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叶,出现了二相相移键控(BPSK)调制方式,而后为了提高频带利用率,在BPSK基础上提出四相相移键控(QPSK)。QPSK是将信号分解成同相和正交两路,而后分别进行BPSK调制,形成的新调制方式,这种调制方式频带利用率较BPSK提高一倍。然而,这两种调制方式都存在码元发生转变时刻已调波形出现180度相位跳变,使得频谱高频滚降缓慢,带外辐射大。为了减小波形相位180度跳变,60年代末,学者提出了偏移正交相移键控(OQPSK)。它是在QPSK的基础上,将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错开半个码元周期,因此在码元转换时刻只能一路发生跳变,波形相位只可能发生90度跳变。虽然减小了相位跳变程度,但是码元转换时刻仍有90度相位跳变,频谱高频仍不能快速滚降。人们希望在码元转换时刻,相位不出现跳变,而是把跳变的过程作用于整个码元周期。70年代初人们提出最小频移键控(MSK),它满足相位变化是在一个码元周期内逐渐积累完成,相位累积规律为直线型,码元转换时刻相位连续。随后又提出了基于MSK的多种改进调制方式:一个码元周期相位累积规律为升余弦的正弦频移键控(SFSK)、频移交错正交调制(FSOQ)等。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