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生物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5)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学相关领域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掌握微生物学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攀登本学科高峰和取得创造性新成果的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2、。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微生物学科的研究方向:(1)真菌学:研究木栖真菌的营养与生长、生理和遗传、生态地理学以及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2)森林微生物:研究森林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种群生态学及其遗传演替。森林微生物在森林健康、森林演替及森林有机质循环中的作用。(3)微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微生物遗传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资源微生物:研究木本植物上固氮微生物、菌根真菌、植物保健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5)工业微生物:研究微生物酶类及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微物来源的新型生理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等。三、
3、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 6 年。一般前半年至 1 年时间为课程学习阶段,后 2 年至 2 年半(及以上)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博士生课程按性质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总学分最低为 15 学分(同等学力总2学分最低为 18 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9 学分,余者为非学位课程。20 学时对应 1 个学分。博士生课程设置一览表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及学分 最低学分82005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学分82004-1 英语(博) 2 学分公共学位课82004-11 英语阅
4、读与写作(博) 1 学分5 学分12068 高级微生物学 3 学分12069 菌物学研究进展 2 学分13514 森林微生物生态学 3 学分学位课专业学位课22028 微生物酶学进展 2 学分4 学分833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学分12077 资源微生物研究进展 2 学分12067 分子植物病理学 2 学分12101 微生物分子遗传学 2 学分23382 微生物代谢工程 2 学分非学位课程选修课12072 森林病理学专题 2 学分6 学分五、培养方式和方法博士生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 人)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
5、小组和博士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求博士生参加学校和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在业务方面, 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或博士生本人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课程教学采取启发式和研讨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博士生应辅助导师担任硕士生或本科生教学工作量 40
6、学时左右的教学实践(如讲部分章节课、辅导、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等)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博士生应安排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基地工作 1-2 周。3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基地工作)环节均须考核,但不计学分。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并创造条件与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 2 篇,其中至少在 SCI 源刊物上发表论文 1 篇;其登载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累计必须达到 1.0 及以上,未达到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七、综合考试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或
7、在进入论文阶段前,必须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和外语考试,以取得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综合考试是对博士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方向掌握情况的一次综合检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笔试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体应覆盖三门以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内容。口试可组织由 3-5 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结合开题报告进行。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课题实施方案和该博士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等进行答辩。三分之二专家通过为合格。博士生一般应于入学一年后(或学位论文准备开始工作前)进行综合考试。综合考试未通过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未通过者,停止做博士论文,终止其学业。综合
8、考试的试题、答案,口试记录、评语及成绩交研究生院统一存档。七、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应在第二学期(最迟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由博士生在教研室(研究室)或学科组会议上宣读,并可聘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广泛听取意见。论文题目确定后,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具体工作计划。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能少于整个博士生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以后应按阶段在教研室(研究室)或学科组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取得集体帮助。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召开论文报告会,发挥群体(指导小组)指导力量提出意见,修改补充,最后修改定稿。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定稿后的论文必须语言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4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最后的博士生学位论文应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和创造性成果的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