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657475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个资深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深度看法古斯塔夫.勒庞(1841 年1931 年)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里,对当时的法国教育进行了尖刻的批判,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读来仍发人深思,特别是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有一种教育是害人的教育勒庞说: 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人,教育会使人们彼此之间变得更平等。但许多哲学家证明: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会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在某些时候,只要进行不良引导,教育的害处就远远大于好处。或许勒庞的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但是他却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不是所有的教育

2、都必然是善的,至少存在着某种 恶的教育的可能。这种恶的教育不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功利上都是有害的,毒害儿童、戕害社会。因而我们在强调重视教育、发展教育,鼓吹教育兴国的同时,必须警醒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兴国利民。误人子弟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教师的懈怠与无能时,当一种本质有害的教育被坚决而认真地实施时,危害更大。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脱离现实接着勒庞指出了当时法国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这种教育制度建立在了一个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观点上,即通过努力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力。由于采用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地强化许多手册上的知识。一个年轻人从上小学直到离开大学,就只能抱着书本死记硬背,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3、和个人主动性从来就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受教育就是服从和背书。一个人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他靠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是我们从书本里学不到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是长时间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刻意的人为训练,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漠视时代的不断发展、漠视年轻人很快就要面对的现实世界、漠视年轻人必须学会适应的社会,漠视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具备的丰富常识和意志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教育革命的对象指向应试是找错了对手,或者说将当前教育的落后性定性为应试教育是没有抓住要害。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不适应社

4、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不能适应个人发展对教育环境的新要求。而这种不适应的根源就在于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脱离了生活实践。从表面看起来,这些问题表现在考试对整个教育行为的扭曲和异化,但这仅仅是一种表征而已。以片面的考试成绩为追求目标、课业负担过重只是教育病态的外部症状,而不是根源。以简单消除症状为目标的治疗方案都只能治标不治本。取消考试就可以医治旧教育的弊端了吗?小学升初中没有任何升学压力了,可这种脱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的毫无生命力的教育在小学丝毫没有扭转。何况考试作为教育的评价手段之一应当有其存在的价值,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好成绩也应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所当然的追求。难道不在乎考试成绩的教育才

5、是良性的教育吗?同样的,简单地减轻课业负担也是值得考虑的,所谓的快乐教育有时只能是教育的娱乐化。毋庸置疑,在社会现实中任何成绩的取得,不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发展进步领域,都离不开大量的枯燥的艰苦的劳动。学习的快乐是建立在探究欲望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现上,不应该也不可能建立在轻松消遣上。减轻课业负担的关键在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毫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上,还是有实际意义的发展课题上。如果我们的教育的内涵没有改变,还只是用在背诵记忆语言条目、公式定理、标准答案上,即使课业负担再轻也无助于教育革新目标的实现。这种课业负担的减轻只能表现为教育的荒废和民众的不满。应试教育与 愤青的大量出现对于应试教

6、育的危害,勒庞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以书本和考试为主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缺乏生存能力的人 。它使服从它的人及其厌恶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非常想逃之夭夭。应试教育的结果便是,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也不想再做农民这种制度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只是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虽然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到政府部门工作。所以,那些没能从国家那里得到职位的人就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可以说,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对于勒庞的上述观点,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勒庞把这种坏的教育看成一种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用书本和考试培养出来的人只适合

7、到一种地方工作,这种地方可以脱离现实,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要用语法和词句来应付问题。那显然就是旧体制中的官僚,坐机关、下命令,开大会、讲空话。通过获取文凭,从而获取进入官僚体制的敲门砖,是应试教育的利益驱动机制和生命力所在。二、社会变革必然要求教育变革。当社会转型,现代社会逐渐从身份等级社会向职业契约社会发展时,大量的只有文凭而没有实际生活本领的人将被淘汰。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后备官僚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社会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能开拓市场的推销员、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等等,而这就需要教育为之发生变革了。三、旧教育会成社会发展的阻力、甚至是破坏力。如果旧教育在强大的惯性中继续发展,大量的只有空洞的书本知

8、识的人被培养出来,而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的文凭只能是一张废纸。这些被社会现实淘汰的人就可能因为心怀不满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勒庞恰好生活在法国的大革命时期,或许他独特的视角来自于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但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好的教育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是以经验为主导的专业教育,因为只有经验才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它能够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它能劝导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经验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使一个年轻人的经验得到成长,他必须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

9、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也许勒庞的观点有些偏激和理想化,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好的教育本质特征:适应社会现实、立足社会实践。为此,我们可以认清教育改革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那就是接受社会发展的检验,面向社会和生活实际,为社会发展提供所客观需要的人,为受教育的人提供必需的社会本领。好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有利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福祉的,必须是源于经验的。封闭的、僵化的的教育必然会落后于社会前进的脚步,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一句话,把有毒的教育清除出去,让健康教育建立起来。 第一篇 异化的教育价值观学开车与拿驾照课余时间,两位同事说

10、起了考驾照的事。一位同事显摆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到了驾照有路子好办事。但另一位同事接着马上讽刺他说,有驾照但不开车,因为技术不过关,从来不敢上路,引起了一阵哄笑。据我所知,培训驾驶员的地方叫驾校,既然是学校那当然也是搞教育的。报名驾校的人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拿驾照驾驶车辆的合法准入资格,当然同时还得学会开车。我这里想提一个问题,假设有两家驾校:A 校承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你通过考试,顺利拿到驾照,但不保证技术过硬;B 校则以要求严、训练紧著称,保证你学到高水平的驾驶技术,但所用时间却比前一所学校长。你会选择那一家?不同的选择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前一所驾校的人,看重的是通过考试获

11、取进入一个领域的资格与权利;选择后一所驾校的人,关注的是学习的质量学到真正的驾驶技术。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同样地表现在我们的其他教育领域。大家习惯地把前一种教育称为应试教育,把后一种称为素质教育,还习惯地把它们对立起来。其实,大家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在许多方面并不矛盾,甚至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技术过硬当然能够顺利拿到驾照,拿到驾照当然意味着技术过关。单纯从概念上对比,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同样也看不出二者的对立来,为考试进行的教育同样可以注重素质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为什么就不能强调考试成绩呢? 两种教育价值取向是怎样分裂的看来,在现实的社会中有某些复杂的力量在左右着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本来完

12、整统一的价值目标被割裂了。首先应该说明,我们举的例子很特别,驾校进行的是一种单一的技能培训,它的实践性很强。一般来说,通过考试就意味着具有了能够开车的实际本领。即使一个人通过某些办法取得了驾照,但不会开车并不能够使他获得实际的利益。但在普通教育领域里就不同了,比如一个人通过大量的背诵条目、定理这些脱离实际的知识,又经过了充足的习题训练,他就可能顺利地通过某些书面考试获取一纸文凭,而这份文凭又代表着特定的社会身份与利益。这种局面就可能导致通过考试与提高素质的分裂,因为这种考试只能片面地检验学生的某些能力主要是记忆再现理论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让我们假设驾驶员

13、考试如果只考查理论课目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前面我们所说的情况:一个能够在驾驶理论中考取高分的人却根本开不了车。只是为了尽快取得驾照的人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开车。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太普遍了,比如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外语,而我们都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一门语言,而语言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学生经过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总共九年的学习,能够实际运用这个工具与人熟练交流的人寥寥无几。原因不在于我们的学生笨或者外语教师不努力,而在于我们不是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外语而是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外语考试,如何会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模板。至于大学生则还要继续学

14、习四年,直到被强制通过四级考试为止,此后他们当中大约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基本上再在工作生活实际中不会用到自己所学过的外语知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这是一个只要驾照不要驾驶技术的典型例子。 考试是如何异化教育的为什么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让我们接着前面驾校的故事来说,假如真的有一家驾校,只管考驾照不管教会开车的话,会不会生意可做呢?不要简单地做出否定性的回答。那得看是不是有人只想要驾照而不在乎是否学会了开车的技术。假如有一家公司,它在招聘员工时要求必须有驾照并不一定能开车,而且这家公司的员工一旦聘任就是终身制的。只要有人提供了驾照原件并且不是假证件,就可以应聘,否则免谈即使你是一个驾驶高手也

15、不行。这无疑就会滋生驾照的需求市场,从而提升驾照的价值。这样的话,社会上必然会对驾校 A 趋之若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收益。那些真正传授驾驶技术的驾校反而会被淘汰,招不到学生,只好倒闭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社会需求是如何将考试这一教育评价手段提升为教育目的从而扭曲教育的了。再来看社会现实,我们的用人机制,尤其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时主要看的就是一张文凭,而不管这张文凭背后体现了多少实际能力。浏览一下各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简章,无不要求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甚至硕士以上。即使你可能真的具备了胜任那个职位的所有素质,但没有驾照,就只能被拒之门外了。文凭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准入资格,一种社会资源的占有资格。而一旦进入这些领域,占据了这样的地位,哪怕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也无法辞退,即使退休了仍可以享受较高的福利。这张文凭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宝贝,一旦拥有,一生无忧啊!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各个城市街头巷尾都贴满了办证的野广告了,甚至连腰缠万贯的打工皇帝也非得从国外买一张野鸡大学的洋文凭来装点门面。 身份等级社会的残余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仍是一个身份等级社会:整个社会被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三种身份,而且每种身份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