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儿化音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儿化韵起着修饰语言色彩作用。儿化韵不是在音节之后加一个单独的er音节,而是在音节末尾最后一个音素上附加个卷舌动作,使韵母起了变化。普通话的韵母除er以外,都可以“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叫作“儿化韵”,原来的非儿化的韵母可以叫作“平舌韵”。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er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o(bo、po、mo、fo后的o实际是uo拼写上的省略,可与uo合并)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6个韵母可以儿化。1.1.1 儿化韵音变规则儿化韵的音变规则是:儿化音变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r是儿化韵的形容性符号,不把它作为一个音素看待)。儿化韵的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1)儿化音变是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i-、-