洋红,热烈,明亮,又有一种民间的亲和,最易打开人的心扉。所以,吴昌硕用洋红,齐白石用洋红。初夏去乌镇,逛过茅盾故居,逛过染坊,走过小桥流水,走过悠长的街巷,临走买了一件麻布开衫,瘦瘦长长的苎麻开衫,洋红色,穿上身,搭配白色长裙,特别入画。后来,有一个画家画我,我就穿了那件洋红色的开衫。那幅画,画家很喜欢,画面热烈,人物像要从画里跳出来。画家画我的洋红开衫,用的洋红颜料,是特意托人从国外买回
13、来的,明亮,生动。如果没有那件洋红开衫,那幅画,大约也会寂然朴素一些罢。我们住在民间,没有太多的大事夏做,最惬意的时光是穿一件洋红的衣裳,或者披一件洋红的丝巾,沐浴着无边无际的阳光,悠然于垄上,做一个实实在在欢喜的人。把洋红当成姓氏,明亮地活着,热烈地爱着。把自己散养在民间,在缓慢的光阴里。11 “各种红色之中,我最爱洋红” ,其原因是什么?12作者用了第二段一整段写大红,这是否偏离了题目要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3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与洋红有关的故事?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外邦颜色有西洋红,其色夺胭脂,余最宝之。15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那些被点了洋红的小鸡,仿佛有了姓氏的孩子,在河边的阳光下啄食青草,好像一朵朵活泼盛开的花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