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概念阐述】 1.“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简称“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这种背景下,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强调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2. 义务教育是为全体儿童提供一种养成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有国家立法予以保证。主要由政府主办,强迫性、免费的教育。1986
2、年 4 月 12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就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七周岁入学。并强调“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3. 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
3、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4火炬计划是指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于 1988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中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为依托,通过技术推广,重点解决工农业生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
4、、难点、热点问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 20 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 辞海中的定义:高等教育是培养具备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专门学院等,简称“高教”。6扫盲教育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运用文字交流思想或进行必要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文盲。在我国凡年满 15历史必修第三册课
5、程配套资料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丧失学习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史料解读】史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 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要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
6、立,必然要求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并与之相适应。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加强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共同纲领做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史料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解读: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的改革、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而且要放眼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现代教育功能与社会发展科学的概括,又是其教育思想集中的表现。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之一,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国之教
7、育要想发展,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史料 3: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 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 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 术创新的成果以及增强民族零距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 义。1999 年 6 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读: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意义,进而表明教育在社会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谁要想在 21
8、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谁就必须在 21 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史料 4: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 术。否 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 设想。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 认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 年 9 月 5 日)解读: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这段话说明了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
9、点。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对当前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巨大变革的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史料 5: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 们现在已经比过去 强,以后 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
10、原子 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解读:毛泽东认为核武器能够巩固国防、提高国际地位,虽然过去都是靠比较落后的武器取得胜利的,但是以后要想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以及被别国认同,就必须掌握核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遏制新生人民政权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史料 6:民族百年航天愿, 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
11、飞船。 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 解读:据美国侨报报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捷报传出后,美国各界华人华侨莫不喜上眉梢,欢呼雀跃。此贺诗乃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所作。由此可以看出海外华人华侨为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和光荣。2003 年 10 月 6 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中国由此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标志着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综合国力,象征着伟大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跃上一个新的起点,也能够大大提高华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2、。史料 7:文艺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解读:此方针简称“二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除一小撮敌对分子外的全体人民群众,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根本需要服务,在今天,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的文艺就应当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
13、建设的任务,重新强调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历史必修第三册课程配套资料4主义服务”。这个方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它保存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二为”方向的提出,是党的文艺政策重要的调整,也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从此,“二为”成为文艺界指导性的方向,成为新时期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 8: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
14、别开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读: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够全盘吸收,必须加以批判地继承并发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现在的人们服务。这段话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史料 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 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 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 晓 得是谁提出来的(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这两句话:“百花 齐放,推 陈出新。”“ 百家争鸣”, 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 鸣。讲学术, 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
15、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 年)解读:1953 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 年4 月 28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 月 2 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指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
16、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双百”方针的提出,在科学文化的各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史料 10: 从 1966 年 6 月到 1972 年,整整七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 板戏电影,可充其量 还是让八 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解读:“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事业遭受到巨大打击,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电影,供八亿人民去欣赏。20 世纪 60
17、年代,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难点辨析】1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1979
18、 年 10 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文艺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双百”方针得到恢复。不久,中共中央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称为“二为”方向。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双百”方针曲折的贯彻历程,使我们知道:(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要处理好
19、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科技具有生产力功能,推动经济发展;如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有利于中国还有利于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2)科技具有认知功能,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如 1995 年,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科技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人类社会关系,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科技发展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从而促使社会重视科技、尊重人才、渴求知识
20、、崇尚真理等良好风尚,如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科技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在国防尖端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如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过,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两重性:既有造福人类的正面效应,也有危害人类的负面效应。各国政府应当在科技应用的方向规划、途径、实施和控制等方面切实遵循科技应用的人道主义原则,在环境、生态、能源、人口、军备等方面确定正确的政策。同时,对个体和企业的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制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谐持续发展。3结合史实说明教育与社会政
21、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彼此联系。 (1)教育与社会政治:政治为教育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健康的政府以及其制定的合理的教育政策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体制破坏殆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受巨大挫折,改革开放后, “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发展能够为政治稳定提供一定的条件,如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利于底层人员向高层流动,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2)教育与经济: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2、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之所历史必修第三册课程配套资料6以能够快速发展,跟综合国力提升有着莫大的关系;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如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使科技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图说历史】 图 1:1964 年国庆节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人民大会堂公演(教材第 83页)1964 年 10 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 周年,中国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三千多人云集北京,联合演出了这部历史巨作。作品形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8 年间,中国人民走过的斗争历程,展现了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两万五千
23、里长征,抗日烽火,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怒潮,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面以及各族热门在天安门前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剧目包括舞蹈、歌舞、表演唱等 35 个片段,歌曲 39 首,朗诵 18 段,变换场景 37 处,集中表现了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辉煌成就。该作品是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涌现出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图 2:话剧场景。茶馆是老舍在 1956 年完成的作品,1958 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共由三幕构成,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个生活场面,在这三个生活场面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
24、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猖獗,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通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七十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一幅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角落,表现了五十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茶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不仅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图 3:钱学森(19112009 年)浙江杭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导弹之父”。193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 年获航空、数学博士
25、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 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7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91 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在奉献精神指引下,他刻苦奋斗,积极创新进取,开创祖国航天,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
26、的典范。图 4:袁隆平(左二)在杂交水稻试验田中(教材第 93 页)袁隆平(1930 年 9 月 7日 ) ,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1953 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 。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20 世纪 70 年代初,他利用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1971 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他为
27、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六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效果良好。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袁隆平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图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
28、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研制原子弹是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的。1956 年 10 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我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1959年 6 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发展核武器的协定。并于次年8 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了民心,提高了中
29、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通过核威慑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话语权,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图 6:“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历史必修第三册课程配套资料8新中国成立后,于 1952 年第一次实行大学统一招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高等学校招生一直沿用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荡然无存。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大学招生制度问题。人们由于受“左”倾思想束缚严重,在教育改革上争论激烈,裹足不前,最后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使得教育界在恢复高等
30、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拨乱反正”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77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它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起点。从此,现行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形成。图 7:“东方红”一号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
31、火箭的运送下,准确地进入预定轨道,并向全世界播放歌曲东方红 ,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音乐发声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我国党中央对此很重视。翌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卫星研制工作是一项庞大且复杂工作,同时在那个时期,中国在政治上较为极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和没有任何国家的帮助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32、发扬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实事求是、努力攀登的精神,突破一项项技术,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研制、生产和试验体系,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中国航天事业蓝图。“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拉开,不仅促进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图 8:“神舟”五号发射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中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38 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
33、位“太空使者” 。飞船绕地球运行 14 圈,安全飞行了 21 小时 23 分、60 万千米,于 16 日6 时 23 分在内蒙古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9【习题荟萃】1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20 世纪 70 年代 B20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90 年代 D21 世纪初3电影高考
34、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4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 )
35、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了教育立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 B C D6.“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右图照片摄于 21 世纪初,图中的人们无比兴奋,那是因为他们在欢庆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7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毕生的梦想是“让人类远离饥饿”。为此,他取得的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科技成果是 (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成功制造“银河”系列计算机 C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8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
36、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9.说李四光是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其主要依据是 ( )历史必修第三册课程配套资料10A创造地质力学理论 B担任地质部长C创建“构造体系”理论 D地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0.新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A B C D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
37、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 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它 们垄断空间技 术的迷梦。新华社电材料二 “神舟” 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 “搭车” 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 1 元钱,将会产生 7 元至 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 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 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新华社电(1)根据材料一,“
38、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2)材料一、材料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1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 年)至光绪元年(1875 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 4 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 10 岁,最长者 16 岁,平均年龄 12 岁。在 120 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 在 120 名学生中, 专修法律的 约占 1/3,专修路矿工机械等工科者约占 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有近 30
39、 万人到国外留学,分布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为我国留学史上前所未有。目前,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已达 10 万人。在不断完善留学政策的基础上,中央制定了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指导方针,使出国留学工作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 1994 年成立,首批院士 96 人,留学专家 46 名,占48%。1999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中央 军委表彰为研制 “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23 名受奖者中 21 名是归国学者。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1)19 世纪 70 年代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形成了近代以来第 1 次和第10 次留学高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潮的原因。(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规模不同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