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编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感悟 6 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一直致力于架起学者和大众的桥梁。近日,它又做了一个特别节目,要架起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桥梁,古典和当代的桥梁,领袖和人民的桥梁。这个节目叫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平“语”,顾名思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他在各种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名句。第二层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第三层是说这些语言关涉到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乐于用典,善于用典。这些用典本身就意味着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节目的核心与载体。平易近人意味着总书记引
2、用典故的方式。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而是认认真真地和人谈问题,讲道理。他的话很亲切,声声入耳;他的道理意味深长,句句走心,这叫作语近指远,平易近人。修齐治平则是这个节目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中国的伦理原则、政治智慧,更饱含着中国人的修养功夫,中国人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从自我完善开始,达到社会完善,乃至天地完善。这些观念构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理想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不仅可以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可以绵延数千载而传承不绝,还可以构成当今世界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挑战时,一种独具特色的解决思路,让中国能够泽及世界,让传统得以嘉惠未来。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
3、引用这些经典,为什么媒体要宣传这些经典?我的理解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解决中国的事情,决不能忽略中国智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开放的,但更是有独立属性和独特价值的。在过去的五千年中,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仅没有被打垮,反倒以近悦远来的方式,让这种文明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民间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国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中国的智慧是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攥着这样一把历久弥新的金钥匙,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第二,这些传统智慧其实也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我们现在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想和道路在中国并非无根
4、之木,无源之水,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多的共通之处。社会主义理想强调社会平等,这和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所憧憬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高度契合,这种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我们才能被其吸引,并且执着追求。同样,中国共产党人讲为人民服务,而儒家也早早地树立了“民本”思想,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这样的精神追求行用于今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对它的学习、思辨与践行,其实也是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过程,是我国理论建设与精神塑造的应有之义和发展方向。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节目不仅
5、讲总书记怎么说,更讲总书记怎么做,也讲其他先进模范怎么做。这些生动的事例就是榜样。中国人喜欢“听其言,观其行”。中国传统儒学讲究“知行合一”。总书记和其他践行者共同成为这个时代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必然会激活全民族见贤思齐的文化基因,让更多中国人砥砺前行。作为经典释义人,我参与录制了节目的第八集与第十一集。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讲学习,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讲理想。学习与理想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题。中国人相信“人非生而知之者”,天才并不真的存在,但学习一定会使人进步。中国人还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人应该有更高远的理想。这个理想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6、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与国休戚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做经典释义的过程也是我个人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史教师,我了解很多古代关于学习、关于理想信念的说法和事例。但是,通过聆听总书记讲话,我知道它被怎样内化到领袖的思考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思想解读,我也更加明了,这些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是如何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通过现场访谈,我了解到这些理想信念在中华大地上反复实践的感人事例。通过现场诵读,我也和全场一起重温经典,心潮澎湃。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我一直认为,这个职责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更应
7、该体现于对他们人生的陪伴与引导。设立这样一个环节,是这个节目的一个创新。它直接沟通了老师与学生、领袖与青年、过去与未来。我相信,我们弥足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感悟平“语”近人节目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学素养,并在被引用经典的基础上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走访情况进行了扩展和深化,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习总书记用典的出处及深刻内涵。如: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在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
8、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在北大提出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等,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前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出现滑坡趋势。社会上,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却犹豫要不要扶;市场上,商品流通了,“地沟油”却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官场上,个别大老虎小苍蝇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9、就是核心价值观缺失、道德滑坡、礼崩乐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为政清廉、公正廉明、勤政爱民等治国理政思想是儒家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平“语”近人栏目第一课一枝一叶总关情就从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爱民之情展开,继而深刻诠释了当代习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习总书记引用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许多经典表述,对治国理政开展的有益理论探索与思考,必将成为激励国家工作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对我们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感悟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从延安整风时“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执政之初“必须
10、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改革开放后“认真建立学习制度”,到新世纪阶段的“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读书学习,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习近
11、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其次,要勤奋努力,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要达到这种境界,习近平同志曾总结了三点体会和认识: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和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感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
12、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xx
13、 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若我
14、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者能时时“以民为镜”,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
15、力。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感悟看了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这让我们普通群众不禁思考: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什么是为民?在视频中,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要多想一想人民所需,多看看人民之苦,多帮一帮人民困难。为什么为民?总书记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华儿女要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努力造福人民,并以此为最大政绩。人民好,国家好。人民安居乐业了,整个国家才会充满幸福。怎么样为民?总书记说过“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事迹,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敢于创新,敢想敢干,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