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观“平语近人”有感范文稿三篇汇编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感范文简稿10 月 8 日晚,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第一期正式在央视开播。该节目共分为十二期,于 2018 年 10 月 8 日至 19 日在央视依次播出。在学习习总书记相关书籍时,就曾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讲故事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通过两本精彩的故事性的书中,深深领会到,积累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今天, “平语近人”的播出,更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正如主持人康辉解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
2、传统文化密切关联。 ”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思考工作内容,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更要注重加强平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懂得了什么是为民,也懂得了为什么为民和怎么为民。习近平书记引用的每一处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都丝丝入扣,恰到其份。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 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的序号中,作者曾提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总书记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华章佳句,转化成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汲取沉淀大量古典文化
3、的七年,也是他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七年。七年的知青岁月也为年轻时期的总书记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平语近人”的播出,告诉我们,也告诉更年轻的一代,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 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给社会、给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感范文稿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
4、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 ,一直高度重视。2004 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
5、德” 。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 ,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如若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
6、者能时时“以民为镜” ,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观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有感范文近日,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
7、三集国无德不兴 。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 ,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8、“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近平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人无德不立”讲的是,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的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尊长,三顾茅庐的恭敬,苏武牧羊的坚守这些事例无一不体现出中华
9、民族的美好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做到:一、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品德;二、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 要通过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四、 要引导学生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做出积极贡献;五、 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个有德之人;六、 要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乐于奉献、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接班人。最后,我借用王德强校长的一段话来结尾: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道德之师。身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而又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