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0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经 2011年 1月 8日浏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十二五” 时期(2011-2015 年) ,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两型社会” 、推进“两个富裕”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辐射湘赣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与措施,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复杂多
2、变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主导、科教优先、外向拉动、统筹发展四大战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为我市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6.77 亿元(现价) ,年均增长 15.7%(按可比价) (目标 14.5%) ;人 均 GDP 39000元 ( 目 标 25800
3、 元 ) , 年 均 增 长 19.6%。 完 成 财 政 总 收 入 33.2 亿 元 ( 目 标 突 破 30 亿 元 ) , 年 均 增长 16.6%( 目 标 16%) , 其 中 地 方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13.3 亿 元 , 年 均 增 长 16.5%, 财 政 总 收 入 和 地方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比 2005 年 均 实 现 翻 番 。 完 成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287 亿 元 , 五 年 累 计 实 现901.45 亿 元 ( 目 标 600 亿 元 ) , 年 均 增 长 29.76%( 目 标 16%) 。 实 现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4、售 总 额121.33 亿 元 ( 目 标 突 破 100 亿元) ,年均增长 18.3%(目标 15%)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21258 元和 10747 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14.3%(目标 9%)和 18.18%(目标 8%)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我市位居第 65 位,较 2006 年第六届排名上升27 位。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 2010 年的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9.368.122.6。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耕地抛荒得到有效遏制,粮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农业“一园四带五基地”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产业园
5、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粮食、烤烟产业保持稳定,蔬菜、油茶、花木、水果、茶叶、药材、油菜等种植业和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不断发展。工业发展再上台阶。2010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336.92 亿元,占 GDP 的60.5%。生物医药和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迅速,2010 年预计两大园区分别实现产值 170 亿元和 76 亿元,与鞭炮烟花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建设花炮产业百亿工程,2010 年实现产值 124.3 亿元。浏阳花炮、东信、庆泰、丰日电气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推进工业企业园区化发展。生物医药园成功晋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占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半壁江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培育壮大了
6、蓝思科技等手机配件龙头企业。制造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首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园区,大瑶、镇头、沙市等工业基地初具规模。商贸、金融、物流、保险、信息、中介、会展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一大批交通、城建、电力、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长浏、大浏、浏醴、永盛大道等“新四路”建设相继动工,上瑞和长株高速浏阳段建成通车,G319 浏永段和浏大段、G106 大瑶至金刚段改造和普官公路建设工程相继竣工。境内非高速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销。建成 220 千伏变电站 1 座,110 千伏变电站9 座,35 千伏变电站 10 座。建设富
7、岭水库,完成 6 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一批移动基站,通信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建设东进南拓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 22.5 平方公里。浏阳河中路、白沙路、复兴路等城市道路和将军广场立交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投入使用,污水收集管网不断完善。工业新城建设全面推进,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成区达 11.5 平方公里,完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集中供热和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形成。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期末城镇化率达 48%。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卓有成效。2010 年实现到位资金 83.86 亿元,年均增长 18.6%,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 3.6 亿美元。外经外贸工作成效明显,完成
8、自营进出口总额 5.8 亿美元,年均增长 43%。累计完成境外投资项目 12 个、外派劳务 4000 余人,被授予“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政效能得到提升,被授予“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 。招投标、投融资、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收支分类和乡财县管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投入运营, “浏阳花炮”境外成功上市。市场体系得到完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顺利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强市取得较大进展。市人民医院、
9、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里医院等新建住院大楼,乡镇卫生院进行新一轮改造和扩建,设施设备更加完善,群众就医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建多功能体育馆和 14 所乡镇文化站,成功举办两届国际花炮艺术节和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广播电视用户达 18 万户。市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成功创建省文明城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医疗、生育、工伤、
10、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提高,2010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3.3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登记参保率达到100%,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迅速,残疾人康复、维权和就业得到有效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得到落实,总和生育率控制在 1.8 以内。救灾救济体系更加完善。五年累计发放救灾救济款 3402 万元,全市 6.9 万人享受城乡低保,新、改建敬老院 15 所,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新建廉租房 10.9 万平方米,解决了 2289 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公共安全和公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稳定。生态环保凸显新风貌。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和生
11、态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集聚发展再制造等“两型”产业,建设大瑶再生纸业基地,减少工业污染。加强源头治理,对环境风险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实行行业、区域限批,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违规排污、非法采砂等现象明显减少。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工程,形成了乡村垃圾分类处理“三口模式” 。积极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无公害养殖等技术,创造了生态养殖“金塘模式” ,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污染治理取得较大成效。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开展节能活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积极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活污染。万元 GDP 能
12、耗年均下降 5.1%,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 II 级标准以上。巩固了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民主法治谱写新篇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武装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明显增强。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全面推进,58 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省、长沙市“民主法治村(社区) ”荣誉称号。司法体制进一步完善。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安全生产成绩斐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五年来,全市始终坚持在科学
13、发展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始终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始终坚持以扩大开放和引进域外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始终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坚持在全面发展中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值得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但同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结构调整进展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差,高端人才和高级技工相对缺乏;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与人口集聚功能较弱;资源环境约
14、束日渐明显,缓解资源紧张和解决环境问题任务艰巨;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公共服务体系仍然不健全。(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朗。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金融秩序重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时期。同时,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全球孕育新的产业革命。从国内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巨大,仍将保持向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十二五”期间最为紧迫的任务。1机遇与
15、挑战“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总体较为稳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政策基调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民利、发展社会事业、推动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明确了路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带来了机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我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创造了条件;省、长沙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我市加快融城步伐、加强区域协作等提振了信心;“十一五”期间奠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包括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等为我市
16、实现新跨越积蓄了能量。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利益格局调整错综复杂。2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提质与提速阶段,将迈入“高速时代” 。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工业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社会化分工更加细化,区域协作更加紧密,信息化将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服务外包将有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与工业高度 融 合 将 催 生 一 批 具 有 核 心 竞 争力 的 大 中 型 企 业
17、群 体 ,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中 坚 力 量 。处于城乡统筹重点突破阶段。主体功能区将进一步细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六大片区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城区、以长沙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与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工业新城和中心集镇将着力提升商务功能,增强商贸集聚辐射能力。其他乡镇将以特色立镇,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处于区位优势快速提升阶段。随着长浏、大浏、浏醴、永盛“新四路”的竣工,我市与周边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长浏城际铁路、G319
18、和 G106 浏阳段改线工程、永盛大道延长线、长沙人民路东延线、长沙南横线等交通设施建设将使我市多方位融入长株潭。区位优势提升将加速我市产业集聚步伐。处于“两型”社会重要组团建设深入推进阶段。 “两型”社会建设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人们生活观念变化,综合配套改革也进入战略性突破阶段,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富有活力的“两型”社会发展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可持续发 展 能 力 和 综 合 竞 争 力 不断增强。处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加强阶段。随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民主管理意识的增强,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优先与普惠愈来愈受到社会重
19、视与关注,将推动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化两型” 、 “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要求,围绕“实现新跨越,挺进三十强”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创
20、业之都,全力开创浏阳发展“高速时代” ,为实现“两个富裕”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坚持区位提升:就是要加快我市融入区域经济体的步伐,提升资源要素的承载能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打开东大门,畅通区域融合通道。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全覆盖高畅通的通信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等基础设施体系,奠定湘赣鄂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基础。坚持产业聚合:就是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不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断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
21、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就是要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型人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内生增长机制,构建创新型浏阳。坚持城乡统筹:就是要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六大片区为基本架构,以区域资源总量、环境容量有限为前提,整合城乡资源,坚持城 乡 一 盘 棋 , 统 筹 生 产力 和 城 镇 功 能 布 局 , 实 现 分 类 指 导 、 融 合 互 动 、 错 位 发 展
22、。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制度公平的关系,把增进人民福利,实现包容性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使人人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民主与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要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促和谐”的工作方针,在中西部地区努力完成“五个率先”任务。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重要组团: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及人居质量明显改善
23、、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基本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内生发展模式。形成具有浏阳特色和示范引领效应的“两型”社会建设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县(市):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完善产业发展平台,以工业新城、城区为主要载体,巩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果。依托浏阳城区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承接服务业转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形成主城区与工业新城错位发展的格局。率先建成创新创业基地:加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化创业环
24、境,夯实创业平台,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率先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县(市):按照统筹城乡的工作理念,加快六大片区发展步伐,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率先建成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人的全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根据“五个率先” ,经济社会
25、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GDP 年均增长 15%以上,到 2015 年,达到 1000 亿元,人均达到 70000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6.25%、9.25% 、21.9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 55%,期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 :59 :3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25%以上,期末达到 100 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25.5%,期末达 41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以上,累计达 250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
26、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期 末 占 工 业 产 值 比 重 达 20%以上 , 花 炮 文 化 创 意 和 服 务 外 包 等 新 兴 服 务 产 业 发 展 加 快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建成由长浏、浏醴、大浏、上瑞和长株高速构成的浏阳高速公路网络。加快长株潭城市快速道路对接工程建设,完善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完成城区、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水、电、路、信息、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5 年,以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居民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建成
27、区总面积 92 平方公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创新有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形成更趋合理、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期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 91%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 15%,实际利用外资 6.5 亿美元以上。自营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事业优先发展,到 2015 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得到基本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等全面发展。完善科技普及推广体系,提高新产品(品种) 、新技术、新工艺普及应用水平。努力实现
28、教育强市目标,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健全市、乡(镇) 、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口总和生育率控制在 1.8 以内。生态建设彰显成效。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万元 GDP 综合能耗期末小于 0.73 吨标准煤,年均减少 4.5%以上。化学需氧量( COD) 、二氧化硫(SO 2) 、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年均分别削减 4%,五年累计分别削减 15%。单位 GDP 二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氧化碳(CO 2)排放量五年累计降低 10
29、%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优良率保持在 90%以上。期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60%以上,城市、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 95%、8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2%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在 66.3%以上,森林蓄积量得到提高。创建国家生态县(市)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3%和 16%以上,达到 39000 元和 21600 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55%。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就业更加充分,残疾人就业得到有效保障,年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5000
30、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6.5%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 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登记参保率 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公 共 安 全 和 公 共 灾 害 防 御 体 系 更 加 完善 , 应 急 救 灾 能 力 大 幅 提 升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到 2020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0 美元以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 、 主 要 任 务(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现有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我市在长株潭和湘赣鄂毗邻地区的角色定位,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我市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
31、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新格局。1推进主体功能分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1)优化开发区域。系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和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区域。主要包括老城区和集镇老街区。该区域要大力提升城镇功能和服务业能级,推进“退二进三”(退出二产业发展三产业) 。(2)重点开发区域。系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指长浏、大浏、浏醴、永盛“新四路”产业发展带,包括浏阳新城区、工业新城、浏阳农业科技产业园、浏阳电子科技产业基地、浏阳(集里关口溪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心集镇产
32、业集聚区。该区域要推进产业集约 发 展 , 建 设 成 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 发 展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和 提 升 传 统 产 业 的 主 阵 地 。(3)限制开发区域。系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非中心地区。主要包括浏阳河风光带、蓄水地带、其他非禁止开发的区域。该区域要坚持生态优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4)禁止开发区域。系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主要包括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等河流源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
33、敏感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株树桥及其他饮用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区域。该区域可适当建成为我市生态屏障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针对以上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相应的财政、土地、产业、人口管理、绩效考核和利益补偿等差异化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人口、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城市空间定位,建立科学合理 的 空 间 功 能 分 区 和 空 间 开 发 秩 序 ,扩 大 城 区规 模 , 壮 大 区 域 性 小 城 市 , 增 强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和 小 城 市 的 辐 射 带 动 能 力 。(1)促进城区东进南拓西延北
34、接。将溪江、太平桥部分纳入城区。老城区优化提升商贸业,新城区以浏阳大道为轴心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构建花炮 CBD(中央商务区) 。规划中的城区外环线(东北)附近布局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道吾山民俗科教文化城和科研培训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花炮大市场往西浏跃公路沿线发展物流产业园区和户外健身产业。浏阳河以南沿河城区段发展休闲娱乐、餐饮酒店业。G319 杨家-牛石段布局浏阳电子科技产业园,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和汽车电子产业。西湖山西南、规划中的西南环线以东发展市民休闲健身产业。保护城区周边山体和浏阳河滨水湿地。加快 G319 浏永段城市化改造和永盛大道入浏段建设步伐,密
35、切城区与工业新城的联系。至 2015 年,建成区面积 35 平方公里,人口集聚规模达 30 万人以上。(2)建设工业新城。 “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功能布局合理、服务配套完善、城镇与园区融合发展的工业新城。注重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工业新城与长沙城区的对接,强化核心区与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及周边乡镇的全方位对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与城镇空间布局体系。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完善核心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设施配套。引导战略投资者整体开发核心区片区,建成工业新城经济文化中心及宜居新城。至 2015 年,工业新城城镇人口集聚规模达 12 万人以上。
36、(3)建设区域性小城市。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注重辐射带动,加快沿溪、大瑶、镇头和沙市四大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建设,建成未来城镇人口集聚规模达 5 万以上的省内中等县级规模水平的小城市。沿溪镇: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壮大花炮产业,带动浏东片区花炮新材料和花炮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建成花炮产业现代化示范镇;农业科技产业园依托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全市农业走现代化、绿色化发展道路。大瑶镇:加快全国小城镇示范镇建设,增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9镇辐射带动功能,壮大大瑶工业新区,做强再生纸业、彩印包装、花炮机械产业,建设中国花炮
37、超大市场群,打造全国花炮及原辅材料研发、交易中心,建设花炮产业旅游接待和花炮文化传承基地。镇头镇:完善棉纺织家纺产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加快发展花卉苗木、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沙市镇:以沙市工业小区和沙秀工业走廊为主发展家居、服饰产业。以烤烟、油茶、蔬菜等农业基地为示范,带动北区农业产业化。以赤马湖为中心带动北区旅游休闲和户外拓展运动产业发展。(4)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各乡镇应突出自身特色,做强相关特色产业,丰富文化内涵。大围山、官渡、张坊等镇依托山水资源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品位;文家市、中和等镇突出弘扬红色文化特色;金刚、古港等镇突出宗教文化特色;张坊等镇突出客家文化
38、特色;柏加等镇突出庭院经济特色;文家市、社港等镇突出边贸集镇特色。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1)农业布局。进一步壮大“一园四带六基地” 。 “一园”即浏阳农业科技产业园;“四带”指花木、蔬菜、烤烟、水果等四大产业带;“六基地”指粮食、药材、竹木、油茶和茶叶、油菜、养殖等六大基地。在蔬菜主产乡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在限制开发区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2)工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带三园五基地一产业” 。 “一带”即长沙东线(浏阳)现代产业发展带;“三园”指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主体涵盖制造产业基地的工业新
39、城、浏阳农业科技产业园、花炮精品园, “五基地”指浏阳电子科 技 产 业 基 地 、 浏 阳 高 新 技术 产 业 基 地 、 大 瑶 、 镇 头 、 沙 市 产 业 基 地 ; “一产业”即花炮产业。对其他园区,依据地理、劳动力、现有产业等方 面 基 础 条 件 , 进 行 适 度 整 合 , 在 重 点 开 发 区 域 内 , 统 筹 发 展 功 能 互补 的 特 色 园 区 。(3)服务业布局。形成“三区八中心” 。 “三区”即老城区商业区、新城区商务区、荷花休闲娱乐区;“八中心” 指工业新城、大瑶、沙市、镇头、沿溪、文家市、柏加和社港等八大服务中心。(4)旅游业布局。加快 “一心三带四基地”建设。 “一心”即以城区为核心的综合旅游休闲中心;“三带”指萍浏醴红色旅游产业带、浏阳东南宗教文化产业带和浏阳河新农村示范走廊特色观光带;“ 四基地”指大围山生态养生度假胜地、周洛石柱峰赤马湖科学探险体育休闲基地、农业观光基地和工业旅游基地。(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集聚发展,培优产业集群。打造工业新城等产业发展平台,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