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87972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目标1、 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2、 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建议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

2、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我们应首先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3、 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望月怀远【生平补介】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 ,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

4、相” 。谥号文献。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诗文解释】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

5、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 ,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 ,而暗示了“怀” ,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 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

6、) ;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1、问: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问: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 “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

7、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 3、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此时” , “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4、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竟夕” ,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

8、,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

9、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 、 “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 “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 。8、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

10、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送魏万之京一、简介作者李颀(690751) ,唐代著名诗人。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有李颀诗集 。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二、引导学生诵读三

11、、介绍背景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四、鉴赏诗篇“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

12、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率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 ,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第三联,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关城树色催寒近” ,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

13、用于任何商业的。 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 ,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 “御苑砧声向晚多” ,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此诗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

14、无穷。诗中那溢满诗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五、作业背诵两首诗第二课时学习山居秋暝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一、简介作者王维(701761 ) , 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

15、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王维不仅

16、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造诣,被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 “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山居秋暝 ,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二、引导学生诵读三、鉴赏诗篇(学生谈感悟,教师点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雨后秋凉的感觉。这里“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

17、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谧的喜爱。诗的第一句扣紧了题目中的“山居” ,第二句点题,总叙了雨后秋气清爽的自然状况。接着两联,都是从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中具体表现的。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静,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而接着的五六两句,诗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静谧的山野,顿时充满了盎然生机。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

18、渔人荡舟水上。这中间两联,先写大自然的幽趣,继而写农家的生活情景,诗情画意,把雨后秋山的风物,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诗人被深深陶醉了,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对美好

19、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总的说来,这首诗充分发挥了诗人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 “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

20、 ,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 、 “流” 、 “喧” 、 “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无怪乎苏试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 。与诸子登岘山一、简介作者孟浩然(689740 )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久,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 。二、释题这是一首触景

21、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三、鉴赏诗篇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 自有

22、宇宙,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 ” 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接着,描述登山所见,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 。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

23、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 。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 ,江北为“云泽” ,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 , “去日苦多” ,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

24、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第三课时学习燕歌行一、导入新课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猎火狼烟,猎火狼烟男儿征战在边关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故园美丽的佳人在四季轮回中守望夏日流火,秋日收获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城头的残鼓声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在一首唐诗里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诗人高举火把照亮北方的天空二、关于燕歌行1、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由注

25、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 ,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2、这首诗属于什么类别的诗歌?边塞诗。三、介绍边塞诗1、边塞诗派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

26、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边塞诗派的特点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重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四、作者介绍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的创作成就为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五、朗读诗

27、歌,体会情感。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战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军中之不平遭遇(千古绝唱)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的痛苦。也写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征夫思妇久别之苦和边塞的荒凉。 第四段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战士的心愿。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1 第一层 8 句主要写什么?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前四句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

28、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感情:赞颂)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这四句写战士直赴前线,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如何理解?2 第二层 8 句主要写什么?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 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

29、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愤慨)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 衬托。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对比 (愤慨)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3 第三层 12 句主要写什么?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这四句系燕歌行的传统主题,在此降居从属地位,并赋予了新意:紧承上文,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相

30、思之“久”而“怨” 。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战争气氛的紧张。 (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4 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5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

31、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对边将的谴责,反衬他们的腐败无能。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整体感知诗意 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

32、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然后让他们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 ,鉴赏时抓住这些沉痛语,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的。 六、品读与探讨: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诗中哪些是“沉痛语”?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

33、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第四课时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生平简介岑参(715770 ) ,河南南阳人。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

34、在高幕中任掌书记。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二、介绍时代背景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

35、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 ,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三、鉴赏诗篇全诗可分四部分。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的。 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 “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 ,

36、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 ,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是

37、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 、 “旋作冰” 、 “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 “旋” “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 “旋”是“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 “凝”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

38、,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